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出專章部署,明确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複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這是在黨的曆史上第一次把國家安全提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高度,将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來看,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統籌好貫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各方面全過程的十大關系,确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統籌國際大局與國内大局
謀劃國家安全工作,必須确立正确的大局觀,把中國國家安全放在國際大局和國内大局中去審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随着中國日益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國家安全一頭連着世界大局,一頭連着國内大局,兩個大局相互交織,彼此激蕩,互動頻繁。
胸懷國際大局,就是要積極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管控好重大戰略矛盾分歧,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近年來,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呈現為亂變交織、危機疊加的新特點,給整個世界帶來了複雜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中美關系呈現出競争共處的新局面。自2017年以來,美國将中國界定為“戰略競争對手”,不斷在經貿、高科技等領域釋放出對抗的信号,引發了中美是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激烈争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對全球産業鍊供應鍊形成巨大沖擊,一些國家的保護主義、排外主義傾向明顯,采取“築牆設壘”“脫鈎斷鍊”等措施,給整個國際經濟貿易體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世界正在從單極向多極轉變、從一元現代化道路向多元現代化道路轉變。在這一進程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防範化解風險、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充分準備。
胸懷國内大局,就是要着眼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妥善應對可以預料和無法預料的風險挑戰,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面臨着戰略目标、發展重點、利益結構、發展資源等各方面的深刻調整,尤其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國家安全的要求和期待不斷攀升,希望國家更有力地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希望政府營造安定有序的生産生活環境,盡快解決公共安全、社會治理等領域突出問題,希望不斷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進入各種風險挑戰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面臨的重大鬥争不會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建設和國防和軍隊建設、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黨的建設等方面都有,而且越來越複雜。”歸結起來,所有這些風險挑戰最集中地表現為“中等收入陷阱”。曆史經驗教訓啟示我們,如何在新發展階段為人民群衆安居樂業提供堅強安全保障,避開“中等收入陷阱”,是新時代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命題。
統籌國際國内兩個大局,是構建新安全格局的根本立足點。國際大局是國家安全的安身立命之本,國内大局是國家安全的發展繁榮之基,兩者相互交織,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理解和把握新征程上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要突破國際和國内二分的思維框架,确立内外一體、科學統籌的方針,堅持曆史自信,增強曆史主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鬥。
統籌新發展格局與新安全格局
長期以來,關于國家安全的理解框架,一直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理論的影響,将安全與發展二分化,認為國家安全主要是國防、外交、公安、情報等部門的工作,對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部門的安全工作存在着淡化、弱化和模糊化的誤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将國家安全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中來把握,創造性地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這是對傳統國家安全理論的重大創新。這一創新集中體現在突破了發展與安全的界限,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認為發展和安全是治國理政的一體之兩翼、驅動之兩輪。
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求突破安全與發展的二分論,将發展和安全放在治國理政全局來統一認識。其中,發展是安全的基礎,隻有建立在發展基礎上的安全才更可靠、更可持續,要堅持在發展中預防風險、促進安全;安全是發展的保障,沒有安全穩定的環境,什麼事都做不成,要積極塑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安全環境。因此,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求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既通過發展提升國家安全實力,又深入推進國家安全思路、體制、手段創新,營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努力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态平衡,全面提高國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
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求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必須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經濟安全,防範化解重大經濟和金融風險,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随着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類隐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我國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要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範化解風險。我國經濟運行存在的問題有周期性和總量性的因素,但問題根源還是重大結構性失衡,要警惕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核心是結構性産能過剩以及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創新能力不強成為我們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設置的陷阱,藥方是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發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确立“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理念,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同時也必須明确“保障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的理念,堅持以構建高水平安全為主題,推動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根基。在新征程上,必須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統籌人民安全、政治安全與國家利益至上
