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1年beat365文科工作會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在下午的教師代表發言環節中,beat365副教授孟天廣以“文理交叉驅動’計算社會科學‘”為題作主題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下午好!
作為青年老師,我非常榮幸有機會向大家彙報我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文理交叉驅動“計算社會科學”,主要聚焦我自己近年來參與比較多的工作,談談交叉學科建設。

為什麼社會科學現階段要發展交叉學科?尤其是結合文理交叉特色驅動社會科學新的演變,實際上是基于這樣一個基本判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孕育着新社會科學,這是因為下列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偉大的社會實踐通常孕育着社會科學新思想的疊代。英國崛起、美國崛起、蘇聯崛起都産生了社會科學的新思想,時至今日仍然影響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體系。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社會實驗為社會科學思想創新提供了實踐土壤。

第二,科技革新驅動着社會科學研究範式的轉換。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塑造了社會科學的實證傳統,驅動着社會科學從統一走向細分,近年來以數字和智能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則帶來科學研究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研究範式,社會科學也再次從細分邁向交叉融合。
第三,國際大變局下中國崛起必然要求社會科學新話語體系。伴随着國際形勢變化以及中國崛起的曆史命題,提出觀察、解釋和分析中國崛起的新話語體系是中國社會科學的重大使命,是國際社會理解、認同和學習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的必備前提。
第四,新發展階段國家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迫切要求培育複合型新社科人才。從人才培養實踐來看,社會各界日益需要既具備社會科學知識,又具備數字智能素養的人才。

在此背景下,清華社會科學未來發展的學科布局應該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基礎社會科學,其任務是在新時代為社會科學經典問題提供新思想、新話語,譬如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二是應用社會科學,譬如經管、公管、法學、新聞傳播,為國家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價值、新動力;三是清華具備比較優勢的新興交叉學科,旨在面向數字智能時代形成新理論、新範式,譬如已經具有一定基礎的計算社會科學、數字治理等。
計算社會科學是人類社會進入數字時代的新興交叉學科,社會科學在數字時代的新發展。近10年來,全球範圍内來自計算科學、社會科學、數據科學、數學與統計領域的諸多學者敏銳地感知到學科交叉所萌生的知識生産機遇,諸多國際頂尖大學也紛紛建立相關研究機構,如哈佛大學Gary King領銜的IQSS、芝加哥大學James Evans主持的Knowledge Lab、斯坦福大學的IRSS、美國東北大學的Lazer Lab等。

經過長期探索,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計算社會科學并非簡單的學科交叉,不隻是傳統上理解的用計算方法研究社會問題,實際上代表着數字時代乃至未來智能時代,社會科學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基本問題的深刻轉型。首先是本體論,人類社會的數字化轉型産生了不同既往的新研究對象如數字社會、人機交互社會,這要求我們對新現象的本質特征、組織構造和運行機理提供基礎概念和分析框架;其次是方法論,也就是将大數據方法、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應用于社會科學知識生産,譬如數據驅動範式;再次是認識論,這需要我們對諸多新生社會經濟現象,如數字社會、數字經濟、數字治理、算法治理提供解釋和預測的新概念、新理論。
2009年,美國新英格蘭地區15位來自物理學、數學等自然科學和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學者在《科學》雜志刊文提出計算社會科學(CSS)的學科構想,認為計算社會科學有三個任務:如何融合社會行為和計算系統構建社會計算體系;如何利用計算技術幫助人們進行溝通與協作;如何利用計算技術研究社會運行的規律與發展趨勢。此後《自然》、《科學》設置常态化CSS專欄,推進新領域的知識積累。據不完全統計,兩刊迄今已發表了45篇相關論文。

清華在國内最早開啟計算社會科學研究,社科學院、法學院、公管學院、經管學院等諸多文科院系出于學術自覺推進本學科與計算科學、數據科學的交叉融合。事實上,計算社會科學面臨着一系列新的科學問題,譬如數據和算法治理的基礎理論和方法體系、數字經濟與社會的理論模型與運行機制、國家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原理、規律與路徑等,這些新的科學問題關系到數字社會的基本問題。計算社會科學也推進着研究範式轉型,譬如數據密集型範式、計算智能型範式和“人-機-物”混合研究範式等新興研究範式的拓展,進而形成對理解與解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治理等經濟社會重大轉型提供原創性理論與知識體系。

