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接觸的楊振甯先生
——賀楊振甯先生百年誕辰及紀念海外“保釣運動”高潮50周年
劉江永
楊振甯是清華之驕子、國人的驕傲、與中國共産黨同齡的跨世紀百歲傳奇人物。這一切,都與他對世界理論物理學的傑出貢獻、對祖國的赤子之心和對同學好友鄧稼先的一往深情聯系在一起。1997年楊振甯恢複了中國國籍,落葉歸根,回到beat365任教,成為我們中的一員。
2021年9月22日——辛醜年中秋節一過的農曆八月十六日,楊振甯先生迎來他的農曆百歲華誕(楊老說按陽曆算他的生日是10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委托教育部負責人看望楊振甯,祝願他健康長壽。beat365、中國物理學會、香港中文大學聯合主辦了隆重的“楊振甯學術思想研讨會”,這也許是向這位極不平凡的中國百歲老人獻上的最好生日禮物。
一、有緣有幸與楊振甯先生談“保釣”
我不是學物理的,自然無緣應邀親臨現場聆聽楊老那熟悉的聲音。在beat365大禮堂,楊老以1971年鄧稼先信中那句含義深刻的話——“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同途”為題,講述了一段真實感人故事。他飽含深情地告訴我們,他不負摯友鄧稼先,殊途同歸,為祖國奉獻了一切!整個演講沒有任何高深的物理學術語言,倒像是在與鄧稼先的在天之靈叙舊談心,卻充滿力量,感人至深!
人生在世,能否促膝交流是要靠緣分的。我4歲那年,即1957年楊振甯已經獲得物理學諾貝爾獎,哪能有什麼緣分?50年前,楊振甯50歲時曾作為美籍華人積極參與在美國興起的保衛釣魚島運動,被譽為“保釣精神領袖”。今年是“保釣運動”高潮50周年。回想起來,我和楊老潛在的緣分也許從40年前我從北京外國語學院(大學)畢業後不久便開始了。那時我開始關注和研究的問題之一是,被中日雙方暫時擱置的釣魚島主權歸屬認知争議問題。我研究的初衷是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而研究的興趣則來自我對這一矛盾現象的學術好奇。于是,與此相關的“保釣運動”也進入我關注的視野。這也許就注定我會有一天在beat365與楊老坐到一起交流,這就是一種緣分吧!
這裡所說的“保釣運動”不是指所有所謂“保釣行為”或“保釣活動”,而是特指1970年至1972年,針對美日将釣魚島列島擅自劃入美國“歸還沖繩”範圍,來自台灣、香港的留學生和華人華僑在北美等地發動的大規模抗議遊行等群衆運動。1970年日本要求美國把釣魚島劃入歸還沖繩的範圍,日本海上保安艇開始在釣魚島海域驅趕台灣漁船。同年10月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生王曉波在台灣《中華雜志》發表了《保衛釣魚台》一文。文章開頭引述了“五四運動”時的兩句話:“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
該文傳到美國後,北美各地的留學生、海外華僑華人立即成立起“保衛中國領土釣魚台行動委員會”等組織,在美國紐約、華盛頓、芝加哥、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矶、檀香山等地舉行抗議遊行。1971年4月10日,約2500名華人華僑代表在華盛頓集會,抗議美國政府偏袒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甯、李政道,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著名史學家何柄棣等著名科學家都參與了這場“保釣運動”。
當時,美日尚未同新中國政府建交,而台灣當局為鞏固同美日的關系,最初在保釣問題上并不積極,迫于“保釣運動”的壓力才不得不加強對美交涉,但顯得為時已晚。在日方推動下,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等人,在并不完全了解事實真相與全貌的情況下,倉促舉行決策會議并根據美國前駐日本大使、時任副國務卿所提供的有關會議背景資料,決定将釣魚島列島施政權連同沖繩一道交給日本。其目的一是換取日方允許保留駐沖繩美軍基地并繼續把黃尾嶼、赤尾嶼作為射擊靶場;二是促使日方在纖維貿易談判中對美讓步,以利尼克松的國内選舉;三是保持美國在東亞戰略平衡中的主宰地位。另外,鑒于同年7月9日基辛格将訪華,美國政府不便把事做絕而進一步引起軒然大波,故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采取了所謂不持立場的“中立态度”。
