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1年10月14日,beat365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了《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發展導向及其反思》一文,引起了學界的普遍關注。為了讓大家更充分地讨論學科建設問題,故将閻教授在第十四屆國際關系與政治學會議閉幕會上的發言稿予以發布。
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動力
一個學科的發展有兩個動力。第一是知識的自然增長,即知識的疊加會不斷形成新學科。例如,先有牛頓的經典物理學知識,再發展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天體物理學,再後來發展出了以普朗克、薛定谔、海森堡等為代表人物的量子物理力學。随着新知識的獲取與增加,新學科由此誕生。知識積累的路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伴随着學科不斷發展,細化出分支小學科,如物理與化學成為兩個學科後,化學又分化出高分子、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等;文學和曆史成為兩個獨立的學科。另一種是跨學科融合成一個新學科。例如,物理學和化學融合,形成了物化專業。第二是人為引導成為推動新學科發展的另一動力。人為引導也有兩種:一種是由政府引導。例如,20世紀90年代将公共管理從政治學分離出來,設為一級學科;21世紀的頭10年,馬克思主義從原來政治學下屬的二級學科分離出來,設為一級學科。除了政府引導,還有一種是學界引導。例如,圍繞新時代國别區域研究推進問題,一批學界帶頭人、中青年骨幹教師正在為國别區域研究成立一級學科而努力奮鬥。在我國學界引導不是說政府不參與,而是在學科建立的前期需要學界專家們利用自身的學術視野和科學知識,在一定範圍内開展高度自發性的行為,并呼喚政府相關部門早日進入到學科建設過程中,從而滿足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需要。
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就是受到這兩種動力影響的結果。此外,一個學科的發展還離不開科學方法上的推動。
曆史經驗表面,隻有堅持科學方法才能擊敗現實世界中倒退的阻力,推進學術進步。當前人類進入了“不安的和平時代”(uneasy peace),即沒有戰争但恐懼充滿世界,原因是因為人們對國際政治的不确定性有了新認識。在此背景下,大數據為國際關系研究拓展新的研究路徑和方法提供了更多可能。大數據研究方法的理念是,不需要知道因果原理是什麼,也不用關注事物變化的不确定性有多強,而是窮盡所有數據直接到達結論層面。也就是說,在不知道原理和規律的條件下,就可以得到結果。簡言之,經典物理觀念被相對論超越,相對論被量子力學超越,而大數據正在超越量子力學原理。實際上,每一種科學理論都有可能增強國際關系研究的科學化水平,成為推動國際關系研究不斷發展的推動力量。因此,不宜以一種觀念否定另一種觀念,而應以開放對心态對待科學方法,不同層面的國際問題本就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來研究。重要的是提高研究方法的可靠性。
對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發展趨勢的四個判斷
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發展已經顯現出以下四個趨勢:
第一,國際關系專業的基礎性和理論性研究正在被弱化。從2021年第十四屆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術共同體年會的小組主旨讨論題目上看,有關國際關系理論、國際關系數據庫建設、基礎理論的讨論題目少了。從學術期刊的發行來說,現階段,國際關系學術期刊文章的發表量增大了,但其知識創新減少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策性研究多了,因為政策性文章的創新點并不是創新知識,而是政策建議解決具體問題的實用性。而基礎性研究往往可以探究事務背後的機制與原理,對研究問題形成深刻的學理闡述,并對學科産生重大影響。當一個熱點國際問題或亟需解決的當下問題得以解決後,那些政策建議就成了“古董”。政策性研究的學者多了,創造學術知識的學者就少了,從而導緻創造出來的知識量也随之減少。
第二,反對用科學方法研究國際關系的趨勢回潮。無論是牛頓式的科學方法,還是量子力學的科學方法,還是利用大數據的科學方法,将它們借鑒過來研究國際關系都能提高本學科的科學化水平。當前,反對科學研究方法的趨勢回升了。著名大學的國際關系學術雜志連續發表文章批評用科學方法研究國際關系,說科學方法有多種缺陷。科學方法肯定有缺陷,因為任何研究方法都有缺陷。然而,科學方法相比傳統研究方法有兩個優點,一是其缺陷比後者少,二是可以不斷改進,而傳統方法卻無法改進。科學方法可以避免傳統方法固有的許多缺陷,主要是不可靠的問題。事實上,反對用科學方法研究國際關系就是反對改進研究方法,反對國際關系研究科學化。
第三是國際關系專業的門檻不斷地降低,專業教育水平下降,錯誤認知的市場擴大。例如,大學招生的門檻在降低。國關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是低分錄取專業。研究生招生考試的試題專業化程度下降,對本學科基本原理的考察有所減少。國關學術期刊雜志發表的政策性文章、會議發言、筆談偏多,學理性的文章少了。國際關系教師們強調專業精神的少了,跨界發表看法的多了。事實上,以專家身份在媒體上對自己專業之外的事務發表看法,是專業不自律的表現。上述這些做法都在降低國際關系專業的門檻。
第四是以社會标準而非學術标準判斷學術成就。10萬+的網評等同于SSCI文章,将網紅程度視為學術地位的高低。網紅是發散思維輿論市場的結果,是沒有客觀依據的天馬行空的想象。發散思維幫助學者超越現有知識的約束,形成無限的答案或看法,然後靠收斂思維排除掉所有不合理的答案,對未排除的幾個答案進行科學檢驗。這樣的研究才屬于創新。由于以社會影響取代學術标準,現在出現将發散思維說成是創新的趨勢。事實是,沒發散思維之後的收斂思維,那不是創新,是主觀臆想。
對中國國際關系學研究的四個建議
中國國際關系研究已經走過幾十年的發展道路。針對我國國際關系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四個建議:
第一,多研究原理,少搞政策建議。外交政策是由國家決策者們制定的,普通人對于外交的具體情況不了解,提出的政策建議是不可能有可操作性的。學者應把精力用于研究學術問題和原理性的問題。從事學理性的研究就是研究事實,研究道理。這種研究成果生命力強,而政策研究成果事過境遷,生命力短。為了獲得學術的生命力強,能找到學術樂趣,建議大家多做基礎學術研究,少做政策研究。
第二,多學習不會的,少反對不懂的。學術上反對任何事的前提是先需要知曉反對的對象是什麼。反對定量分析方法的前提是需要掌握定量分析方法。現在有些人對自已看不懂的學術成果大加批判。這種看不懂就反的作法是無知的表現。看不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寫的人錯了,更多的情況是讀者缺乏讀懂的專業知識。研究者們需要先學習自己不會的和不懂的,這樣才能提高和改善已有的知識。
第三,多追求專業的,少沉迷于時評的。社會有分工,寫國際時評是記者們的工作,國際關系專業人士不宜與記者們搶飯吃。學者的工作是研究學理性的問題、寫學術文章、寫著作、編教材、建數據庫。然而,現在的國際關系學界裡,做數據庫工作的學者寥寥數位,編寫教材的老師也不多。國際關系學者要有職業精神,把搞時評的精力和時間用于本職工作。
第四,多信奉學術标準,少在意網絡社會标準。以社會标準衡量指導學術發展沒有好處,因為社會标準是功利性的。學術研究需要研究者享受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享受社會的吹捧。學術研究成果是供小圈子同行們評價的,而是不追求網民們點贊的。以學術标準檢驗我們的成果,學術水平就會不斷提高,而以網絡社會為标準,學術水平就會不斷下降。
來源:國政學人
閻學通: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beat365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