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羅家德:美好社區的營造邏輯

在前不久住建部建築雜志社、科技與産業化發展中心、長城物業等部門組織的“美麗中國•共同締造美好社區論壇”上,羅家德做了題為“美好社區的營造邏輯”的演講,對社區營造的内涵、基于大數據的社區治理意義進行了全面诠釋,提出了美好社區的營造應該是左手志願者和社區社會組織,右手社區大數據中心和各類算法,再以大數據鍊接外部各類資源,從而解決“有事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無監”的關鍵問題,并以實際案例闡釋社區營造模式。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營造

非常感謝我能有這個機會站在這裡。能站在這裡,一方面我會覺得有一些意外,但一方面又不是個意外。有些意外是因為社區營造、熟人社區——這些聽起來這麼慈善的名詞,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物業行業中間的新流行,乃至于我今天看到了一應青藤的一個發展過程。我覺得非常的感動,這些已經能夠在物業行業中間落地,而且落地的這麼的紮實。不意外,當然就是有相同理念的人會走在一起,今天我們就很幸運地走在了一起。

我在這裡稍微介紹一下到底什麼叫“社區營造”。這個是我們beat365大概從十三年前就已經開始的一個活動。我們在陸陸續續好幾個地方,包括四川,包括北京的大栅欄,包括北京的清河地區,都做了一定的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間,我們來實行各式各樣做好熟人社區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間,也很幸運的看到了,這些年來政府不斷的出台了各式各樣的文件,其實都在強調什麼?都在強調黨建引領,政府負責,社會參與,要“共建”“共治”“共享”,希望做到我們社區的事務不出社區。在這樣的一個核心的政策指導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是科技賦能。因此我們研究了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之後,提出了一個想法,現在beat365已經有了一系列的課程,比如說我們的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就已經改成了社區規劃與治理方向,另外也發展社區規劃師的研修與認證的課程。那麼這方向要做的是什麼?

社區規劃師的左右手

任何一個社區規劃師需要:左手,要有志願者,有社區社會組織,有一群居民能夠出來服務居民,而不再是都是别人來服務你;右手,有大數據,有算法,能夠變成系統去在多個場景中間去服務居民各式各樣的需求,包括養老的,包括育幼的,包括青少年心理輔導的,包括老人大學、媽媽教室等等。社區裡有無窮無盡的需求,我們怎麼樣利用大數據的手段,利用算法的手段來滿足。背後,我們都知道一個社區絕對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小王國,固然我們希望社區的事情不出社區,但是社區它必然會從後面得到更多的社會的支持,所以有一個數據鍊可以從社區之内的大數據和算法就直接聯系上後面的一些支援單位。

最終我們希望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社區營造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就叫做“誰主張,誰負責,誰受益”。簡單來講,我們不再希望看到我們的今天的居民,隻是說我們有這個需求,但是政府做,物業做,反正都是“你們”做;我們希望看到我們的居民都是我們有了主張,我來負責,最後是我來受益。從我負責,最後又變成了我們一起負責,這就是一個社區營造最重要的精神。

那我們緊接着可以對社區營造有了一個簡單的定義:它是在政府的引導,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公共空間乃至于社會服務外包這類型的經費之下,又引導了很多民間的自發組織,包括了社區社會組織,也包括了一些社會的專業組織進入社區;然後在NGO的幫扶下,終于可以使我們的社區中間自組織、自治理、自發展,而最後我們能夠去解決很多的社會福利,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種種問題。我們要想解決的問題,就是我們過去大概常常看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事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無監督”。我們的社區中間經常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哪怕小到一些垃圾堆在那裡,大家就隻會嘴巴講;哪怕我們有的時候說好,我們終于搞出了一些社區議事會,但是在議事會裡,人人帶一張嘴,沒有一個人帶了手,帶了張嘴來就都是我要這個,我要那個,請你負責。帶了手來的才會說我們需要這個,所以我願意負責,這件事情就開始行動了。這就是我們期望看到社區終于有朝一日,居民能夠不斷地走出家門,成為熟人,結成自組織,一起來解決公共事務,終于使得這種“決而不行,行而無監督”的現象消失不見。我們才真正做到社區的事不出社區,而不是社區的事一出現,就打12345。

所以我們希望課程是把社區規劃師變成一個在高科技手段下的管理者,他能夠動員、組織這些居民的志願者,又能夠使用高科技、大數據算法整合起來解決社區中間的多個場景,不同的服務需求都是它的不同的應用場景,這麼多的場景下,每一個場景有自己的算法,有他自己的系統,最後形成了一套響應系統,能夠滿足居民的各式各樣的需求。

