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靳衛萍:“悄無聲息”的“雙十一”狂歡節

“雙十一”狂歡購物,似乎在今年冬天格外冷清,往年大家都會聊“雙十一”哪些東西便宜、什麼值得買,如今仿佛沒有人提及了;有人發現,往年“雙十一”之後,電商們大賣的銷售數據和快遞包裹數據滿天飛,如今盛況卻不再……到底是什麼因素讓今年的狂歡節“悄無聲息”?

2009年11月11日開始舉辦的網絡促銷活動,當時确實形成了一股熱潮。互聯網進入中國的頭幾年,是消費快速增長的時期;不是因為人多,而是因為原有國内消費市場競争不充分,品牌、租金、進入門檻等很多因素導緻了産品價格高、質量低。随着互聯網平台的形成,出口代加工的廠家和渴望消費升級的買家在平台上見面,帶動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銷售。從經濟學原理看,互聯網平台的誕生降低了交易成本,促成了生産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的增加,提高了社會總福利。

如今“雙十一”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大家“買買買”的意願下降,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已經對各種眼花缭亂的促銷感覺到了厭煩。消費者因賣家為刷銷售量打着促銷的名号不發貨,先擡價再降價,不斷推出預售、定金、尾款、滿減、優惠券等種種花招勞心費神,冷靜下來才意識到,“買的不如賣的精”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促銷價格,也由2009年的“雙十一”廠商五折銷售達到的年中最低價,變成了由李佳琦、薇娅們跟商家談判從而僞裝出的“最低價格”,讓死心塌地追随薇娅們的消費者反而責問:“歐萊雅,你怎麼能賣得比薇娅還便宜?!”俨然,李佳琦們的直播帶貨已經形成了新的壟斷。君不見,被董明珠突然欽點的“接班人”孟雨童其實就是為了接過董小姐的接力棒直播帶貨的新網紅。

有人說,這個世界很大一部分快樂是靠消費實現的。大家其實都喜歡花錢,真正焦慮的是喜歡花錢但掙不到錢。不願意買,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錢袋子不夠鼓。2020年,中國城鎮私營單位分行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加了7.7%,其中信息行業的平均收入增加了18.7%,教育行業降低了4.4%,疫情之下的經濟複蘇體現出“K”型複蘇的特點。與互聯網越近的行業收入上漲越快,傳統行業尤其是服務業則受疫情的影響較大。普通勞動者錢袋子不鼓,自然沒有動力消費,2021年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環比增長僅0.3%。與新經濟近的人群則收入上升迅猛,如今的互聯網大佬們更願意避免被國家過度關注,也就更沒有動機高調宣布今年“雙十一”不太亮眼的戰果了。技術革命和幾波疫情使得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拉大,這對于提振有效需求、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這才有了提出共同富裕的基礎。

為了搬走住房、教育和醫療的“三座大山”,政府出台了多種改革措施。然而,“房住不炒”的理念深入人心,結果并沒有帶來消費的增加,原因是購房支出是人們心裡的“儲蓄賬戶”,即便暫時沒有購房動機,也難以讓人們動用“儲蓄賬戶”裡的錢用于消費;同理,教育“雙減”之後,即便是找不到培訓機構,人們也不願意将“教育賬戶”的錢花在别處。當下,密集推動的諸多改革措施,凝聚跳出曆史循環周期的勇氣,都難以避免人們收入和消費增速下滑的現實形勢。但别無他法,改革和發展本來就是“先打掃屋子再請客”的方法論。

随着2014年以來手機支付大行其道,電商平台開始彙聚越來越多的流量數據。2019年,“下沉市場、全民拼購、社交場景”等“雙十一”口号拉開了促銷大幕:起家于2015年占領了“下沉市場”的拼多多開始通過百億補貼向上遊,高高在上的京東則開了個口子“京喜”向下遊。而“雙十一”的始作俑者“天貓”則既有大量廠商入駐平台,又有批發性質的聚劃算面對“下沉市場”。激烈的競争和驚人的獲客成本,使得三大電商巨頭淪為“新基建”。電商們通過數據,一方面獲得消費者的精準畫像,一方面使得廠商通過數據生産鍊可控,從上下遊獲得數據信息産生的好處。如果說在600年前的農業時代,人們用體力獲得收入換農業品;300年前的工業時代則用機器替代簡單勞動力,人們獲得收入後購買工業品;到了互聯網時代,操作系統成為互聯網經濟的主要工具,高深的算法從人們在平台消費産生的數據中提煉出信息,這些信息被精準應用于消費者身上以攫取更大的利潤。

