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趙可金: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建設的必要性與布局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随着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區域國别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強調培養區域國别人才的戰略意義,倡導加快培養中國的“區域國别通”和各國的“中國通”,不斷夯實人才培養的理論基礎、學術基礎和學科基礎。區域國别學是一個涉及多學科聯動的交叉學科領域,涉及自然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等衆多領域的理論和知識,衆多學科如語言學、文學、曆史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人類學、地理學、生态學等均可對區域國别學的學科發展做出貢獻。

長期以來,中國的高等院校内部設立了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世界史等一級學科,區域國别研究則一直在這些學科的框架内發展,并積累了一定基礎,如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面設立國别與區域研究領域,政治學一級學科下面設立比較政治、國際關系等二級學科以及世界史一級學科下面設立國别史研究等。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系統也設立了衆多專門從事區域國别學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總體來看,僅靠現有學科設置既無法滿足國家對複合型區域國别人才培養的戰略需要,也無法形成區域國别學發展的持續動力。因此,如何适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加快建立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是當前和今後一項重要的戰略課題。

二、建立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的必要性

在推進區域國别學基地建設的實踐中,學科建設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話題。學科 體系是學術工業化發展的産物,是否分科、分什麼科以及如何分科,在很大程度上取 決于社會實踐的需要,取決于知識發現的邏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推動建立區域國 别學成為單獨的一級學科,有着極大的必要性和現實可能性。

(一)建立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戰略需要和經 濟社會發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中國越來越從國際體系的邊緣地帶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這在客觀上要求中國不僅要參與國際事務, 更要在全球治理變革中發揮引領角色。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的區域國别學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着發展不平衡、不充 分的問題:一是發達國家研究與發展中國家研究不平衡。長期以來,區域國别學主要 集中于研究發達國家和區域,從事北美、歐洲、亞太等發達經濟體研究的機構和隊伍十分龐大,資源投入也非常豐富。除了國家和政府的公共投入之外,受到中國對外貿易、投資和人員流動更多集中于發達國家的基本格局影響,來自企業、社會和國際捐 贈的支持也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和區域研究,人才培養項目也主要聚焦在與發達國家 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上。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和區域的學科發展存在明顯短闆, 無論是科研機構數量、科研人員數量、經費投入規模,還是人才培養項目和人才培養 規模,都與發達國家和區域存在較大差距。二是大國研究與中小國家研究不平衡。長期以來,無論是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下的國别與區域研究,還是政治學學科下的外國問 題研究,均具有明顯的大國偏好,對于發達經濟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英、法、德、 日、意等大國,關于瑞士、盧森堡、愛爾蘭、冰島等國的研究相形見绌,瑙魯、斐濟、 尼泊爾等國家更是少人問津,對于加勒比地區和南太平地區的島國研究甚至仍處于剛 剛起步階段,而且還常以大國研究附屬品的形式存在。

随着日益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國 不僅要處理好與發達國家和大國的關系,更要深入了解發展中國家和中小國家,以便 更好地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另外,在競争激烈的高校學科和學術環境下, 如果沒有确立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的實踐導向,相關研究人員隻能選擇加入其他一級 學科發展,難以有效地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和多樣化的社會發展需求,甚至還會有被反映其他國家戰略需要的區域國别研究所主導,導緻“學科帝國主義”和“學術殖民” 的嚴重後果。

(二)建立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客觀規律,是中國學科 調整發展的重要方向

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是近代學術工業化的産物。為了更好地推進學術分工和提高效率,人們依據學術的性質将學問劃分成不同的科學門類。1980 年 2 月 12 日, 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 13 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确定了我 國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度。1981 年 5 月 20 日,國務院批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該辦法第一次規定我國學科門類為哲學、經濟學、 法學、教育學、文學、曆史學、理學、工學、農學以及醫學。1997 年的《授予博士、 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規定了 12 個門類,比暫行實施辦法增加了 軍事學和管理學。2012 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 年)》規定了 12 個門類,比暫行實施辦法增加了管理學和藝術學。學科目錄有力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 發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學科設置較為僵化,沒有為交叉學科、前沿學科留出 足夠空間,無法适應快速發展的交叉學科和前沿學科發展的需要。