一個成功的案例

我們展開來講,先講兩個社區營造的案例,用這兩個案例說明什麼叫社區營造。我舉的一個案例是我的,以及一個好朋友的案例。首先我說說我的這個朋友的案例,他被政府要求去給一個社區做綠化,結果他竟然為了一個綠化,提了一個三年期計劃,第一年期叫啟動社區計劃,第二年期叫推動社區計劃,第三年期才叫行動社區計劃。第一年基本上就是不斷的到社區中間去開各種社區營造的課程,喚起大家對社區的想象,讓大家思考社區的未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綠化,美好的環保到底要怎麼辦。第二年大家開始坐下來,就是在規劃建築上有一個很特殊的名詞,叫“參與式規劃”,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把一個社區中間的各種硬件,公共空間、綠地全部是大家坐在一塊,居民一起來把規劃圖畫出來。第三年才變成行動,大家終于開始動手去把這個社區綠化了。那你聽到這個案例會不會覺得我這個朋友騙錢呢?就這麼幾盆花幾盆草的事,搞了三年期計劃,向政府要了多少錢,然後一年一年的下去,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得到的就是一張規劃圖,這張規劃圖是所有居民一起來參與畫出的規劃圖。

其實我的這個朋友真正的意涵是在透過不斷的行動,不斷的規劃,不斷的教育的過程中間,逐漸了改變了人的行為。從一開始綠化是你家的事,到最後綠化是我家的事,綠化是我們一起規劃出來的事,而且綠化環保變成了我們每一個居民中間生活的一部分,和我們的意識的一部分,這才是最重要的。你看到他們成果是非常簡單的,就是空空蕩蕩的一條溝,最後旁邊變成了一排綠色植物,然後就是一個看起來比較單調無聊的長廊,加了那麼幾盆花,還有就是一些本來是堆滿垃圾的破爛角落變成了一個小花園,然後有幾塊大一點的地方,我們把它變成了社區的菜園,星期六、星期天小朋友們可以很高興的在那裡種種菜。你說花了政府三年的錢就做了這一點事,我想如果政府用會計核算的概念去算的話,一定要把我這個朋友抓到牢裡去,對不對?但是重點不在這裡,重點在當他們的團隊離開的時候,這是三年結束了之後居民自己在做的事情,開始做垃圾分類,開始做雨水收集,你會發覺當社造團隊離開的那一刹那才終于看見了社區營造的成功:因為居民自己動起來了,因為居民已經有了環保意識,所以居民會想出各式各樣更有價值的環保的工作,他們會繼續做下去,他們的行為改變了,他們對家園的觀念也改變了。

一個失敗的案例

那再來講我自己個人的案例了,這個案例是非常好的一個對照,那當然是自己的失敗,說起來就絕對不會傷害到别人。但是我們也可以說它不是一個什麼樣的失敗,也算蠻好的一個經驗,因為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後,我在第一個時間點就跑到了災區,在很多的村子中間就選擇了一個村子,這個村子社區營造條件非常好,居民原來的團結性就不錯,村委書記也非常的認真負責。所以我們選擇了投資了一部分的錢幫他們,因為整個村子全被毀掉了,所以他們就在異地進行重建。我們用了輕鋼龍骨的建築方法,得到了抗烈度8級的好建築,如照片所示。居民非常的滿意。

在熱火朝天的重建過程中間,我們也是用了社區營造的手法,希望所有的居民不能請包工隊,大家是鄰裡相助,你來幫我,我來幫你。那這個地方也有非常好的傳統,就是他們有“竹根親”的傳統,有互相幫忙的傳統,所以就形成了住房建築換工合作社。連老年人都一起出動,最後蓋出了這麼漂亮的房子。大家都知道整個的汶川大地震核心地段就是在阿壩州,這個項目最後得到了阿壩州的第二名,是很成功的一次再造。這個過程中間真的是叫有淚有汗,有歡笑也有痛苦。在一個長達一年半的再造過程中間,前半段大家出錢出力,各方面共同合作,展現出了熟人社會中間的這種強大力量,我們都非常的感動。但是後面卻發生了一個很好玩的事,就是當他們的房子都蓋得差不多的時候,忽然之間喊出了一個口号,叫“三年任務兩年完成”,但大家房子蓋完了,外面的路都還沒鋪,那前面的這個水河堤也還沒建,綠化也沒有。但是這個村子太有故事了,又是8級抗震的房子,還有beat365的幫助,再加上蓋出了這麼有民族特色、這麼漂亮的房子,于是變成了地方政府的一個重點關注對象。大家可以看到,短短兩個月從一片隻有房子啥子都還沒有的泥地;兩個月之後,照片中大家看到花木扶疏,落成典禮。該來的嘉賓們都來了,有了這麼漂亮的綠化,其實大家都知道,就是好好的一棵一棵樹是整個搬進來,漂亮的草坪一次鋪下去。

我作為一個社會學學者,有一個好習慣,就是要不斷地追蹤調查,之後追蹤調查的結果就發現,自己努力蓋好的房子,于是它那個房子的裡面和房子周邊的小花園漂漂亮亮;但是外面挖出來的池塘,外面種起來的大樹就不會再有人管。然後村支書開始規定了:這一塊是誰的責任區,那一塊是誰的責任區。時間久了,你會發覺沒有責任人的地方就開始髒亂差了。這是人性,這是為什麼社區營造這麼重要,因為隻有你自己努力了,我主張了,我也負責了,哪怕我不是百分之百負責,但是我付出了,我努力了,它才是我的。如果都是“等”“靠”“要”等來的、要來的,擺好了在那裡給你的,就不會珍惜了。這就是我們強調社區營造真正的意義。

