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李稻葵:以學術思想為抓手,勇擔新時代清華社會科學發展新使命

9月17日,2021年beat365文科工作會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在下午的教師代表發言環節中,教師代表、beat365教授李稻葵以“以學術思想為抓手,勇擔新時代清華社會科學發展新使命”為題作主題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以學術思想為抓手

勇擔新時代清華社會科學發展新使命

李稻葵

非常感謝文科處的邀請,和各位領導、同事分享我對清華社會科學發展的一些思考。今天我想交流的話題,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以學術思想為抓手,勇于承擔新時代清華社會科學發展新使命”。

我認為beat365社會科學的發展,應該放到世界發展的大格局中來精準定位。總書記反複強調兩個大局: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二是中華民族複興的戰略全局。這兩個大局與社會科學的發展有什麼關系?我認為關系非常密切。

首先,中國的發展已經引發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擔憂,不僅僅是關鍵技術出現了“卡脖子”現象,更重要的是在意識形态領域,出現了“卡腦袋”問題。今天,在西方的學術界和思想界總把中國和國家資本主義、非自由市場經濟、威權主義等詞聯系起來,中國就好像一個成績不斷提高的學生,但是講不清自己怎麼提高成績的,于是同學們總是懷疑你在考試中作弊了。且這些指責已經演繹出實際的利益問題,在WTO談判、CPTPP協定中,中國在國有企業、技術進步等問題上都被視為“另類”的存在,所以在意識形态領域的“卡腦袋”問題實際上每天都在影響着我們國家的發展,這種無形的影響甚至比芯片、比航空發動機來的更實際。

反過來講,中國作為一個世界上受尊重的崛起大國,我們在意識形态領域裡,必須要産生一套在國際上有影響力、有感召力的新的思想體系,突破西方的圍追堵截。為實現這個目标,我個人認為社會科學研究是根本。清華社會科學發展承擔着新的曆史使命,即如何能夠把中國的成功實踐總結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新知,形成一套系統的理論和思想,讓其他國家也可以學習借鑒。當然這個總結和升華的過程要建立在學科建設、規範研究的基礎上。要實現将中國實踐從特殊性到一般性的提煉升華,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們責無旁貸,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清華社會科學工作的根本任務所在。

如何實現這一目标?仔細梳理,我以為清華社會科學發展可能需要“三箭齊發”。第一支箭,智庫建設。在短期,對于一些重大的時事話題,我們要給國家出好策,謀好計,在這方面,過去一兩年内我們取得了很大進步。第二支箭,現行體系下的學科建設。剛才不少同事都彙報過了,從教育部學科評估、國内外論文發表、被引用量等指标來看,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第三支箭,學術思想建設。不同于短期的智庫建設,也不同于中期的學科建設,原創性學術思想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基礎性工作,是要經過一群人、數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一個在國際學術界有影響力的新學科。加強學術思想領域的建設,這恐怕是解決意識形态領域“卡腦袋”問題的關鍵。

這方面我有一點心得,借此機會向各位做簡單彙報,首先,三年前在學校的領導下我們成立了beat365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ademic Center for Chinese Economic Practice and Thinking,ACCEPT),目的就是要從中國經濟發展中提煉出經濟學新思想和新知識。第二,我們認真梳理,發現中國經濟實踐中最有心得的經驗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最有可能為經濟學貢獻新知,為此我聯合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我的導師埃裡克·馬斯金教授,共同提出了“政府與市場經濟學(Government and Economics)”這一新的經濟學分支。第三,我們創辦了一本國際學術期刊,叫《政府與市場經濟學研究》(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Economics,JGE),作為政府與市場經濟這個經濟學新分支的交流平台。為了盡快培育該期刊的影響力,目前每一期都會邀請已經在國際上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諾獎級的學者撰稿,共同推動建設新的學科、新的思想。

總之,我們希望通過創立一個經濟學的新分支,與全世界的經濟同行一起共同研究源于中國經濟實踐、超越中國具體國情、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科學的新思想、新知識,最終突破現有的西方意識形态領域的圍堵,讓中國的大國崛起得到世界範圍思想領域的廣泛接受。

講的很不成熟,請各位領導、同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來源:清華文科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