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彭凱平:人際關系質量關乎個人幸福

關于“什麼是人類的美好生活”,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對此做出的回應是一項始于1938年的科學探索,迄今已達85年,更疊了三代人,包括最初的724名參與者與他們的1300多名後代。它如今還在繼續發展壯大,成為有史以來對人類生活進行的持續時間最長的深入性縱向研究,也成為心理學史上最長的一項努力揭示美好生活與人類幸福的偉大作品。本書的作者羅伯特正是這項研究的第四任主任,而另一位作者馬克則是副主任。在這本書中,羅伯特與馬克将85年漫長時間與空間所沉澱下來的驚人事實展現給世人:美好生活是在一個賦予我們生命意義和美好的關系網中得以維持的。

現代心理科學屬于比較典型的經驗主義科學,其主要是通過實證科學的方式對人類生活的種種觀念與行為進行檢驗與發現。與哲學上的理性主義強調思辨與邏輯有所不同的是,心理科學更加傾向于在此基礎上對事實的發現、尊重與理解。通常意義上來說,一項傑出的心理學研究至少需要具備一些重要的判斷基礎,例如樣本選擇的普适性、樣本的數量與質量、研究的時空跨度、研究條件設定的适合性、研究方法的嚴謹性與數據描述的嚴密邏輯,等等。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這一項跨越80多年的追蹤研究,無論就上面的哪一個方面來評估,都可以稱為心理學實證研究中的傑作。

歸根結底,這項研究是想要解釋一件事:到底是什麼因素能給人的一生帶來最多的幸福感,并且,會影響人的健康與長壽?有趣的是,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項研究,但是這項研究的結論卻也令很多人非常詫異。這項研究所提取出的最重要的那個幸福因子,居然既非金錢,亦非名譽,也不是成就與權力,而是那個為每個人所熟悉的——人際關系的質量!正如作者在書中所提出的那樣:“美好生活是一種複雜的生活;它是快樂的,且極富挑戰性;它充滿愛,但也伴有痛苦;它永遠不會有嚴格意義上的‘發生’,相反,它是一個過程,它包括動蕩與平靜、輕松與負擔、掙紮與成就、挫折與躍進,以及重創。”“美好生活是在一個賦予我們生命意義和美好的關系網中得以維持的。”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研究的結果會跟我們平時對幸福生活的認知大相徑庭。這真的是我們世俗意義上的美好嗎?而這也正是科學研究工作的趣味之處——你不深入探索,永遠不知道結果會是什麼。這給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啟示:在生活中,我們可能聽說過某件事情,甚至對它略知一二,但真實的事情本身,就跟它的真實的結果一樣,有很大可能會出人意料又讓人猝不及防,有趣且迷人。

複雜的人生就像一場交響音樂會,豐富的音色才會讓人生之曲酣暢淋漓。人類的痛苦與快樂都是一種天然的存在,而挑戰和解決問題會激發人的潛能與幸福感。人類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出了心智,而後發展出強大的認知能力、基于倫理與美學意義上的價值觀、愛的感受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回到每個個體身上,各種生活情景與各種情緒會時常伴随我們,不論是那些被認為是“好的”或者“不太好的”。這似乎正是每個人生命的基本節律,卻也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人生事實:每一段人生都是不平凡的,是随波逐流也好,是逆風飛揚也罷,人生是一場不能走回頭路的單行道,一路走過,一路風景,一路經曆與一路感受。而最終洗盡鉛華,我們發現,真正支撐着我們這一路走來、風雨無阻的最重要的力量竟是我們周圍那些強有力的關系——溫暖而堅毅、持久而平和。在這樣的關系中,當我們能夠去身心一緻地沉浸到解決一件事情當中,那麼負面情緒就會被屏蔽出去、化解掉,留下的,就是長久的幸福感。這就是這項“跨世紀”的珍貴研究的重大意義。因為它記錄了很多人完整的一生,也客觀真實地将這些人一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進行了科學的實證探索。

這本書不僅是哈佛研究的相對完整的過程記錄,也擴展了很多相關幸福研究的佐證,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希望每個人都能在了解了這個關于美好生活的啟示之後,形成自己的幸福觀,給出自己關于“是什麼造就了美好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比回答更重要的是,去積極行動,實踐好人生中的每一次抉擇。從20世紀開始,心理學家就反思人類追求幸福的本能,希望用積極的方法調動人的内在能量,讓我們開心快樂起來。這個研究也是幸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這跟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如出一轍。真正讓人感受幸福美好的東西,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它既不昂貴,亦非高懸,就是身邊點點滴滴的積累。它既不是遠方,也不是目标,就在當下的每個決定中。

這讓我們不由得想起漢語中的那個“仁”字所追求的古老意向。在《說文解字》中,仁最初的意向是一個人背向端着兩個木棍平穩地站立着。木棍能夠平穩需要一些條件。比如,前面端木棍的人的力量與責任,或者後面隐藏着一個同樣的人使木棍保持平穩。因此,古人造這個字的時候賦予它的圖形的意義就再明确不過了。那就是一個能稱為“仁”的人,首先要有責任與擔當,并且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也代表着一種奉獻與犧牲精神,強調互幫互助的協同與和諧。而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仁”所代表的大愛與大德,正是儒家正統學說最為核心的理念,也是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正統社會規範與倫理追求。


來源:北京日報9-8

彭凱平:beat365院長、心理學系教授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