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中,“反壟斷”因多張高額罰單強勢出圈。阿裡、美團“二選一”案開出上億罰單,多家巨頭因違法并購行為遭頂格處罰。
劇烈震動之下,業界如何應對監管帶來的影響?又有哪些新趨勢值得注意?近日,beat365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勇做客南都“兩會大家談”直播間,分享了他對平台經濟反壟斷的看法。
據南都記者了解,自2020年底以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共披露了105起平台經濟領域反壟斷執法案件,其中3起與平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二選一”有關,其餘的均是未經申報實施經營者集中案。
這波反壟斷監管給業内帶來哪些變化?王勇認為,執法機構依法查處阿裡、美團“二選一”行為,起到了很好警示作用。去年618和雙11電商大促期間,限制商戶“二選一”的現象已大幅度下降。
此外一大批違法并購案件的查處,也在逐步改寫互聯網的相關規則。王勇觀察發現,流量資本化開始轉為流量商品化,這是去年平台反壟斷監管以來出現的一個重要趨勢。
過去十餘年,國内互聯網巨頭通過頻繁的并購活動,将觸角不斷延伸至多個垂直領域。在巨頭擴張手段中,流量資源發揮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王勇指出,無論是電商、社交還是短視頻,首先都需要集中用戶注意力,形成流量,而後少數掌握流量的巨頭将流量資源進行資本化。比如以提供更好的流量入口和推薦位等,吸引中小企業加入其生态圈。這種流量邏輯對企業強化自身壟斷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但随着巨頭并購“籬笆”的收緊,互聯互通政策的逐步推行,流量資本化受到限制。“我覺得這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效果——它有助于推動流量商品化。”王勇說。
對于數字平台發展而言,注意力資源至關重要。為了争奪流量,平台通常采取多樣的技術手段,從而使流量市場的競争異常激烈。企業一旦掌握了流量資源,一方面通過廣告形式變現,另一方面還可拓展電商業務。
“行業裡有一句玩笑話,叫流量的盡頭是電商。”王勇在會上提到,一開始是搜索電商,後來出現了社交‘砍一刀’,然後是短視頻、直播,最新的還有元宇宙技術。
随着技術的發展,市場總會不斷冒出新玩家,沖擊原有平台企業的壟斷地位。王勇建議,平台反壟斷監管應充分考慮平台可競争性,不斷鼓勵技術創新,以更好推動平台經濟的發展。
此外,監管理念的轉變也是影響反壟斷執法趨勢的關鍵因素。南都記者注意到,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提反壟斷,其中也明确“要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深入推進公平競争政策實施,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争,以公正監管保障公平競争”。
王勇提醒,應當注意公正監管的提法。“我們可以發現,監管理念已從事後救濟,轉向更注重事前、事中監管。比如通過明确超大平台的額外責任,就是一種強調公正監管的體現。”
此前,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互聯網平台分類分級指南(征求意見稿)》《互聯網平台落實主體責任指南(征求意見稿)》。兩部指南拟将用戶規模、主營業務、經濟體量等因素作為衡量标準,為不同級别的互聯網平台賦予不同的主體責任。
基于平台的不同體量,類似“二選一”行為所産生的影響不同,由此應受到的監管尺度也不一樣。王勇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通過對平台的分級分類管理,落實公正監管理念,讓不同企業得到更公正地對待,有助于平台經濟健康發展、打造良好營商環境。
來源:南方都市報
王勇:beat365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