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6月18至19日實現訪華,中美兩國元首去年巴厘島峰會開啟的雙邊關系穩定進程在因“無人飛艇事件”延宕數月之後,終于重新啟動。如果一切順利,今年下半年中美關系有望在較低“水位”上平穩運行。這也給中美雙方重新思考和調整各自的中長期戰略提供了時間窗口。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美國政府開始大談“護欄”“托底”“有管理的競争”“有邊界的競争”等概念,同時絲毫沒有放松在對華各種打壓政策上的力度。拜登政府認為,過去兩年多其對華戰略競争總體有效,未來“關鍵十年”美中發展差距可能拉開,因此需要通過安裝“護欄”來确保當前對華戰略競争态勢持續。同時,拜登政府還認為,一個失控的美中戰略競争的結果将是“雙輸”,而一個“有管理的”美中戰略競争将實現“美赢中輸”。這是拜登政府當前追求“有管理的”中美戰略競争的根本原因,也意味着未來拜登政府一方面會追求美中關系的總體穩定,另一方面會繼續出台着眼于壓制中國的各種政策。
拜登政府目前拿出的兩個選擇,即“有管理的戰略競争”和“無管理的戰略競争”。對中國方面而言,這兩個選擇似乎都是“壞選擇”。沒有管理、沒有托底機制的中美戰略競争是危險的,但是“有管理的戰略競争”也并非正途。正如中國領導人多次指出的,中方反對以戰略競争定義中美關系。中國從根本上反對美國的對華戰略競争,有無托底機制則是第二位的問題。
那麼,美國是否有可能改變對華戰略競争呢?經曆過去五六年的博弈,對美國對華戰略“不抱幻想”早已成為中國國内主流觀點。中美關系将在相當長時間内比較困難,這是兩國綜合國力接近以及兩國發展路徑差異共同造成的,是結構性的。認為美國政府在短期内不會改變以競争性和消極面為主的對華戰略,這當然是正确的。更何況,美對華戰略的決定權掌握在美國決策者手中,不是中方能決定的。因此,不抱幻想、底線思維就是必要的、正确的。
盡管如此,一個沒有管理、沒有邊界、沒有托底機制的中美關系确實非常危險。中美是兩個核大國,世界兩大經濟體,碳排放最多的兩個國家。中美關系的“自由落體”式下墜,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都是無法接受的。
更進一步,管理中美關系,也不僅僅是防止沖突這一單純内容。美國對華戰略的基本取向短期内很難改變,但這絕不意味着我們隻能放棄中美關系,或隻能“躺平”。無論是通過激烈的鬥争,還是通過複雜的博弈,抑或是在可能的領域擴大合作,我們仍然有可能争取推動美方将其對華政策向正确方向做局部調整,仍然有可能争取一個對中國更為有利的國際大環境。美國是一個利益格局非常多元的社會,不同群體在對華政策上立場并不完全一緻。商界、學界與政府的觀點多有差異,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常不同調,華盛頓與州和地方的議程則大相徑庭。即便美國對華戰略競争的基本取向無法扭轉,中方按照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做工作的空間總是存在的。這些空間雖然不是結構性的,但卻是中國實實在在的利益所在,是中國擴大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等所切實需要的。
管理中美關系,需要管理美國對華戰略競争的内容。美國學者在與中方交流時經常問,中方為何不能接受“競争”?競争不是一件好事嗎?在幾天前,一位對華頗為理性友好的美國學者在交流中問筆者,奧林匹克賽場上運動員們不是都在競争嗎?筆者回應說,奧運會賽場上的競争很好,但是奧運會賽場上運動員不會想方設法禁止其他運動員買跑鞋。美國政府表面上說對華戰略競争,其對華戰略實際遠不是“競争”這麼簡單,包含了很強的壓制中國發展、破壞中國穩定的成分。中美存在競争是難免的,中國普通人、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都不懼怕競争。競争關系意味着我們可能不得不告别過去那種以合作面、積極面為主的中美關系,特别是中國過去在關稅、市場開放、人文交流等領域享有的一些優惠待遇将難以繼續。在一些新技術領域,價值觀、政治制度不同的國家很難達成基于相互信任的相互依存。這些現實我們需要坦然接受。中方需要堅決反對的,第一是美方破壞中國政治安全、領土主權完整的行為,例如美國幹預台灣問題;第二是美方以維持霸權為目标,壓制其他國家發展權利和空間的行為,如為謀求戰略産業和科技優勢而無端打壓中國企業,在芯片等領域搞“斷供”等行為;第三是在國際上誘壓其他國家違反自身利益加入美國對華戰略競争的行為。
總之,中美關系結構性變化已難以逆轉,但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去争取。“有管理”“有邊界”是好事,但是這個邊界不僅僅應當是防止中美走向軍事沖突的“邊界”,更應當是中美競争的合理邊界。如果這個邊界足夠清楚,就可以給企業和民衆創造确定性;如果這個邊界合理,那麼有利于兩國人民和全世界的空間才會擴大。這是有管理的競争性的中美關系的需要,也是中美兩國和世界的需要。
來源:《環球時報》6-28
達巍: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