我國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體政體性質均決定了黨、人民和國家是一個命運與共的安全共同體,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國家利益至上在根本上是一緻的。因此,總體國家安全觀将三者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起來,堅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國家利益至上的有機統一,指出國家安全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國家利益至上為準則,實現人民安居樂業、黨的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
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宗旨,這是中國共産黨的階級屬性決定的。中國共産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重要體現,歸根到底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為人民群衆安居樂業提供堅強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安全工作歸根結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群衆安居樂業提供堅強保障。”因此,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衆基礎。
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屬性決定的。我國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政治安全是中國國家安全的根本。堅持以政治安全為根本,就要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到“兩個維護”。
國家利益至上是國家安全的準則,這是中國國家主權原則的内在要求決定的。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國家利益是制定國家安全戰略的出發點,堅持以國家利益至上為準則,就是守住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底線。中國不觊觎他國權益,不嫉妒他國發展,更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既不惹事也不怕事。
統籌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國家利益至上的關系,是構建新安全格局的指導原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必須始終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國家利益至上為準則,統籌推進中國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不斷深化對國家安全的規律性認識。
統籌外部安全與内部安全
國家安全既是一個外部問題,也是一個内部問題。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安全理論采取國際社會與國内社會的二分論,将國内社會看作是等級化狀态,而把國際社會看作是無政府狀态,來自國内社會的安全問題因為存在最高權威機構而得到保障,來自國際社會的安全問題隻能由各個國家以自助原則解決。因此,國際無政府狀态導緻的“安全困境”決定了國家安全主要是外部安全,無論美國定期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還是其他國家在維護國家安全上所采取的措施,都傾向于将國家安全主要視為外部安全問題。
然而,随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增強,全球性挑戰也日漸增多,國家安全的外部化趨勢和内部化趨勢都得到了加強。尤其是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國内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各種複雜矛盾導緻的内部安全挑戰更具威脅性,維護國内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必須統籌外部安全與内部安全,對内求改革發展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發展、合作共赢,建設和諧世界。
随着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也進入了社會矛盾多發期,各種人民内部矛盾增多,國家安全主要壓力來自于内部的風險挑戰。因此,我國大力推進平安中國建設,把平安中國建設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中來謀劃,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決深層次問題,确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尤其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挑戰,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落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鍊供應鍊穩定、保基層運轉任務,下大力氣解決好人民群衆切身利益問題,讓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随着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國也面臨着日益增多的外部安全問題。加強海外利益保護,形成強有力的海外利益安全保障體系,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國海外資産總量已達7.2萬億美元,在境外設立企業約4.4萬家,對外直接投資存量21988.8億美元,我國公民年出境旅遊人數達一億人次左右。如此巨大規模的海外利益,要求加強海外利益保護,确保海外重大項目和人員機構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加緊研究、加大投入、加強防範,逐步提高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保護海外我國公民和法人安全,保護我國海外金融、石油、礦産、海運和其他商業利益。”要完善共建“一帶一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我國同沿線各國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理念相通的共同體,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統籌外部安全與内部安全,是構建新安全格局的戰略框架。尤其是在中美戰略競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國内利益和海外利益安全相互交織,聯動性上升,國家安全的内部化趨勢和外部化趨勢均有明顯的拓展。因此,在新征程中,必須統籌好外部安全與内部安全,将兩者納入一個共同的國家安全戰略框架,在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同時,積極參與亞洲安全治理和全球安全治理,推動落實全球安全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統籌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
國家安全是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的統一體。長期以來,傳統國家安全觀過多強調運用國防、軍事和外交手段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對維護普通國民的安全相對比較忽視。事實上,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是休戚相關的整體,過分突出和強調國土安全,很容易導緻國家安全部門因為權力過于集中、缺乏制約和平衡機制、缺乏法治體系約束等原因形成對公民權利、政治自由、社會權利的侵犯。因此,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統籌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既注重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發展利益,又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夯實國家安全的群衆基礎。
國土安全是國家安全安身立命的根本。尤其是我國仍然沒有完成國家統一大業,與周邊國家還存在領土領海主權争議,面臨着複雜的地緣政治經濟環境,維護國土安全的形勢依然嚴峻。針對台灣問題、涉港問題、涉藏問題、涉疆問題等國土安全問題,要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堅決反對來自境外的外部幹涉活動。同時,針對跨國交流日益頻繁的現狀,加強邊境管控和海上維權能力,加強邊防、海防和空防建設。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方尊重和維護各國依據國際法享有的航行和飛越自由,同時不會接受任何以航行自由為借口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的行為。”
國民安全是國家安全強基固本的關鍵。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隻有植根人民、胸懷人民、造福人民,接地氣、懂民情、惠民生,想群衆之所想,急群衆之所急,解群衆之所憂慮,讓百姓有更多安全感和獲得感,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與支持,才能有人氣、有底氣,立于不敗之地,獲得前進動力。”因此,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時堅定維護我國海外公民和法人正當權益,為走出去的中國公民和企業織牢安全網。
