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之氣。”在第二十八個世界讀書日伴着春風來臨之際,我們共話讀書,感受深化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帶來的新氣象新風貌。希望湧現更多愛書人,讓每一天都成為讀書日,讓我們的精神世界在書香浸潤中更加厚重深邃。
——編 者
在閱讀中感受豐盛與幸福
經常有人問我,讀書和不讀書到底有什麼區别?思想家培根認為,讀書可以增強思想的力量,增加知識的掌握,增進修辭與表達。其實,除此之外,讀書更大的作用是改造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成為一個智慧的人,善良的人,有品位的人。
人類學會制造工具約有250多萬年曆史,學會閱讀與書寫不過才5000多年時間。然而,我們驚奇地發現,這5000多年曆史所造就的人類文明遠超過去250多萬年的積累。閱讀與書寫使我們擺脫了蒙昧,塑造了我們區别于動物的大腦,并由此開啟了人類所獨有的審美、創造與同理心。
心理學家發現,由于人類學會閱讀與書寫的時間比較晚,所以人類的大腦并沒有進化出一個獨有的區域來專門負責讀寫。我們所有的讀寫都需要大腦許多功能區域的參與協作。科學家曾經提出一個“大腦神經元再利用” 假說——當我們閱讀時,大腦中現有的神經元将被重新組合并賦予新的能力。因此,閱讀是一個大腦“再造”的過程,良好的閱讀習慣将使我們的大腦神經元活動更加活躍、更加高效、更加協調,進而提高我們的智慧與審美。
現代心理學還進一步發現,所有的符号(包括文字、圖表等)在進入大腦後都變成了神經網絡連接,它産生大量的生物電和生物化學反應,在全身激蕩。知識的存儲方式并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我們的大腦皮層中,知識同時存儲于人類的身心體驗中。心理學家将這個功能稱之為“具身認知”。因此,閱讀不隻是眼睛看、腦袋記,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等同時也在閱讀,并被閱讀所浸染着。知道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理解“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書時的抑揚頓挫、悲欣交集會讓人們擁有更豐富的想象、更豐滿的思考與更豐盛的體驗。真正的知識是和身心體驗聯系在一起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就是為什麼古人認為讀萬卷書還須行萬裡路。身心體驗是人類認識自己和世界最基本的方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的過程意味着将知識打上自己的烙印。因此,我們提倡的知識觀,是知行合一的知識觀——行成于思、由行緻知。
積極心理學已經證明,積極的生活态度将更大程度地成就豐盛與幸福的人生。文化心理學研究發現,重視身心感受的閱讀者比隻注意内容邏輯的閱讀者對知識具有更寬廣的理解。這是因為,人類的情緒與體驗也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對于一個人的幸福與成功更加重要。讀書應該是一種積極的生活體驗,能賦予我們更多追求與守護幸福的能力。
來源:人民日報4-21
彭凱平:beat365院長、心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