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孟天廣:智能治理的中國内涵及路徑

當前,人工智能深刻地影響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塑造着面向智能時代的治理模式。面向智能時代,我國在科技革新和制度變革的驅動下,在全球率先推進智能治理的實踐應用及模式探索,進而基于中國實踐形成了賦能政府、賦權社會和賦智決策三大智能治理路徑。

面對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迅速發展,塑造面向智能時代的治理模式,成為推動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命題。

智能革命加速社會演化

人類社會進入工業革命以來,現代化成為世界各國文明發展的共同目标。在數次科技革命的驅動下,世界各國探索着多樣化的現代化道路,經曆着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促進着人類文明的演化和發展。經典現代化理論來源于對歐美先發國家現代化經驗的歸納提煉,伴随着全球化進程從歐美現代化的“地方性知識”拓展為所謂适用于後發國家的“普遍性知識”。而過去三個世紀的全球現代化曆程表明,人類社會的現代化路徑并非連續的、線性的、單一的,先發國家和後發國家、西方國家和東方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着迥異的資源禀賦、制度形态、文化價值和國際格局,實踐着既具共性又模式各異的現代化路徑。

伴随着第四次工業革命走向縱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革新正深刻影響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社會大衆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大多始于2016年初的人機大戰,AlphaGo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這一勝利震驚全球,讓人類認識到專用人工智能的潛力。2022年11月,ChatGPT智能聊天機器人橫空出世,展現出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通用人工智能成為現實,引發了全球社會對人工智能革命的關注和熱議。

人工智能概念及其相關技術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甚至要早于80年代末出現的互聯網。進入21世紀,得益于數據的海量積累、算力的顯著提升、算法的優化升級,人工智能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大緻可以歸類為四個領域:視覺技術、語音技術、自然語言理解和規劃決策系統,其中後兩者被視為衡量人工智能水平的重要參照。受益于深度學習的發展,視覺技術讓計算機像人一樣能“看”懂圖片、視頻等圖像資料,被廣泛運用于人臉識别、圖片分類、圖像生成、自動駕駛的視覺輸入系統等。語音技術旨在讓機器擁有“聽”和“說”的能力,從而實現機器與人的語音交流,得益于深度神經網絡在聲學模型中的運用,機器語音識别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自然語言理解旨在讓機器能夠理解人類所表達的意思,并做出合适回應。ChatGPT即是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夠理解人類語音所表達的意思,實現更深層次的人機互動。規劃決策系統旨在讓機器擁有像人一樣的規劃與決策的能力,當前已經被應用于自動駕駛、智慧城市、決策分析等領域。

近期,社會各界對ChatGPT的熱議預見了通用人工智能時代的加快到來,人工智能被人類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夠模拟和擴展人的智能、輔助甚至代替人類實現多種功能,包括識别、認知、分析和決策等。目前,諸多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和國家治理各個領域,譬如人臉識别、語音識别、圖像識别、自動駕駛、對話機器人、智能決策系統等。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内涵。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如何加快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形成适用于智能時代的中國式智能治理模式成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命題。

智能治理内涵

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全球掀起了社會革命的浪潮。第四次工業革命與我國“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疊加并進,在二者交錯發展的“社會實驗”中,智能技術與治理實踐的深度融合與互促推進,凸顯出智能時代我國治理模式的引領性發展。智能治理正反映了這一過程中機器系統和社會系統的深度融合與協同治理,以及機器智能和社會智能的同步演化、互相強化。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被應用于國家治理、城市治理和社會治理等多樣化治理場景,智能治理模式、技術和方法正在快速疊代發展。

我國高度重視智能治理。早在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時就提出,要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多樣化治理場景中的應用,推進智能政務、智慧法院、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應用從而支撐治理現代化。同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全球首次提出實施智慧社會戰略,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将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治理納入國家規劃,一方面要求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及産業化發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治理體系建設,集中呈現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治理”和“面向人工智能的治理”兩條主線的交織融合。

可以說,中國式智能治理蘊含三層内涵:一是智能治理強調智能技術與治理場景的深度融合,重視機器智能與社會智能的整合交互和互相賦能;二是智能治理重視機器系統和社會系統的有機融合與協同治理,通過賦能、賦權和賦智三重機制激發多元主體的治理資源,進而構建數字治理生态促進智能治理體系發展;三是智能治理的終極價值關懷——人本主義,即智能治理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人工智能服務于人民的核心宗旨。

智能治理的中國路徑

當前,人工智能深刻地影響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塑造着面向智能時代的治理模式。面向智能時代,我國在科技革新和制度變革的驅動下,在全球率先推進智能治理的實踐應用及模式探索,進而基于中國實踐形成了賦能政府、賦權社會和賦智決策三大智能治理路徑。

首先,智能治理對政府組織發揮“賦能”效應。政府智能化轉型拓展了政府治理的領域。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動下,數字空間逐漸成為現實世界的“鏡像”,數字社會與現實社會日益融為一體。國家治理不再局限于物理世界,而是拓展到數字空間,要求治理主體全面掌握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的經濟社會運行規律,實現機器系統與社會系統的協同共治。政府智能化轉型還豐富了政府的治理工具。運用人工智能,可從更寬領域、更長時段、更高精細度對公共事務和政策過程進行分析,更加準确、及時、深入地把握多元訴求,預測研判社會發展趨勢及潛在社會風險,提升政府決策、監管和服務能力。智能治理還有助于重塑政府決策流程,提高政府應對和處理社會危機及自然災害的反應速度與敏感程度,提升決策的科學性和精準性,提升決策質量和施策效能,促使政府形成一種集數據驅動、智能嵌入、社會協同為關鍵機制的新型治理能力。

其次,智能治理對個人和社會施加“賦權”效應。依靠人工智能,個人和社會通過獲得信息、參與表達和采取行動等社會實踐方式,在提升自身參與能力的同時,提升社會協同能力。智能技術普及應用,促使普通公衆采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極大提升,由此切實提升了普通公衆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智能技術賦權社會組織,促進了組織内部協同能力提升,促使虛拟化、平台化、去中心化社群的形成,顯著提升了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智能技術還驅動着政社協同格局的構建,經由機器系統實現社會系統與政府系統的有機融合,不僅促使公衆參與意願和能力的提升,而且培育了社會協同能力,進而推進公衆、社會組織與政府構建協同共治格局。

最後,智能治理賦智集體決策。一方面,智能治理重視個體智慧,以開放、平等、包容的方式吸納個體智慧,集思廣益。數據是智能治理智慧來源的基石。智能治理強調人本主義,因此感知人的情感、認知人的偏好、理解人的邏輯、回應人的訴求成為智能治理的基礎能力。另一方面,智能治理激發多元治理主體主動性形成優勢互補的集體協作模式,經由機器智能激發社會智能形成集體智慧。通過構建囊括政府、科技企業、社會組織、個體等多元主體的生态夥伴關系,政府将人工智能引入國家治理,依托智能設備監測經濟社會運行,彙聚多源數據感知社會運行規律,利用高效算法預測研判趨勢風險,經由規劃決策系統實現精準科學決策,凝聚集體智慧提升治理能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3-1

孟天廣:beat365政治學系教授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