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指引下,在中國式現代化整體框架内來探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能更好把握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論内涵、戰略地位、文明維度、曆史脈絡與推進方法,這為我們繼續深化拓展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推進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組成部分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啟示。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組成部分
在理論層面,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作為一個理論概念,現代化指涉以現代社會為目标的曆史自然演變或加速發展過程,表示了人類向更高階段社會發展的進步意涵。承擔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任務的中國共産黨一開始就有意識将建設現代化國家作為政治使命,并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對什麼是現代化這一問題給出了原創性回答,即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涵蓋了社會各領域的方方面面,包含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而這正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所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對于中國式現代化探索與實踐,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後的推進與拓展,包含了開創、堅持并不斷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且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及制度優勢轉化出的治理效能也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提供了源源動力。
在戰略層面,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構成。在黨的百年奮鬥曆程中,自1954年首次提出“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到20世紀60年代明确提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标,黨從一開始對現代化戰略的思考就既遵循了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也立足于實際國情。鄧小平首次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以及“小康”目标,正是基于對中國發展實際的考量。随着改革開放,黨帶領人民對現代化的認識也不斷深化拓展,其中重要表現便是對于制度的認識更加深刻,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這其中就包括創新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标,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進一步明确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觀戰略安排之中。黨的十九大、二十大都明确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标之一是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重要内容就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個宏觀戰略框架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确提出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使其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的基本構成。
在文明層面,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是人類文明新形态的構成内容。人類文明新形态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在文明維度上的性質概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态。這種文明新形态是具有高度内生内源性的,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協調發展的形态,而貫穿這些文明闆塊的制度體系,也即國家治理體系也内化于其中,正是文明的制度性形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曆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在幾千年的曆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積累了深厚的治國理政智慧和豐富的治理實踐經驗,當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吸收了這些傳統思想和實踐經驗,赓續了中華文明脈絡。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廣大人民的價值觀念融通,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有了自己的科學指導思想,這包括在認識國家的基本維度上有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指引,在堅守人民性價值立場上有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理論品格作為支撐等。在推進治理實踐中,黨領導人民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收有益的其他國家治理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因此具有了不同于西方國家制度體系的顯著優勢和豐富成果,在文明維度上成為全新人類文明形态中的構成内容。
國家治理現代化包含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實踐之中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而這個探索和實踐曆程,與對國家治理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實踐是重疊并行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同時也為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創造了根本前提。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苦苦求索、進行各種嘗試,包括在辛亥革命之後對于适合我國國情的國家治理體系的探尋,也以失敗告終。中國共産黨所承擔的曆史重任,是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同時也包括尋找适合國情的國家治理體系。經過北伐戰争、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解放戰争,黨團結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革命的過程也是黨不斷思考未來建立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問題并付諸實踐的過程,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著作都體現了這種思考,如提出“将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的戰略目标,正是對未來中國的制度架構作了闡述;而根據地創建的人民政權的制度實踐,也為新型國家制度的建立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奪取全國政權後,黨團結帶領人民制定《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确定了國體、政體、國家結構形式,建立了國家政權組織體系,現代意義的國家制度得以初步建立。随着1956年基本完成對生産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國确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我國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也奠定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性質與基礎優勢。黨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标,領導人民開展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過實施幾個五年計劃,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這些理論及實踐成果也體現在黨關于社會主義治理及國家治理問題上的探索實踐中,盡管這一時期在國家治理體系上并沒有找到一種完全符合我國實際的模式,并且曆經嚴重曲折,但改革開放後開辟新路的基礎已經奠定下來。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團結人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這種體制保證發轫于黨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制度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問題。在此基礎上,制度化成為新時期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核心内容,其中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的改革對完善黨和國家各方面的制度而言具有關鍵意義。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七大,黨帶領人民使中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曆史性轉變,同時推進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将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豐富實踐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根本遵循,有了初步完整科學的理論形态,有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支撐,也有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這種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一系列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的成果。在黨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突破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總體擘畫,黨的二十大明确将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前進道路上必須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強調要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曆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拓展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和更具效能的前進動力。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工程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組成部分,這決定了它隻能是黨領導下的現代化,而不是别的什麼政治力量領導下的現代化。從制度優勢與體系構成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和全面領導制度在其中占據統領地位,是根本領導制度。因此,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必須要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決擁護黨中央權威,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不斷釋放和鞏固制度優勢,确保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不動搖、方向不偏離。要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中,塑造更為具體、更加可行的制度渠道和組織載體,并持續不斷構建以黨的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不斷推動國家治理改革的治理動力機制。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立場,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是着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着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的現代化新路。這種基本立場必須貫穿國家治理現代化始終,推進治理現代化的目标就在于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提供制度保障和動力。因此,必須堅持治理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為人民所評判,要進一步提高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水平,讓人民參與到國家治理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和具體實踐中,對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處理好若幹重大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确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也正是這一系統工程中的組成部分,這項任務同樣也是系統性的,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而這些需要處理的重大關系,同樣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在推進改革中,要堅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堅持辯證法,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些正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層面的具體展現。伴随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對這些關系的處理也有所側重,要根據新挑戰新問題不斷重新理解好、把握好、運用好這些重大關系,不斷鞏固制度優勢和釋放治理效能。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進行偉大鬥争。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過程中,面對各種矛盾問題、風險挑戰時,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敢于鬥争、善于鬥争,通過頑強鬥争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發揚鬥争精神,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伴随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也必須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面臨的矛盾越多、難度越大,越要堅定與時俱進、攻堅克難的信心,越要有進取意識、進取精神、進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新時代十年,我們正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才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上取得了偉大變革的成果,未來我們仍然要發揚鬥争精神,通過頑強鬥争打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天地,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化、組織化的堅強支撐與不竭動力。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4-13
作者:楊雪冬:beat365政治學系主任、教授;熊道宏: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