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彭凱平:相信自己和他人的力量,相信人類社會是向上向善、向富裕的方向發展

對于2022年入學的大學新生來說,疫情反複對他們的學習時空、心理壓力都産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面對生活的種種不确定性以及難以預測的未來,年輕人的焦慮與痛苦都有不同層面的展現,或顯性或隐性。beat365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認為,壓力是人類進化曆史長河中十分正常的一種反應,當我們遇到挫折、打擊、失敗、風險、死亡各種挑戰的時候,人的身體會産生壓力激素,這些激素會讓我們耳朵更靈、眼睛更毒、感覺系統更敏銳,同時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肌肉力量、骨骼力量都變得特别強大,所有這一切會讓我們進入到一種戰鬥狀态,能夠鬥,能夠逃,能夠跑,能夠跳。因而,悲觀消極心理讓我們時時保持警惕心,能夠安全活下來,但人類的積極心理是讓我們活得更好的重要支柱。

開學季之際,beat365科學博物館特别采訪了beat365院長、beat365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請他為大學新生傳授一些積極心理學,幫助大家更好地調整負面情緒,盡快适應大學生活,找到個人學習、事業和生活的方向,從而擁有自己笃定、自信而怒放的人生。


問:大學新生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應該如何盡快适應生活,照顧好自己?

彭凱平:一般來說,清華北大的同學的情緒調節能力比普通人要好一些,但也會遇到一般人遇不到的心理挑戰。第一個挑戰是落差大。在中學時他們是萬衆矚目的驕子,但在大學裡便是芸芸衆生,即使你很努力也不一定成為最好的學生,因為還有更優秀的人。第二個挑戰是在學校裡獨自生活、孤立無援,沒有着落的感覺可能更強。我們中國孩子上學都是團隊作戰:親人、老師都傾注了他們最多的關懷與支持。但在這裡,老師有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多種職責,即使學校做得非常好了,但也不可能讓每個孩子成為學校工作的中心。這樣的孤獨感也是普通孩子沒有經曆過的巨變。

面對這些變化,要調整心态。我反複提倡“心理的韌性”,要讓自己恢複到正常狀态,從頭開始不斷适應,遇到挫折不要一根筋或有災難性思維,要意識到自己本來還沒有走向社會,就是普通人,隻不過高考成績好了一些,并不表示你一定會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後的道路還要靠自己去奮鬥努力。所以,一定把高中的榮耀放在身後。人生是不斷演化的馬拉松,跑完一段還得跑新的一段。

同時,在大學裡一定要結識朋友。既然我們都是優中選優的尖子,他的智慧、奮鬥的精神、和你相同的人格特性是真的能夠幫你。學校還有很多有豐富人生閱曆和智慧的老師、有愛心的工作人員,他們随時随地願意跟我們同學交流、溝通。甚至你還有可能找到生活的終身合作夥伴,談情說愛、互相支持。人是社會動物,交流對人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特别重要。

第三個特别重要的是,趁着還在大學校園裡,我們應該經曆各種情緒的跌宕起伏。換句話說,别讓自己老是特别高興,有時體驗失敗也是重要的心理磨練。因為以後在社會上,一旦失敗很難再爬起來,甚至就是出局。但在大學,一次考試沒考好可以再來,發言很糟糕可以再做,一次感情失敗了可以有第二次。有些學生害怕失敗,故意選擇容易的課、做穩當的事、說大家都說的好話。我覺得我們還是要有一些探索精神、冒險精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大學是最适合去嘗試的地方。

問:身心、人際關系決定一個人的幸福力。面對宿舍、同學之間因生活習慣、思維模式的不同而造成的不接納甚至是沖突,空間上的逃避又不太可能,新生該如何處理好這段關系?