以我所服務的beat365為例。2014年,社科學院幾位教授就對大數據與社會科學的融合産生了學術興趣,自發性地組建了大數據社會科學研究小組。經過兩年的探索,學院決定建設計算社會科學平台,成為國内首個CSS研究機構,這個平台的定位是給全校師生提供社會科學研究的公共品,包括海量數據資源和算法、算力等技術支撐。2018年6月,社科學院聯合軟件學院、法學院建設校級科研條件平台,依托計算社會科學平台發揮學科交叉、數據共享、計算協作、人才培養的功能。現階段我們已經聚焦計算社會科學搭建了兩個科研服務平台,面向全校師生提供免費服務:一是數據平台,已經彙聚了15種大數據資源,包括社會數據、政務數據和經濟數據等;二是計算平台,為清華學子提供在線教學和編程服務。

諸多基礎社會科學和應用社會科學都自發性地形成了計算社會科學的多個交叉方向,譬如數字治理、數字經濟、計算法學、計算政治學、計算社會學、計算傳播學等。而在計算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中,清華依托文理交叉優勢、學科門類齊全、科研成效突出已經形成了學科引領地位。2018年,我們聯合國内32所頂尖高校發起成立中國計算社會科學聯盟,清華擔任秘書長單位,現階段已經形成了“全國計算社會科學高端論壇”年會制度并舉辦三屆,今年将在浙江大學舉辦第四屆年會。同時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國際頂尖高校建立密切合作形成計算社會科學國際網絡,已經舉辦了兩屆計算社會科學國際大會,今年校慶期間在線舉辦的第二屆計算社會科學國際大會吸引了全球10多萬人關注,産生了廣泛的學術和社會影響。為了在國際學術界積極發出中國聲音,2020年創辦了國内首個計算社會科學英文期刊Journal of Social Computing,已經進入IEEE索引,目前正在籌劃創辦《計算社會科學評論》中文雜志。

依托學科發展和科研平台建設,學校陸續啟動了若幹計算社會科學人才培養項目。首先,面向清華學子搭建計算社會科學教學平台,為學生提供在線教學平台、在線課程和在線編程工作坊,培養文理交叉複合型人才。其次,依托社科類院系與軟件學院、計算機系的長期合作,大數據分析能力提升項目已經累計培養了2500多名學生,開發25門相關課程。再次,面向全球範圍開辦beat365大數據社會科學講習班,2014年至今已經連續舉辦8屆,累計培養了1200多名青年學者,獲得國内外學界廣泛認可。

作為新興交叉學科,計算社會科學不僅蘊含着諸多重大理論問題,更支撐着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國家戰略需求。近年來,清華諸多社科類院系形成了“自覺”,與計算科學、數據科學開展交叉融合形成“共振”效應,在基礎社會科學、應用社會科學等幾乎所有學科領域均形成了代表性團隊,承擔了國家重大研發計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科基金重點項目等大量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在國内外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學術成果,在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和數字法治領域形成了若幹服務國家戰略的示範應用,成為引領文理交叉的學術基地。
可以說,計算社會科學交叉學科的發展生動地體現了經由學科“自下而上”與學校“自上而下”兩種學術自覺驅動學科創新的清華路徑。在各學科自覺探索“計算+”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基礎上,學校統籌建設公共平台,為全校推進文理交叉提供算法、數據、算力等科研基礎設施,搭建實驗教學平台支撐複合型人才培養,進而打造學科創新平台和決策支撐平台引領學科建設。

計算社會科學是數字和智能時代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清華社會科學實現學科引領、邁入國際頂尖的關鍵戰略。可以說,計算社會科學是全球範圍内的新鮮事物,東西方學界同步探索,清華具備文理交叉的獨特優勢,因此也具備在新時代創新社會科學的新思想、新理論、新範式的學術擔當。基于全校不同學科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初步形成了文理交叉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優勢條件,在國内居于引領地位,積極介入國際學術共同體建設并發出中國聲音。
最後嘗試着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加強學校統籌,在校級層面培育“多學科彙聚、文理交叉”的校級計算社會科學研究平台,更加系統性地統籌不同學科自下而上的學術自覺;二是高度重視文理交叉、加快推進計算社會科學交叉學科建設;三是依托清華學科交叉基礎先行先試,率先培養計算社會科學複合型人才;四是打破學科壁壘,構建知識生産新模式,推廣師資隊伍雙聘、兼聘體系,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敬請指正。謝謝!
來源:清華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