為了适應不斷變化的人才需求和學科發展需要,國家近年來在學科管理上日益強 調學科設置的自主權和靈活性。自 2002 年起,國家允許具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的學位授予單位自主設置二級學科。2011 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 年)》則隻規定了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二級學科 由各高校和科研院校所自行設置。 有學者統計,僅在 2011 到 2014 年期間,全國就有 147 所高校設置了 480 個交叉學科 ( 軍事學除外 )。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一級學 科内部交叉學科設置的困難,但超越一級學科的大跨度交叉領域仍找不到其學科定位。近年來,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日新月異,世界經曆百 年未有之大變局,大量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出現,很多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分 布于交叉學科。無論是應對國際形勢的複雜變化,還是滿足國内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都要求國家加快培養交叉學科人才。2020 年 7 月 29 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決定新 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明确研究生教育要“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推動研究生教育格局性、深層次的變革。2020 年 9 月 22 日,在教育部金秋系列新聞 發布會上,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财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 發展的意見》,明确提出要促進交叉學科發展,探索建立交叉學科發展特區,設立一 批交叉學科中心,培養關鍵領域核心技術高層次人才。第三十六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審議通過了交叉學科門類設置,還提出配套制定新型交叉學科的管理辦法。

從國家關于交叉學科門類建設的規劃來看,建立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的條件已經 成熟。區域國别學是一門典型的交叉學科,需要多學科共同參與。學科專業目錄是項 目申報、科研經費申請、人才培養、成果鑒定、職稱評定的“法定”依據。沒有學科 位置,就意味着邊緣化、業餘化的不利地位。隻有建立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在高等 院校建立實體化的教學和研究機構,尤其是在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等人才培養 上精準發力,才能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三)建立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已經具備一定學科發展基礎,是實現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事實上,中國的區域國别學已積累良好基礎。2012 年以來,教育部推動設立高校 區域和國别研究培育基地項目,區域國别學作為一個學科出現在專業目錄中,研究對象國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截至 2019 年底,全國高校已成立 420 多家區域國 别研究中心,依托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世界史等一級學科自主設立了區域國别研 究相關二級學科,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唯一的缺憾是,這些學位項目均以二級學科 或研究領域存在,在培養目标和标準上受制于其所依托的一級學科,影響了區域國别 學向更精準的方向發展。

随着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各個一級學科均在國際交流合作上取得了重大 突破,各種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如火如荼,雙學位項目、聯授學位項目、交換學 生項目、教師交流項目、學術會議和跨國社會實踐等項目大量湧現。同時,學科之間 的交叉融合趨勢也有了強勁發展,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為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的創建奠 定了堅實基礎。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 23 個學科中,國際問題研究 作為一個單獨的研究領域與政治學分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 25 個學科 中,國際問題研究同樣與政治學并列。來自各學科的研究人員已經在課題研究、學術 會議、重大項目攻關等方面進行了緊密合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交叉學科門類的設立已為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提供了必要的制度 基礎,通過創建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有助于在既有基礎上搭建強大的一級學科平台。推動交叉學科的内涵式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是在不改變原有學科框架基礎上的一次學 科深度融合和深度調整,是實現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中國區域國别研究的學科布局

作為交叉學科門類的一級學科,區域國别學需完善作為一級學科的學科對象與内容、二級學科分類、學科重點布局等方面的問題。

(一)學科對象與内容問題

作為交叉學科門類的一級學科,區域國别學主要集中于一國對其他國家、域外地 區的研究和知識建構,其研究對象是對他者的理解。早期歐洲殖民者為有效治理海外 殖民地,必須獲得關于殖民地的相關知識,盡管當時并沒有以區域國别學學科出現, 但已具備區域國别學的基本輪廓。冷戰後美蘇兩大強國推動的區域研究或區域學,從根本上是為服務冷戰需要而建立的學科,其最大特征是跨學科性,涵蓋外國語言文學、 曆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宗教學及博物學等衆多學科, 凡是有利于建構域外國家和地區知識的活動,均可納入一國之區域國别學的範疇。