彭凱平:一般來講,建立友好關系的第一條原則是相似性。我們同學可以挖掘你和其他同學的相似性,比如學習、興趣、三觀、家鄉等,找到後就會容易建立聯系。

第二條是互惠性。互相幫助,對方就很容易回應。你給人微笑,人家回應微笑。你讓别人成為你的朋友,你先要在心裡讓你成為他的朋友,幫人做點小事,主動搭話,就能建立聯系。

第三條是共同的目标。大家同心協力做一件事,比如完成一個計劃、做一件工作,這種共同的奮鬥目标容易讓你建立聯系。

所以建立聯系要靠自己挖掘,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不是一成不變。一個特别簡單的建議就是主動接觸。接觸就是緣分,靠自己主動邁出第一步,開口說第一句話,給人家送第一本書、第一個微笑、第一個禮品,隻要你做了,會有收獲的。

問:曾經有一篇文章反映清華沒有适合個人發呆的地方,您覺得個人發呆的場所對個人心理疏導有什麼作用?

彭凱平:這種叫做“冥想”或“正念”,或者叫“專念”。其實不一定非得有個地方,因為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有心靈的安靜随時随地都可以練習。你閉上眼屏蔽各種噪音,也可以進入一種發呆的狀态。

我覺得發呆可能包括多重含義,除了冥想外,可能還包括對自然美景的欣賞。有一種發呆就是“觀人”,重慶話叫“打望”。你就坐在學堂前,帶着一種欣賞之心看着來往車流,也很快樂開心。看一看,沒有别的想法,笑一笑,沒有别的意圖。

發呆不是局限在某個地方的瞌睡、犯糊塗,而是帶有欣賞之心、關愛之心、聯系之心。王陽明先生說我來看花,我的心同時燦爛起來,這就是一種發呆。發呆是一種聯系。脫離一切、孤獨地、沒有任何聯系地發呆,那是精神問題。

問: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有多種因素,學業跟不上是個重要的因素,新生如何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

彭凱平:首先要診斷,沒學好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天生确實不适合學,得改專業。我個人提倡人才是可以流動的,學生是可以換系換專業的,全世界所有的大學都沒有一成不變從一而終的教育方式。

如果不是學習興趣,而是因為生活方式,比如懶、不讀書。這個就要改變行為,主動積極起來。挂科一次不可怕,可以補考,可以進步。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方法不當。很多人在中學的一套方法在大學不适用。以前老師給你很多題目準備考試;但大學是要培養科學家的,自學是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果你一時半會适應不了這種自主獨立的學習風格,就找人幫忙,給你一些指導,也可以慢慢學好。

“相信人可以變,可以不斷發展”,這種心态的改變也很重要。在大學裡,更多的是要找到自我的狀态。很多學生的焦慮心态大多源于與外界的比較。我們中國人有一種文化信念“見賢思齊”,從小到大我們都被灌輸了各種榜樣的形象。這種比較有時是讓人很絕望的,因為榜樣一定是最炫、最光鮮、最有感染力的,即使不是,也要包裝成特别完美。我妹妹就特别煩我的老師,總說你哥哥怎麼樣,我也不希望親妹妹受到我的壓力,況且我自己也沒有那麼好。所以一定要和自己過去比,看自己有多少進步;和自己未來的目标比,看自己還要走多少路。

還有一種,“和虛拟的自我比”。就是假設我不在清華,我會幹什麼?這麼一比,我覺得日子真好,我已經到了清華。很多人很少這麼想,但我們有這樣一種“虛拟現實思維”,我們有時會想象,我有一個億怎麼辦?那是往上比。我們現在往下一步講,假設我沒有現在這些事,我會怎麼樣?你會發現你會特别珍惜,你現在擁有的是真實的,很多人生活得更艱苦,然後你再靠自己奮鬥,得到更多。

問:以轉專業為例,人有時會糾結,是堅持挺過去,還是換一個軌道,兩者都是利弊交織在一起。放棄與堅持之間,同學應該怎麼選擇?

