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彭凱平:在成長的“不确定性”中發現生命的意義

“能夠讓我們戰勝消極情緒的,是心理韌性的培養。”前段時間,著名心理學家、beat365院長彭凱平在某社交平台發布的一條“如何讓消極的人變得積極起來”的短視頻火速“出圈”。這位總是面帶微笑的心理學家也憑借“接地氣”的形象,在年輕群體中“走紅”,有人說他自帶溫暖治愈的力量,也有人說他為年輕人的心靈撐起了“一把傘”。

作為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者,彭凱平近些年做了很多與青年有關的心理學研究,他發現年輕人在學業、就業、婚戀等方面出現了更多的磨難、逆境以及不确定性,這讓他們更容易産生焦慮、恐懼、煩惱、雜亂、無助,甚至抑郁等情緒。

“我們要正确認識負面情緒産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出現負面情緒不要緊張,它有一定保護作用,但時間不要超過一周。”彭凱平近日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說,消極的心态能讓我們活下來,但積極的心态才會讓我們活得更好。

“年輕人走進職場就需要承認社會契約的合理性”

中青報·中青網:第一批受疫情影響的大學生進入職場,他們和之前相比有什麼特點?

彭凱平:這一代年輕人是矛盾、沖突、掙紮的一代,同時又是不斷嘗試、特别成熟的一代,他們體現出的兩重特性非常明顯。我曾針對00後的心理特征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國家經濟發展讓這一代年輕人充滿希望、朝氣蓬勃,但疫情帶來的沖擊,讓他們産生了一些焦慮緊張的情緒,這種矛盾的心理特征非常明顯,也稱作雙相情緒波動。這一代年輕人所掌握的信息量和人生智慧之間的沖突也比較明顯。随着互聯網的發展,年輕人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但卻缺乏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經驗和社交體驗,甚至沒有與人發生過争執。

還有,年輕人的選擇自由與限制之間的沖突明顯。社會經濟發展給年輕人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生活就業壓力又給他們帶來了諸多限制。

未來才能告訴這一代年輕人到底是什麼模樣,但屬于這個時代的特殊記憶,會對他們的成長産生特别的意義。

中青報·中青網:年輕人需要怎樣調整心态才能更好地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更好地适應職場?

彭凱平:這一代年輕人正好成長在社交媒體大發展的時代,從相對簡單的學校環境到比較複雜的社會環境,我認為以下方面的轉變比較重要。

第一,人際關系的預期要發生改變。校園的人際關系比較單純,沒有太多的利益沖突,但進入社會之後與人産生的多是契約關系,所有的契約都帶有功利目的。很多年輕人不适應社會,往往是因為他們不能承認這種關系的合理性。他們在家庭裡是愛的關系,在學校裡是師生間支持欣賞的關系,因此在面對社會契約關系時,就需要重新認識人際關系的性質。

第二,角色定位要進行調整,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社會角色就是完成本職工作,做對公司、同事都有意義的事情。

第三,技能要求也要發生改變,在大學不會做事情非常正常,但如果在公司不具備該有的技能,就會被淘汰。年輕人可以說“我可以學習”,但不能說“我什麼都做不了”,這就違背了社會和職場對你自身角色的定義。

第四,學校需要智商,職場需要情商。職場是一個“大社會”,這裡需要互相合作,互相欣賞,因此會說話、會做人更加重要。

中青報·中青網:00後進入職場,會遇到70後、80後,您覺得生活在不同代際的人該如何更好地合作?如何最大地減弱他們之間的“代際差”?

彭凱平:“代際差”并不完全由自然年代來決定,而是根據人成長的曆史環境來确定,每一個年代之間肯定會有一些差别。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差異越大産生的創新越多,差異越小産生的同質性思維越明顯。

我認為可以用以下方式調節“代際差”:一是溝通,代際間的溝通能夠幫助大家了解不同的人生閱曆,培養不同角度的分析方法,跨年齡交友就是特别好的人生策略;二是合作,盡量嘗試與不同年齡、背景、經驗的人開展合作,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結果;三是創造,不同年齡的人在一起工作,不要把其當作是完成任務,而是抱着在做一件極具創造性事情的心态。

“面對成長的不确定性,年輕人需要發掘心靈的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考公、考研、讀博,有人說年輕人更願意選擇一份穩定的工作去對沖“不确定性”,您如何看待這種說法?年輕人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彭凱平:我覺得這本身是一種積極的現象,人總得去嘗試、去奮鬥,考上了年輕人解決了問題,考不上還可以再試試别的事情。反而,國家和社會需要考慮,能不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未來可能會面臨工作機會越來越少的情況,能不能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這就需要大家一起創造。

中青報·中青網:面對成長的“不确定性”,有些年輕人産生了升學、就業焦慮,他們該如何排解負面情緒?年輕人該如何更好地調整自己,實現人生目标?