社區營造理論的發展

那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在這十幾年的社區實驗過程中間,如下所示,我們也從社造經驗中出了非常多的教科書,如下圖所示,一一解說一個社造團隊一旦進入了社區,第一步要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第三步要做什麼,怎麼樣一步一步下去做,才能把居民自發的調動起來,然後讓他們來談公共事務,讓他們開始自組織解決公共事務。

在這個實驗、實務和研究的過程中間,我發展了一個中國人的自組織過程的理論,它包括了怎麼樣在一個社區中間先做人、文、地、産、景、社會需求,以及怎麼動員其中的能人,還有怎麼調查社區中的社會組織。然後從這種各類調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明白到底下一步應該找哪些人出來,有可能帶動更多的社區社會組織,開始培育它們下一步做種子,就是通過“微公益創投”選擇出能人當種子。一開始可能隻要半年給個5000塊引導基金,大媽廣場舞先跳起來了,象棋社先動起來了,然後在這個過程中間輔導他們,一路怎麼輔導,一路怎麼樣做,使他們本來隻是高興跳就跳,不高興跳就不跳,至少現在變成定期跳舞。第二步,讓他們開始有自己的賬目,開始有自己的說明書,開始有他們自己的團隊規章;再進一步它就變成小苗,我們輔導他們能夠有自己的宣傳冊,有自己去外頭募款的能力;再下去我們希望他能夠登記成為一個社會組織,自己單獨的去承接政府的案子。透過這樣的一層一層的培訓的過程,我們終于可以看到一個社區社會組織,志願者組織長大了。

它長大了之後,就可以開始以更多的引導基金,比如一年三萬或五萬,引導他們從事公共問題的解決,如長期進行養老的、育幼的、青少年心理輔導的、老人學堂、媽媽教室等等的社會公益工作。在這樣的長期培伴與培育之下,我們終于看到有很好很好的志願者及社區社會組織出來,這些志願者再坐進社區議事會裡時,就都是帶着手的,而不是隻帶着一張嘴的社區議事者。所以講到這裡,我們可以期待看到了左手我們有志願者,讓居民服務居民,而我們作為一個社區規劃師,實際上是管理、中介和中控志願者的力量,當然也包括了剛才所講的要怎麼下去培育,要怎麼陪伴,以至于能夠讓這樣的力量慢慢成長。

這就是我們beat365在推動社區規劃師相關的各種課程,它包括了社區社會工作、社區規劃、社區營造、培養志願者以及如何使用大數據的相關課程。

社區營造+大數據

最後我在這裡提一下我現在正在做的社會計算相關的工作,如果我們能夠把社會計算和社區營造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到社區裡有很多個需求場景,比如說老人在社區摔跤了,我們有沒有AED(自動體外除顫器,一種非專業人員使用、便攜式的急救醫療設備—-編者注)?有沒有志願者或者受過訓練的人,能夠在4分鐘之内提供幫助?我看到一應雲已經有這樣一個技術,就是如果老人在家裡摔倒,我們可以通過監控看到變成火柴人的圖像,所以就可以通過一套算法,能夠去很好地把這類人在公共空間摔倒的情況立刻抓到;或者是我願意把自己家裡的這個情況提供出來,我願意放棄一定的隐私,變成火柴人摔倒的一個場景抓到。這就是一套算法,于是可以立刻通知志願者,立刻再通知保安或居委會,最後必要的時候趕快通知三甲醫院。

我們國家的醫療改革正走向社區大健康的概念,包括了醫聯體、分級診療、轉診制度、醫療下沉、全科醫師,其實這一系列醫改的目标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生了病才到三甲醫院,而是要讓三甲醫院能夠前伸,跟前面的社區整合,到最後變成一個社區大健康的概念。靠著智能家居、手環、手機等設備可以監控(出于患者自願申請)著老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讓預防勝于治療。

相同的,我們可以看得到,比如說這節能方面,有個案例裡,各個家庭都有太陽能發電,然後在社區中間自己滿足自己社區的能源需求,各家多馀或少缺可以在社區大數據中心裡調度。

我們再來看一下養老,我們可以在養老中間提供了這麼多的服務,如問安服務、送飯服務、洗浴服務,也有老人的活動中心,老人課堂,還有日托中心、長照中心,可以接受社區嵌入式全托服務和喘息服務。治安更不在話下,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很好的識别技術,可以立刻知道危險;然後社區有守望相助隊,最後我們還有公安單位。

從社區大健康、應急服務、養老、環保以及治安的例子都有層層響應的體系,從志願者和社區社會組織,到社區内的專業與政府團隊,到社區外的直接支持中心,如大健康的三甲醫院,養老的長期照顧中心,治安的派出所以及其他社會服務的社工站等等。

所以說,每一個場景都變成了一套算法,一套算法又要接上一個系統,啟動層層響應──從志願者到其他的治理單位,到社區外的各種資源,通過數據鍊的對接,形成了一套社區規劃師的工作方法。


來源:南京城市更新

羅家德:beat365社會學系教授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