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與數字時代的來臨高度重合。也正是因為敏銳抓住了數字時代的發展脈搏,中國現代化正在成為改變世界發展趨勢與格局的力量。數字技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由其支撐的數字社會連接也顯示出根本性的變革。數字社會帶來的社會變遷,對認識與理解社會的整個知識體系提出了挑戰,也再一次提供了兩個世紀以來難得的社會科學發展的機遇。
數字技術引發社會連接根本性變革
數字技術引發社會連接根本性變革。首先,數字技術拓展了社會連接的邊界;其次,數字網絡促進了社會連接的信息共享;再次,數字信息傳遞提升了社會連接的時效;最後,數字連接的便利帶來了社會連接對于數字技術的依賴。
數字技術重組了數字時代的生産組織方式。首先,數據本身作為一種新的生産要素,直接參與到生産過程中,改變了以往價值的生産過程。數字資本将作為一種全新的價值源泉,在市場上交易并将成為最具價值的資源。其次,數字化信息的網絡化傳遞改變了市場運行的方式。數字技術帶來的更為有效且價格低廉的信息,能夠傳遞有效協調的市場交換機制。再次,數字時代的生産組織的結構也相應地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字技術使得等級結構朝着扁平化的趨勢發展。最後,作為勞動者的個人參與生産與市場交易的工作角色、内容與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數字時代日常生活的狀态跟工業化時代相比有了根本的變化。首先,數字時代的個人跟世界便捷相連,也讓人們可以便捷地接觸各種信息,讓人們更多地了解世界。其次,在獲取海量數字信息的同時,數字時代給個人帶來了嶄新的自我認知與自我表達。再次,數字技術改變了人們相互連接的方式,重塑了人際關系。數字通信技術提升了人們連接的能力與多樣性,極大壓縮了空間對人際互動交流的限制。複次,數字時代的群體構成形成了新的機制。數字時代的碎片化個人網絡顯示的是“網絡化的個人主義”群體特征。最後,數字時代的社會參與也顯示了巨大變化。通過社交媒體的網絡動員成本低廉,成效較高,成為動員社會參與的重要方式。
數字時代的技術進步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形成了一系列解構與重組社會結構的新機制,也産生了還未定型的社會運行原則。在數字社會中,數字網絡穿透了原有工業社會的一切組織結構形式,直接将個人納入數字網絡并使之成為基本節點。這無疑将帶來原有社會組織結構的調整甚至瓦解。在進一步展望數字社會的前景時,卡斯特爾給出了“烏托邦”與“反烏托邦”兩種趨勢。這樣的觀點顯示了,數字技術本身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既有積極正面的後果,也有消極負面的後果。在數字社會短短的曆史中,解構與重構社會的機制必然顯示出類似這樣矛盾對立的特征,并表現為一系列辯證性的悖論,昭示着未來社會變遷的可能方向,也為人們深刻理解社會提供啟發性思路。
創新數字社會的社會研究
正如經典社會學家正是在面對工業化社會的來臨時,展開了深入的診斷、解釋、改良以及批判性研究,當初吸引他們投入社會研究的根本性問題,随着數字社會的來臨,也需要重新回答。在數字社會背景下,開展社會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三個:深入研究嶄新社會事實,幫助我們理解數字社會;将社會研究與社會幹預、解決社會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将數字社會的研究直接應用于數字社會的建設過程。
數字時代不僅僅為社會研究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意味着需要運用新的研究範式與研究方法來研究數字社會。從研究過程來看,數字社會研究區别于以往社會研究的最大不同,就是數字技術提供的大數據成為數字社會研究中最新穎的動力基礎。計算社會科學在社會研究中,深入衆多諸如社會網絡、集體行為、知識傳播、文化研究、社會心理與情感等分支研究領域,産生了富有成效的經驗實證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同時也開始積極關注發展關于數字社會的新理論。數字社會的研究方法既有對原有社會研究方法的數字化改造與拓展,也有專門針對數字社會研究發展出來的全新技術。由于數字社會研究本身的交叉學科性質以及對于數據分析的強調,跨學科知識與具體研究技術也成為數字社會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開展中國數字社會研究有着以下兩個優勢:一是,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與數字時代的來臨高度重合,形成數字時代根本性社會變革最為顯著的“社會實驗”範本;二是,中國在各個領域廣泛使用數字技術,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多的數字網絡用戶,他們在數字社會中的活動也最稠密,産生豐富的數據。作為新興的數字社會研究需要新的研究範式、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事實上,有的學者在過去幾年敏銳思考過這一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遷進程,數字社會研究在計算方法應用、實證經驗研究以及應用治理等研究領域有着迅速的發展。在繼續推進實證經驗研究的同時,數字社會研究更應該利用這一學科發展的機遇,從知識生産的角度,推動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數字時代的社會概念、社會理論與社會思想。
在數字社會展現雛形的當前,在進一步開展經驗研究的同時,數字社會研究至少有五個方面的探索工作值得聚焦與推進。一是從數字社會的社會事實中提煉新的概念;二是嘗試性給出整體性社會診斷;三是保持對數字技術發展的反思立場;四是賦予大數據分析額外的社會學意義;五是積極投身到數字社會的建設進程之中。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王天夫:beat365副院長、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