2020年10月24日,馬雲在外灘金融峰會上的發言,使得互聯網大廠形象突然轉向。2020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今年又不斷出台各種政策來對平台進行從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到個人數據保護、國家層面數據安全等方面的監管。“數據”開始被消費者重視,自然也就不願意在“雙十一”這麼重要的日子比誰買的更多了。顯然,買的越多,信息被攫取和利用的也就越多。信息數據亂飛的時候,真讓人覺得自己是在數據世界裡“裸奔”。在《1984》中,随着黑夜來臨,人們還可以暫時躲避審查與監控,可是在算法和互聯網平台無孔不入的今天,連睡眠都有app來監控。奧威爾說:“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當下的現實是:誰控制數據誰就控制過去,誰控制數據誰就控制未來。

所幸,與西方國家通過《反壟斷法》制約資本的做法不同,中國政府是在切實防範資本的無序競争。在基于4G的互聯網市場發掘完畢、新的增長點為時尚早的大背景之下,一方面通過“扯袖子”式的關愛,讓螞蟻科技加入到與央行的區塊鍊研發之中;一方面通過“共同富裕”的“缰繩”而非“鞭子”讓互聯網大廠們帶動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相比之下,大洋彼岸的世界首富馬斯克通過投票來反抗政府“逼捐”,在獲得了推特網民将近60%的支持率、準備賣掉10%的股票用于交納富人稅的時候[1],美國股市被打爆了。這種用“魔法打敗魔法”、用“民主打敗民主”的做法,讓美國政府不得不作出選擇:你是想收富人稅、轉移支付給窮人以獲得支持率,還是想打爆各種養老金、退休金都在淘金的股票市場來赢得支持率?

看到今年“雙十一”戰報不佳、商家在促銷時“黔驢技窮”,李佳琦們打造的“市場最低價”和人設“土崩瓦解”,我甚至感覺到一些欣慰。各大電商在促銷時也給消費者提供了不少借貸渠道,超前消費、借貸消費甚至浪費消費開始成為90後、00後的生活方式。對于一個家庭而言,節儉是好事、浪費是壞事;對于一個經濟體而言,消費越多、GDP越多。這就是著名的“節儉悖論”。殊不知,有多少人想搬走40%的儲蓄率這個大絆腳石,讓總消費成就GDP的亮眼數據。

然而,所有的經濟學悖論都不是悖論。一旦一個國家的儲蓄率出現趨勢性下滑,這個國家的消費文化将被改變,而儲蓄率下降必然導緻市場利率的提升,這對于投資是不利的。沒有投資,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我們應該過度關注“買買買”的快樂,還是應該凝神靜氣、回歸經濟發展的本源?是贊同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所提出的“供給創造需求”理論,還是選擇現代宏觀經濟學之父——凱恩斯為了拉動經濟複蘇所采取的刺激短期需求的經濟政策?是要解決短期的經濟問題,還是要做長遠打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在強化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努力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當下,我想答案不辯自明。

注釋:[1] 11月7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在推特發起了網絡投票,并寫道,“最近有很多人認為未實現收益是一種避稅手段,所以我建議出售10%的特斯拉股票。你們是否支持這項提議?”兩日後,已經有超過350萬次有效投票,最終結果57.9%的網友支持馬斯克出售股票。馬斯克表示接受最終結果,将會出售手中的股票。馬斯克還表示,“注意,我沒有從任何地方拿現金工資或獎金。我隻有股票,所以我個人納稅的唯一方法就是出售股票。”


來源:beat365藤影荷聲

靳衛萍:beat365經濟所副教授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