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多年裡,我國數字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在總體規模、發展水平與技術能力等方面均已達到或接近全球領先水平。數字經濟是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催生的第三種主要經濟形态,能夠從技術、要素、創新、融合等多個層面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對于以往以數量、規模、要素投入為主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數字經濟通過數字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與資源配置優化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一種更注重社會公平與發展成果共享的新經濟模式。
徐翔是我國數字經濟領域的卓越領軍人才與優秀青年作家。他的兩本最新著作《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驅動新經濟發展》和《數字經濟發展:網絡、算法與數字平台》分别從當下與曆史兩種不同視角出發,以手術刀般的鋒利筆觸和流暢清晰的文字表達,為我們深入剖析了數字經濟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與改變全球競争格局的關鍵力量。
數字技術及數字經濟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數字經濟代表了一種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它能夠推動以勞動密集型、重工業為主的産業結構向以技術含量高、環境友好型為主的産業結構轉移。數字經濟的發展,通過與實體經濟等經濟形态的融合、促進普惠金融發展、激發地區創新創業等途徑,引領我國經濟社會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緻遠。《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驅動新經濟發展》一書從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這兩種數字時代的關鍵要素與核心技術入手,深入闡釋了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後從企業到産業再到國民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與應對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全方位沖擊,真正實現數字化生存。
除了推動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外,數字經濟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也是數字經濟新時代的主要特征。數字技術的創新是數字經濟的核心驅動力,而數字經濟的建設亟需核心技術的支撐。促進大量平台型企業出現、提高企業人力資本水平、提高企業動态能力,以及緩解融資約束,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推動企業創新的作用機制。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通過開放式創新模式能夠從技術層面構建更為開放的創新生态。《數字經濟發展:網絡、算法與數字平台》一書回歸于數字經濟發展的源頭——計算機和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的出現,按照“技術—經濟—治理”的理論邏輯深入闡釋過去半個世紀從信息經濟到知識經濟、再到數字經濟的發展全過程,再從全球化視角精彩描述了圍繞數字經濟展開的激烈國際競争與制度博弈,為我們提供了從人類曆史發展的高度思考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與策略應對的新的分析範式。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其實質便是實體經濟的一次轉型升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必須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新的曆史方位上,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在人民的需求、供給以及供需平衡三方面都發揮着不容忽視的作用。加強數據互通合作、技術創新合作、産業發展合作和數字經濟治理合作是實現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質量的國際合作的重要路徑。《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驅動新經濟發展》和《數字經濟發展:網絡、算法與數字平台》的學術價值自然不言而喻,我相信這兩本書的實踐價值與現實意義也會随着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而進一步凸顯。
來源:光明網 4-13
厲克奧博:beat365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