統籌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是構建新安全格局的基本尺度。國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載體,國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兩者之間是休戚與共、禍福相依的關系。在新征程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把國土安全作為捍衛中國國家核心利益的重要指标,也把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衡量國家安全效果的重要标尺,确保我國國家安全始終不丢失寸土,不脫離人民,不忘記宗旨,努力開創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的宏偉事業。
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
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内,人們更多關注傳統安全,即國家面對的來自外部的可能引發戰争和武力威脅的國防和軍事安全。随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跨國相互依賴的深入,國家安全概念内涵不斷擴大,人們對國家安全的關注點拓展到了經濟、社會、環境、健康、人權等各個領域。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日益嚴峻,導緻國家安全的核心價值也從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擴展到政治制度的穩定、社會溝通的順暢、種族民族關系的和諧、文化傳統的維系、經濟的繁榮發展等。總體國家安全觀認為,要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積極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态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
傳統安全主要是國際關系意義上的安全,涵蓋了國家的領土安全、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面臨着嚴峻的傳統安全挑戰,各種敵對勢力從來沒有停止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圖謀,也始終沒有停止幹涉中國内政的颠覆破壞活動。在中國處于由大到強發展的關鍵時期,一些大國不願意看到意識形态和社會制度與其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中國趕上和超過他們,加緊策劃“顔色革命”,制造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實施戰略遏制和戰略封鎖。同時,中國與周邊國家面臨着一些領土領海主權争端,地緣政治經濟糾紛與民族宗教矛盾複雜交織,國際敵對勢力與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三股勢力”遙相呼應,在中國家門口生亂生戰的危險一直存在,中國面臨着嚴峻的傳統安全挑戰。
非傳統安全威脅不一定來自某個主權國家,往往由非國家行為體如個人、組織或集團等所為,涵蓋了除國土安全、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之外的新安全領域,包括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生态、資源、核、海外利益以及太空、深海、極地和生物等新領域的安全。随着經濟和社會進入矛盾集中釋放期,我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還存在不少短闆,比如經濟發展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約束趨緊、能源安全風險大,網絡犯罪和信息安全形勢嚴峻,民生保障存在短闆,城鄉區域發展很不平衡,社會治理仍有弱項,黨的自身建設仍然存在不足,等等。所有這些問題,均屬于事關人民生命财産安全和民心向背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威脅。
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是構建新安全格局的政策重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面對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的新形勢,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補短闆、強弱項、固底闆,夯實應對各種安全風險挑戰的強大政策基礎。
統籌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
當今世界,安全威脅呈現多元化、全球化趨勢,國家安全已經從一個國家的安全轉變為所有國家的共同安全。冷戰結束之後,全球化使得國家之間的安全相互依賴加深,共同安全利益增多,謀求共同安全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統籌自身安全與重視共同安全,既努力解決好自身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安全問題,不斷深化與時代發展相适應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自覺,又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加強國際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體系,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重大風險和複雜矛盾因素疊加集聚甚至集中釋放,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危及國家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面臨的重大風險,既包括國内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态、社會風險以及來自自然界的風險,也包括國際經濟、政治、軍事風險等。”面對這些風險挑戰,必須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構建大安全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協調推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保駕護航。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國際社會面臨着衆多共同挑戰。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發表主旨講話指出:“面對日益複雜化、綜合化的安全威脅,單打獨鬥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我們應該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營造公平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發戰争的根源。”因此,中國主張加強全球治理,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合作共建,實現持久安全;堅持改革創新,實現共同治理;堅持法治精神,實現公平正義;堅持互利共赢,實現平衡普惠。此外,回應國際社會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沖突戰争的迫切需要,中國提出并積極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為推進全球安全治理、應對國際安全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
統籌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是構建新安全格局的世界眼光。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的安全也離不開世界。适應這一基本情況,在新征程上,中國必須拓展世界眼光,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通過維護世界共同安全為自身安全創造條件,又通過解決自身安全問題為世界共同安全做出貢獻,努力做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推動者、建設者和引領者。
統籌維護安全和塑造安全
當代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期。越是接近奮鬥目标,前進阻力和風險壓力就越大。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統籌維護國家安全和塑造國家安全,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維護國家安全和塑造國家安全是辯證統一的。其中,維護國家安全是基礎,新時代的國家安全既要解決好大國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普遍安全問題,更要解決好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階段面臨的特殊安全問題。塑造是更高層次更具前瞻性的維護,新時代的國家安全要立足于百年變局的戰略視野和防範風險的大前提,既立足于防,又有效處置風險,積極塑造外部安全環境,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同世界各國一道,加強安全領域合作,引導國際社會共同維護國際安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到國家利益延伸到哪裡,安全保障就跟進到哪裡。