彭凱平:我覺得三件事可以做。第一,學校的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就是為了解決大家學習中的問題。他們是很有經驗的,至少了解各學科的基本情況和對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

第二,看機會成本,如果不轉,對你的傷害有多大?傷害小就不用轉,如果傷害比較大,學不下去了、要退學了,就一定要轉。很多人做抉擇往往不是考慮機會成本而是沉澱成本:我已經花了多少功夫、做了多少事情。你在一個痛苦的專業裡花了三年也沒有意義,因為這都是過去了,關鍵是如果再有一年不轉,我會有什麼?如果這個結果可以戰勝,我覺得就不用轉;如果不可戰勝就一定要轉。

第三,也得考慮長遠規劃。考慮後續的專業人才方向是什麼,盡量與未來有匹配。僅僅是因為這邊挂了科就換到另一個專業,但将來又不喜歡那個專業,還不如咬牙切齒堅持一下,一定要和自己未來的志向綁在一起。

問:面對階段性的負面情緒,您有比較有效的調整方法嗎?

彭凱平:“八正法”可以有效控制負面情緒。很多我們以前都做過,隻是不知道後面的科學道理。

第一,深呼吸。人在應激狀态下氣息很粗。反其道而行之,将氧氣慢慢吸進來,吸得越長、越久、越深沉越好。美國小學三年級給孩子做“情商教育”,第一堂課就教孩子慢慢吸氣。凡是小朋友一着急要哭,爸爸媽媽最好的安慰就是抱着他說一句“别急,慢慢地吸氣”。奧運選手賽前一定深吸一口氣,賽中也會控制好呼吸,收緊腹部核心。

第二,聞香。香氣能讓鼻子後面的“杏仁核”感到愉快。人類的其他感官都要先“走心”再起反應,都先想一想為什麼,再決定開心還是不開心;但嗅覺相反,是先有情緒反應,再有認知評價。我們湖南有一道菜叫做臭豆腐,雖然大腦知道吃起來香,但我聞的時候還是難受。所以,可以利用嗅覺先産生情緒反應。比如,古人講究“君子佩香”,毛主席的書房裡有副對聯——“萬裡風雲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也是有花香書香。英文裡也有安慰别人的常見表述“smell the rose”,聞一聞玫瑰的芬芳。

第三,撫摸。首先,可以撫摸膻中穴,它在雙乳之間,我們很多時候覺得堵得慌,像是氣淤積在這裡。心情不好時大家可以試一試,你會發現越摸越開心。摸肚子也有安撫情緒的作用,因為腸胃有很多情緒通道,經過邊緣系統,而情緒系統經過杏仁核和邊緣系統。人類最原始的腦是爬行腦,與欲望、情緒、生殖等有關。它的神經系統在腸胃附近,所以我們心情好時胃口也好,胃口好時心情也好。另外,安撫後脖子,親人之間的擁抱、朋友之間擊掌等,都對情緒有安撫作用。

第四,幽默。林語堂先生把humor翻譯成幽默,為什麼?道理叫做悠悠地想,默默地笑。幽默不同于笑話,它需要有一種智慧和心意相通,所以更容易産生長久的情緒調節作用。有個幽默的段子:一個孩子曆史考試交白卷,老師問他為什麼,小朋友說了一句特别誠懇的話:“我怕篡改曆史。”是不是這種幽默地相視一笑,勝卻人間無數?

第五,傾訴。我建議不聊已經有标準答案的問題,一回答就沒有問的必要了。一定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無限的問題,并且至少應該有30分鐘的深度交流。這就是為什麼要學積極心理學,因為沒有标準答案。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幸福,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文明,什麼是文化。你愛我有多深?不知道,所以詩人才有想象力。猶太家庭每天進行“inquisition”的交流,即質問,問沒有答案的問題:今天你覺得發生了什麼不公平的事情,什麼東西讓你特别激動等等。有現成的标準答案是思想控制,沒有現成的标準答案就是思想創造。

第六,運動。調整心情還要靠自己找些事做。隻要能動起來,做15-30分鐘都有意義。在家裡打掃衛生,隻要是帶着快樂積極的心态而不是賣苦力,就會産生正面效果。

第七就是專念,把意念集中在某一件事,特别是深入到内心感受,就可以轉移我們對負面事情的關注。比如中國人練氣功強調“氣沉丹田”,就是把意念集中在丹田,太極則把意念集中在雙掌之間,都是要進行專念練習。

最後一點是寫作,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心得都是有作用的。

問:您覺得大學一年級意味着什麼?如果讓您重返回大學校園,您會怎麼做?

