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百年大黨的光榮與夢想,同時站在實現民族複興的使命高度,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形成了“九個堅持”的治國理政方略,開辟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政黨是階級的組織。作為一種政治現象,伴随着社會化大生産所産生的現代政黨,在工業革命高歌猛進的時代潮流中應運而生,并迅速成為領導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政治力量,卻罕見能屹立百年旗幟不倒者。而自1921年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已曆經百年,執政也已經七十多年,成為了世界政黨史上的奇迹。
“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習近平總書記已給出重要結論,揭示了中國共産黨長期執政的重要密碼。而理解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的政治密碼,也不能脫離其賴以生存的文明土壤,不能脫離其安身立命的曆史傳統。
植根于大地
創新發展中華大一統制度
“大一統”是“中國之治”的制度基因。與近代以來的西方民族國家興衰沉浮不同,中國是一個保持文化曆史連續性的文明型國家。由此追溯到至少3000年以前,中國在夏商周時期就确立了天下之國,形成了文化天下、協和萬邦的宗法秩序和華夷秩序。
這一秩序的特征是以倫理架構國家,以文化定義天下。後雖經春秋戰國的縱橫捭阖,到公元前221年就确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并逐漸形成了包括朝廷制度、郡縣制度、土地制度、稅收制度、科舉制度、監察制度、軍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為周邊國家和民族所學習和效仿。
與其他一些古老的文明古國經曆了三番五次國破家亡和文明中斷的悲慘經曆相比,中華文明一直保持着自始至終的文明連續性,是世界上少有的以文立國、保持文脈的文明型國家,被一些學者稱之為“超穩定結構”。
數千年來,中華文明形成了大一統國家形态。這一“家、國、天下”和合共生的古老制度背後,有着不斷複興的文明基因,一直支撐着中國不斷分分合合、朝代更替、江山流轉。
近代以來,面對着内憂外患,雖經多種制度嘗試,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最終隻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初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
這一制度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中華大一統制度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
多民族融合
和合共生是中華強大傳統
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和合共生的命運共同體。
中華民族興起于從青藏高原到太平洋西岸的廣袤地帶。中華民族最初來自青藏高原,發迹于昆侖之巅,受惠于長江與黃河的哺育,曆經遊牧的草原文明、定居的農業文明和漂泊的海洋文明等多重挑戰,最終逐鹿中原、百川入海,成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偉大的中華文明。
從三皇五帝到夏啟商湯,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是各個部落圖騰和合共生的結晶。從飲食到服飾,從文化到制度,中華文明始終保持着天下一家、和合共生的強大傳統,構成了維系億兆黎民的精神紐帶。
迄今為止,中華民族已達14億人口之衆,56個族群混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多民族融合共生的命運共同體,更是一個百姓共處的社稷社會。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與西方國家階層分化、階級對立鮮明的公民社會不同,中國是一個士農工商職業分途、流動頻繁的百姓社會,在貧富貴賤上不鮮明、不激烈、不固定。如《神童詩》中所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政治上建立起來的是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及作為其人才選拔基礎的科舉制,在經濟上長期确立的是以農村公社為主體的亞細亞生産方式,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社稷社會輪廓。
近代以來,随着資本主義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逐漸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階級對立,形成了中國革命的社會基礎。随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完成,階級雖然存在,但階級鬥争已經不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
文化是紐帶
每個中國人都是文明承載者
中華民族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文化始終是“中國之治”的強大精神紐帶。
作為由56個族群組成的大家庭,中華民族是一個在共同的書面語言、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和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質基礎上形成的穩定的共同體。
因此,每一個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中華文明的承載者,都與中華文明基因有着割不斷的聯系。
五千年的文明曆史,在中國社會中浸潤了廣大無垠的文明空間,“文化中國”“龍的傳人”,所有這些說法背後,都傳遞出了一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民族底色。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是億萬海内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心聲。
上古天命,商人重鬼,周人重文,陰陽互濟,和合共生,确立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成為西周時期天下體系的文化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先秦諸子,百家争鳴,儒墨道法、陰陽縱橫,開辟了中華文明子學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面對社會大變局,曆代思想巨擘,學術先賢,無不苦心孤詣、殚精竭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斷為中華文明之宏偉大廈奠基、添磚、加瓦,開枝散葉,發揚光大。孔子仁學、孟子義學、宋明理學、陸王心學,中華文化百川入海,漸呈大端,開經學道統,化天下大成。
同時,内融道家,外濟佛家,儒釋道三教圓融,兼收并蓄,彙聚成中華文明的宏大體系,自漢唐以來先後與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域外文明之潮流對話切磋,推陳出新,始終保持了長盛不衰、馳而不息的文化氣象,也構成了“中國之治”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競争力。
血脈在人民
“中國之治”就會一直穩如泰山
對中國來說,政黨是一個來自西方的舶來品,但中國共産黨卻與西方意義上的政黨有着本質的不同,決不能用西方政治學中的政黨概念來界定。
中國共産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确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因此,中國共産黨不是一個利益型政黨,而是一個使命型政黨。
為了實現這一使命,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曆經長達28年的革命鬥争、30年的國家建設和30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并迎來強起來的光明前景。
民為邦本,本固邦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國一體結構中,民和國是休戚相連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人民性也是中國共産黨最本質的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 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産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宗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确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也成為了“中國之治”穩如磐石的重要密碼,也有着根深蒂固的中華文明基因。隻要這一文明基因一直存在,“中國之治”的穩定基石就會一直穩如泰山。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過去的100年,中國共産黨向人民、向曆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從成立之初的50 多名黨員發展壯大為擁有超過 9500萬名黨員、領導着14 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
未來的100年,中國共産黨隻要紮根人民不忘初心,隻要堅定信仰牢記使命,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向人民、向時代交出一份新的更加美好的答卷,中國共産黨就始終是中國人民的主心骨,始終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于世界政治舞台上。
人類共同體
是家國情懷大道天下創新性發展
在數千年曆史中,古老的中華文明智慧強調“天下一家”,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人處理各種紛争的智慧在于強調天下一家。中國人眼中的世界,就是一個天下一家的世界,認為天下為天下人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強調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天下無外,文化天下,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綿延不絕的核心競争力。
因此,中國共産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是一個大道天下的政黨。在馬克思“做世界公民,為人類工作”的高尚情懷激勵下,中國共産黨人努力奮鬥所争取的一切,都在努力實現整個人類解放的崇高事業。
毛澤東說,“所謂天下大事,就是解放、獨立、民主、和平友好,人類進步。”因此,毛澤東曾豪邁讴歌“環球同此涼熱”的“太平世界”,将此作為中國共産黨人為之奮鬥的理想目标。
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是此種家國情懷、大道天下的創新性發展。四海一家、天下為公,讓“中國之治”大道歸心成為大勢所趨。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這一變局的發生,整個世界呈現出西方亂象叢生而中國人心思治的安定局面。
比較古今中外的曆史經驗,中華倫理中的文明基因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成為“中國之治”的牢固根基。尤其是大一統的制度基因、和合共生的社會基因、天下為公的文化基因,與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定信念、大道天下的家國情懷和實現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一起,構成了維系中國共産黨磅礴力量的政治密碼,曆久而彌新,長盛而不衰!
來源:新京報評論
趙可金:beat365副院長、國際關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