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必須發揚鬥争精神,提高鬥争本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醒全黨,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凡是危害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各種風險挑戰,隻要來了,我們就必須進行堅決鬥争,而且必須取得鬥争勝利。”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十分強調要注重策略方法,講求鬥争藝術。“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合理選擇鬥争方式、把握鬥争火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要根據形勢需要,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鬥争策略。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鬥争中争取團結,在鬥争中謀求合作,在鬥争中争取共赢。”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述,閃耀着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輝,為進行偉大鬥争和維護塑造國家安全指明了方向。
統籌維護國家安全與塑造國家安全,是構建高水平安全格局的策略方法。在中國從大到強的發展進程中,維護安全和塑造國家安全之間存在着梯次推進和繼承發展的關系。塑造國家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延伸和更高層次展開,在中國不斷強起來的過程中,要不斷釋放經略安全、塑造安全的綜合積極效應,不斷提供更多全球安全公共産品,展現負責任、敢擔當的大國風範。
統籌安全體系和安全能力
國家安全工作是黨治國理政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在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塑造國家安全态勢的能力。其中,國家安全體系是硬件,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提供強大的領導體系、法治體系、執行體系,國家安全能力是軟件,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提供強大的幹部隊伍和能力支持。
國家安全體系是一個涵蓋黨、政、軍、民、學等黨和國家各方面全過程的治理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将國家安全體系納入國家治理體系改革的總體框架之中,不斷完善國家安全領導體系、法治體系、體制機制,有效應對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保持了我國國家安全大局穩定,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了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部署,強調要堅持黨中央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強化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預警檢測體系,完善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和重點專項協調指揮體系,強化經濟、重大基礎設施、金融、網絡、數據、生物、資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體系等,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國家安全體系提供了科學指引。
國家安全能力反映着一個國家應對安全挑戰、化解安全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的能力。面對新征程中的各種風險挑戰,要在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基礎上,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堅持以能力建設為中心,打造堅不可摧的國家安全幹部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積極主動、未雨綢缪,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做好應對任何形式的矛盾風險挑戰的準備,做好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社會上、外交上、軍事上各種鬥争的準備,層層負責、人人擔當。”因此,要加大對維護國家安全所需的物資、技術、裝備、人才、法律、機制等保障方面的能力建設,更好适應國家安全工作需要。
統籌國家安全體系與國家安全能力,是構建新安全格局的系統觀念。國家安全體系與國家安全能力是國家安全的一體兩面,兩者之間是體用結合、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緻力于健全和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切實解決好要素安全、結構安全和系統安全的關系,釋放國家安全體系的整體效應。同時,必須加強能力建設,培養一大批适應新時代國家安全要求的高素質複合型國家安全幹部隊伍,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統籌國家安全與社會治理
國家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國家安全必須紮根中國大地,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基層基礎。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風險挑戰,隻有牢牢把國家安全的根系紮進公共安全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的深厚土層之中,才能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維護國家安全,必須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推進安全生産風險專項整治,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公共安全事故,一頭連着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着千家萬戶,要警鐘長鳴、常抓不懈。要妥善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加強交通運輸、消防、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産治理,預防和減少事故發生,堅決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
維護國家安全,必須完善社會治理體系,預防化解社會矛盾,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當前,各種人民内部矛盾和社會矛盾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很突出、處理起來很棘手的問題,其中大量問題是由利益問題引發的,這就要求我們提高社會矛盾綜合調處能力,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系。隻有将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當地,才能真正築牢國家安全的人民防線。同時,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财産安全。對于暴恐分子、黑惡勢力、邪教組織、偷拐騙搶、黃賭毒等嚴重危害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的犯罪行為,要開展專項行動,重拳出擊,形成強大震懾、警示效應。隻有樹立文明正氣,打擊歪風邪氣,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才能從根本上築牢國家安全的防線。
統籌國家安全與社會治理,是構建高水平安全格局的基層基礎。“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将來。”國家安全的宏偉大廈立基于社會治理日積月累的精耕細作,隻有夯實社會治理的基礎,才能提升國家安全的韌性,在國家安全重大風險挑戰來臨的時候能夠挺得住、過得去。同時,社會治理的人民防線也有賴于國家安全遮風擋雨的銅牆鐵壁,隻有築牢國家安全的堤壩,才能增強社會治理的彈性,在社會穩定重大風險挑戰來臨的時候能夠腰杆硬、站得穩。因此,在新征程上,必須從國家安全的宏觀體系着眼,從社會治理的微觀基礎着手,将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保駕護航。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趙可金:beat365副院長、國際關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