彭凱平:大學一年級最重要的還是要很快适應環境,包括情緒調整、自我認識、友情建立等等。越是放下自己的預期,包括比較的對象,可能越容易适應。

第二是學業盡量能夠過得去,不用追求完美。很多人一年級的成績都不能反映他未來的成就,比如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在台灣大學第一年化學考試不及格。我自己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讀書,最基礎的一門課程《普通心理學》,期中考試我隻考了60分。不是全班最低,卻是我一生最低的分數,但不影響我最後成為心理學家。所以一年級的課程分數沒有那麼重要,也不能太差,主要是後面一定要追求優秀突出,因為越到後面,專業的意義就越大。

如果,我回到校園重新度過大學時光,我可能會更關注我自己的專業。我當年報的是北大物理學系,而不是心理學。但我因為寫了一句願意服從國家分配,就分到需要招人的心理學系了。潘光旦先生曾經說過一個觀點——“位育”。“位”是你的定位,“育”是成長。每人安定自己的位置,但要追求在這個位置上的成長,所以他把它叫做中庸之道。很多人完全把它變為“順應”,外在怎麼樣我就變得怎麼樣,但adaptation是互動。我也随環境改,但還有自我成長的成分。所以說:“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我第一次考60分時,我無意走到紅學家周如昌演講的地方,聽他講《紅樓夢》。我覺得,所有這些看起來人文的東西都有科學的規律,所以激發了我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心理現象。我慢慢覺得,還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改造心理學,創造新的心理學。後來,我就對心理學很感興趣,包括社會心理學、社會關系等。後來一個心理學教授侯世達指出哥德爾、艾舍爾、巴赫三人在科學、心理學、藝術理論論述的一緻性,我就感到特别振奮, 原來心理學也可以做出跨專業的貢獻。我們同學們也要這樣,第一步接納命運的安排,不是屈服,要在命運中間适應、反抗、超越,創造你自己的命運。

我個人感覺,同學們還是要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看書上,因為學校的好處就是看書。時間分配每人可能會不太一樣,我自己理想的分配是生活1/3,讀書1/3,運動課外活動1/3。希望我們的年輕同學是各占30%,還有10%随機應變。

我還是比較鼓勵多看雜書、聽講座、交朋友這三件事。過分癡迷一件事容易走火入魔。我們現在是因為閱曆豐富、精力有限了才要執着,要不然我們做不成任何事情;但年輕人有無限的能量,要保持開放的态度,嘗試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談戀愛、聽音樂、唱歌、跳舞等。

第三個,我覺得一定要有文體活動,包括去博物館,因為博物館是美的感受,靈性的激活。而且我特别想我們學校應該鼓勵更多的學生在草坪上談心、聊天、彈吉他、唱歌,甚至就在那發呆。我們的草坪上沒人,這就是問題。你可以要求大家不要走捷徑, 踐踏草坪。我們大學跟國外大學最大的區别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裡草坪上空無一人,除了小喜鵲。這太可惜了,那麼多的美景是讓人去欣賞使用,不是用來拍照宣傳的,要多多地去。

問:現在流行兩個詞彙,一個是“内卷”,一個是“躺平”,分别來自對未來的憂慮和無望。未來的社會對當下年輕人的挑戰是什麼?您覺得他們應該怎麼從當下出發去适應未來?

彭凱平:我覺得未來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我們焦慮、情緒失調特别重要的原因。如果未來很艱苦,人有準備就不害怕。自己足夠優秀,一般對未來都有信心,這叫自我效能感。如果你覺得做不到怎麼辦?貴人相助,或者找高人一起打拼未來。前幾天我和搜狐的高管們在一起,他們都是一個系畢業的,互相幫襯,互相支持,共同創造美好的人生。

總之,未來的本質就是不确定,要靠自己不斷探索、努力奮鬥,我們一定相信自己和他人的力量,相信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是向上向善、向富裕的方向發展。當然會有一些波折起伏,但我比較樂觀,相信人類社會是不斷往前走的。


來源:beat365科學博物館

彭凱平:beat365院長,心理學系教授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