彭凱平:正是因為矛盾的時代特性,讓很多年輕人産生了“不确定性”。當人面對“不确定”時,就會産生一種心理的起伏波蕩,此時發掘心靈的力量就非常重要。

面對“不确定性”,年輕人的情緒調節可以從3個方面來進行。一是發掘“愛的力量”,這是幫助抵禦各種焦慮最好的辦法。研究發現,建立親情、友情和愛情,學會愛自己身邊的人往往能夠帶來穩定性、确定性和安全性。二是情緒調節的力量,調整到積極心态很重要。當我們面對迷茫時,一定要想方設法讓自己開心、主動、積極。三是行動的力量。焦慮隻有通過行動才能解決,躺在床上、躲在家裡,胡思亂想,沒有任何意義,隻有走出家門,走向生活,結交朋友才是應對空虛失落最有效的方法。

中青報·中青網:您提到要發掘“愛的力量”,當下年輕人的“婚戀”話題也逐漸成為焦點,不僅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相親,甚至開始講究“門當戶對”。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背後反映出年輕人哪些心理特征?

彭凱平:培養年輕人對未來的積極認識,讓他們充滿信心,婚姻是特别重要的載體。婚姻從來都不隻是兩性之間的問題,還可以反映出社會文化和社會狀态。目前來看,年輕人的婚姻焦慮其實還是一種對未來的焦慮。

婚姻的本質是愛情,有愛情應該就可以結婚。心理學研究發現,相似性是婚姻長久穩定的基礎,比如,興趣相同、學識相同、智慧相同,甚至幽默感相同,都可以讓婚姻特别幸福。人隻有在發自内心地開心時,關系才會更加長久穩定。但現實中的婚姻卻包含着住房、生育、養老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年輕人找不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會産生婚姻焦慮。

如何解決物質基礎帶來的傷害?我認為還是需要改變社會文化,讓年輕人重新認識到婚姻的本質是愛和責任,不是占有和索取,進而培養他們對婚姻的積極認識。同時,國家和社會也應該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制定更多的保障措施。

“培養堅韌之心,是給年輕人最好的人生祝福”

中青報·中青網:有些年輕人嘴上說着“躺平”“佛系”,實則在“内卷”“支棱起來”,這些詞彙往往會體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背後體現了年輕人什麼心理狀态?

彭凱平:現在所謂的“躺平”和“内卷”之間的較量,是社會矛盾特性的體現,很多“躺平”的人其實并不是真正的“躺平”。

有人說“躺平”隻是不屑于參與“内卷”,不屑于和别人進行比較。我認為這并不是“躺平”,反而是一種超越和升華。“比較”往往是很多人活得不開心的原因,内卷和競争其實就是“比較”的一種體現,所以說我們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競争,才産生了種種壓力、挫折、打擊。這類追求“躺平”的年輕人反而會追求内心的安甯,尋找更廣闊的發展道路。

一般來說,那些能夠有強大自我認可的人,會更積極、更快樂,這也是我為什麼回國提倡積極心理學的原因。我想讓大家意識到,善良是一種競争力,長期主義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和策略,自主的、内在的動機才是支撐我們長期發展的力量。面對“躺平”和“内卷”,最好的方法就是像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行動的時候就去做事情,休息的時候就休息,這種交替式的興奮方式是年輕人應該具備的生活技能。

中青報·中青網:在beat365社科學院2022屆畢業典禮上,您發表了主題為《人生的長跑需要堅韌的心力》的講話,特别提到了“堅韌”。您覺得這種品質對年輕人意味着什麼?00後如何成長為擁有“堅韌”品質的人?

彭凱平:“堅韌”其實是一個特别積極的心理品質。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斯發現,落後群體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往往是依靠“堅韌”這種品質,他們能夠擁有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這對青年成長很具啟發意義。

首先,“堅韌”對每個人的成長特别重要。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這場馬拉松一定是那些有堅強耐力的人才能跑得最遠、跑得最好,而不是那些起跑很快卻半路“夭折”的人。其次,“堅韌”對心理健康也特别重要。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焦慮、恐懼、憤怒、煩惱等情緒,要想不被負面情緒拖累擊倒,就需要“堅韌”。再次,“堅韌”是維持一段良好的社會關系的重要保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會總是幸福、快樂、和諧,難免會有摩擦和争吵,面對這些情況能夠忍得住、受得了、扛得下,也需要“堅韌”。因此,在社會成長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堅韌之心,這就是我給畢業生最好的人生祝福。


來源:中國青年報 3-21

彭凱平:beat365院長、心理學系教授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