中國區域國别學的内容涵蓋了關于中國之外國家和地區一切知識的總和,也是一 切中國與世界互動關系基礎上的實踐經驗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國别區域研 究被納入外國語言文學和外國問題研究的框架,局限于對象國的語言和社會文化課程, 局限于狹義的文化、曆史、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概況研究,核心内容緊密圍繞語言訓練 展開。随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過去以文學、翻譯、語言學等為重點的師資、科研、 生源、政策、資金分配體系難以滿足為國家治理提供咨政服務的綜合需求,各個單位 開始将曆史、法律、貿易、政治、民族、宗教和國際關系等納入區域國别學研究範疇, 緻力于培養跨學科複合型人才。這一努力在拓展了區域國别學的同時,也受到了其他 一級學科發展框架的制約,不利于區域國别學的展開和知識體系的建構,這在客觀上 要求确立相對獨立的交叉學科門類下的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

(二)二級學科分類問題

鑒于區域國别學具有觀察立足點和觀察視角的依賴性,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發 展需要,從中國國家戰略需要的知識構建和社會實踐兩個角度出發确定二級學科設置, 是較為合理的方法。因此,區域國别學可考慮設立以下五個二級學科:

一是區域國别理論與方法。作為區域國别學的理論基礎,區域國别理論與方法可 作為區域國别學下設的二級學科之一。區域國别學是研究一國之外國家和區域知識的 學科。在區域國别研究過程中,人們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對區域國别現象 的解釋路徑、理論主張和思維方法存在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區域國别理論與方法論。例如,北京外國語大學自設區域學和亞非地區研究兩個二級交叉學科,中國政法大學 和上海大學自設全球學二級交叉學科,實際核心是區域國别理論和方法,可為區域國 别學提供強大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

二是大國與發達國家研究。大國與發達地區是中國對外關系的重點,也是區域國 别學的重點。所謂大國,是指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國際和地區影響力的國家。這些國家 往往作為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對中小國家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号召力;而發達地區則主要以經濟發展程度界定,發達地區意味着經濟發展程度已達到發達國 家的水準,發達國家的普遍特征是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工業化 水準和生活品質。根據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2020 年的統計資料,發達國家的 GDP 占世 界 64.6%,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占 42.4%,人口占世界比率約 14%。大國和發達國 家研究作為二級學科,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區域國别學的格局。

三是周邊國家和地區研究。周邊地區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本,穩定繁榮之基。中國始終将周邊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視促進周邊和平、穩定、發展為己任,很多重要的外交戰略構想都是從周邊先行起步。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石源華教授提出“中國周邊學”的概念,強調重視研究周邊國家和地區,形成緻力于解釋周邊國家和地區 發展規律的理論認識。将周邊國家和地區研究作為區域國别學的二級學科,有助于構 建中國與周邊地區的良性互動,為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提供強大的學科保證。

四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研究。發展中國家(即第三世界)大多分布在西亞北非(阿拉伯—伊斯蘭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在曆史上,中國與廣大發 展中國家一樣,都深受帝國主義侵略掠奪之苦,在獨立後也都面臨鞏固獨立、發展民 族經濟和争取經濟獨立的共同任務。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至今,中國一直把加強與 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作為中國外交政策的立足點,并形成了一系列永遠與第三世 界同呼吸、共命運的獨特外交傳統。廣大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天然同盟軍, 要堅持正确義利觀,作好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大文章。目前,浙江師範大學自設非洲學、非洲教育與社會發展二級交叉學科,北京外國語大學設立了亞非地區研究的 二級學科,還有很多學校依托世界史一級學科設立了國别史和區域史二級學科,清華 大學從 2011 年開始設立了發展中國家研究博士項目。這些學科和研究項目在很大程 度上都緻力于開展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服務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五是比較地區治理研究。除了以上四種研究之外,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還需加強 對不同國家和區域的比較區域研究和區域化研究。近年來,區域合作進程加快,形形 色色的區域主義和區域化合作框架風起雲湧,如何比較不同區域和區域化的發展規律, 對于更好地構建區域國别學的知識體系,服務中國與這些區域國别的合作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當然,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區域國别學在學科布局上并非僅局限于以上五個二級 學科。面對當今充滿複雜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局勢,區域國别學需要不斷瞄準戰略需 要和社會需求,深化和拓展學科布局。


來源:《國際論壇》

趙可金: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教授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