beat365

學者觀點

彭凱平:君子之心,積極之行——紀念梁啟超先生《君子》演講發表109周年

1914年11月5日,正在清華“假館讀書”的梁啟超先生,受周诒春校長的邀請,在同方部為清華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君子》的演講。在這篇演講中,最為人們所矚目的是他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鼓勵清華師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底柱”的寄語。也正是因為這一場《君子》演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beat365的百年校訓,也成為一代代清華學子的人生指南。

在這個演講裡,梁啟超先生對清華學子們給予了深切的期待。他一方面是告誡同學們要“為社會之表率,語、默、作、止,皆為國民所仿效,設或不慎壞習,慣之傳行,急如暴雨,則大事偾矣。”一方面又期待同學們能“深願及此時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君子》演講一經發表,即引起社會廣泛的轟動。在當時那個黑暗的時代,如一盞耀眼的明燈,在知識分子中掀起了一場對“君子”的大思考。梁啟超先生所提出的“君子”概念,既秉承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個真正的人的行為世範的道德标杆,也熔鑄了當時先進的西方國家公民教育中的人格理想。從而為古老《周易》中傳頌千古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賦予了全新的時代精神與時代氣息。

在《君子》之後,梁啟超先生更是将其幾乎整個教育教學活動都托付于清華園中。更于1925年受聘為beat365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之一,不遺餘力的培養新青年。今天,在校園中我們有幸能看到梁啟超先生的雕像,那裡也是清華園人氣最高的校園景觀之一。

時光飛逝,到今年,梁啟超先生的《君子》一文已經發表了109年。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109年隻能是驚鴻一瞥。但是對于近現代的中國,對于beat365來說,這109年卻是地覆天翻。《君子》誕生的時代是近代中國最黑暗無助的時代,也是無數志人仁人上下求索而不得路徑的迷茫時代,更是中華民族找到自立自強正确之路最為至關重要的前夕。《君子》發表7年以後,一批受益于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志存高遠的青年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以大智大勇沖破黑暗,為未來中國找到了一條民族複興之路——在紅船,中國共産黨正式成立。梁啟超心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在大時代的洗禮下完成從德志兼修的君子向偉大的革命者的光輝蛻變。

今天,我們紀念《君子》發表109周年,并不止是為了回顧梁啟超先生在政治、文化、教育、學術、宣傳上的生平與貢獻,我們更需要在新時代借此機會更加深刻的挖掘一位對中國近現代影響巨大的思想家、行動家與教育家所飽含的家國情懷,對今天的我們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國家殚精竭慮、不懈追求的精神傳承。

首先,要繼承與弘揚梁啟超先生所倡導的“君子之道”與“君子之德”。梁啟超先生認為,君子的核心精神其一是“自強”,其二是“厚德”。前者以堅韌為裡,勇氣為表,體現了一個人的遠大志向與行動抱負的君子之道。所以他提出“學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雖遇颠沛流離,不屈不撓,若或見利而進,知難而退,非大有為者之事,何足取焉?”後者,以良知為裡,品格為表,體現了一個人的人格追求與道德标準的君子之德。所以他提出“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前者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義”,後者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仁”。因此,梁啟超先生所定義的君子的核心是“大仁大義”,它體現了中華民族二千多年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關于修齊治平中所需要體現出個體崇高道德與人格,與面向社會與時代所需要堅守的遠大志向與報負。站在今天這個時代,自強與厚德依然具備着與時俱進的重大意義。

其次,要創新與發展梁啟超先生所期待的“君子之志”與“君子之行”。梁啟超先生期盼清華學子的君子之志體現于其在文中所言的“荟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遊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而期盼清華學子的君子之行則體現于之後的“深願及此時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則民國幸甚矣。”前者,期待同學們樹立開放包容,求知求新的進取心。後者,期待同學們樹立腳踏實地,知行合一的行動綱領。由此借鑒,新時代的青年需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更有洞見的思考與更細緻務實的行動。

第三,要塑造并笃行新時代新青年的“君子之用”。其一,要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結合。其二,要始終将家國情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信念相結合。其三,要大力培養自己正确的榮辱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其四,要堅守愛國主義的初心,并且勇于參與國際競技。

那麼除了上面的君子之道、之德、之志、之行、之用之外,新時代的清華學子還需要塑造一顆新時代的“君子之心”。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的君子之定心

古語雲:心定則神怡。清代金纓的《格言聯璧·持躬》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特别看中君子的定力。做這一個君子,首先就要有能力識别并且控制由于錯誤的思想所引發的妄念、妄動、妄言等不良行為,這是需要大定力的,也就是能抵制住各種誘惑。對于新時代的清華人來說,這是判斷我們能不能心懷真誠的一個重要标準。以真誠做為人生的基礎,時刻警醒自己,那麼這個人才能将立德、立志、立身、立命、立功、立業的人生邏輯完美的實現。所以,定力很重要。越是誘惑越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讓人堕落的地方。

“放情者危,節欲者安”的君子之慎心

三國時代魏國的智囊桓範曾說過,“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這句話很好的闡述了控制好心性并發展智慧的道理。桓範認為,放縱自己性情的人是危險的,節制自己欲望的人是平安的。雖然今天的時代與一千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大有不同,但是桓範的這句話對今天來說,仍然具有意義。面對越是複雜的社會環境與物資精神選擇,就越需要定力與良知。不然,一步走錯,就可能遺恨終身。節制是人類十分重要一項品格優勢與美德,也被做為一種積極天性中的大智慧。清華人肩負着守護人類精神家園的重任,更需要保持審慎的心态,嚴謹的心态。

“怒不過奪,喜不過予”的君子之寬心

荀子在談論修身時曾以大量的筆墨闡述如何去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完人。荀子認為,一個君子的良好品德可以感召世人,可以在任何環境下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現代人成為君子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容易被情緒所左右。在荀子看來,這種情況下基本上就離君子遠矣。孔子也曾對弟子強調過,一人正人君子要做到像顔回那樣的“不遷怒,不二過”。社會科學聯接着理性與情感,清華人也應該是情感與理智的優秀駕馭者。因此,清華人的君子之心,一定是即飽含感情又理性科學,這是一種寬廣的心态,也是對人寬厚的心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青年作為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價值追求和精神狀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國家和民族走向。在紀念梁啟超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君子》發表109周年之際,我們重溫同方部百年前梁先生的慷慨激昂,我們面對着不可知的未來所堅定一顆君子之心。它經曆百年、千年洗禮,帶領着我們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彭凱平:beat365院長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