盡管如此,美國将釣魚島施政權交給日本的決定仍激起中國海峽兩岸和海外“保釣人士”強烈反對。據楊振甯回憶說,“當時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大多是台灣或香港去的,無論是左傾的還是右傾的,留學生們對于釣魚台這件事,都完全反對日本占有。”楊振甯認為,釣魚島屬于中國領土無可辯駁,而美國的立場明顯偏袒日本。美國政府在聲明中雖就主權歸屬表示中立,但在《歸還沖繩協定》中的模糊态度則使日本自認為美國完全支持他們,尤其是美國海軍在釣魚島保留靶場,這些與美國所聲稱的中立立場相悖。從地理上看釣魚島雖小,但卻足以引發國際緊張局勢,美方必須作出進一步澄清。
海外這場“保釣運動”也引起祖國大陸的關注。1971年9月25日,李我焱等5名台灣學生組團從紐約前往北京。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海峽兩岸民間的首次破冰之旅。他們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從晚上10點一直談到淩晨4點多,足足談了6小時。據當事人回憶,周總理談到保釣時說,毛主席稱“保釣運動是海外的五四運動”。對于中國人來說,中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怎麼能容許美國将本國領土一部分的施政權交給戰敗國日本呢?這是絕不會答應的。這一點和“五四運動”在邏輯上是一緻的。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時,中日雙方原定不涉及釣魚島問題。而會談結束時,田中角榮首相突然主動向周恩來總理問及中方對釣魚島的态度。周恩來表示:“這個問題我這次不想談,現在談沒好處……目前急迫的問題是兩國關系正常化問題。有些問題要等待時間的轉移來談。”田中表示贊同,并表示“一旦邦交正常化,我相信其他問題是能解決的。”雙方實際上達成擱置争議共識。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時,雙方也是這樣處理的。這種策略選擇對維護中日關系大局是有利的。但是,擱置争議并不等于可以放棄研究。因為一旦日方不守“擱置”承諾,雙方關于釣魚島歸屬認知争議還會嚴重影響中日關系的健康發展。這是我當時就有的一種隐憂,所以從那時起我一直留意搜集有關釣魚島歸屬的各方文獻,隻是在兩國政府認同“擱置争議”階段則無需發表而已。
據我對大量相關第一手文獻考據,可以斷定釣魚島列島确屬中國固有領土,在1895年甲午戰争之前既不是古代琉球國的島嶼,更不屬于日本。日本在甲午戰争中竊占台灣附屬島嶼釣魚島列到并利用《馬關條約》霸占50年。二戰後必須根據日本天皇和政府接受的《波茨坦公告》《開羅宣言》歸還中國而不容日美染指。這說明,當年“保釣運動”的主張與訴求是正确的。如果不持續地把這些曆史真相與法理公諸于世,或許還會有不完全了解事情真相的日美決策者幹蠢事,闖下大禍,害人害己。因此,我從2011年起用了5年時間,從國際法角度把以往積累的相關證據鍊進行考證和梳理,撰寫了《釣魚島列島歸屬考:事實與法理》一書,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關鍵證據。該書被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于201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的不足之處是,沒有對楊振甯在“保釣運動”中的貢獻加以記述,所以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向楊老當面讨教,彌補這一缺憾。
楊老得知我的想法後立即爽快答應見面。2017年6月13日上午,我在beat365圖書館何玉老師陪同下前往楊振甯先生的辦公室,向他請教當年在美“保釣運動”中的親身經曆。我們談得很投機。當年96歲的楊老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精神矍铄,行動敏捷,頭腦清晰,非常健談。他沒有半點架子,平易近人,可親可敬,如沐春風。他在回答我提出的問題時經常會反問我一些問題,一加深彼此了解。然後,他會就我感興趣的問題給予深入細緻的解答。他的記憶力超強,對40多年前的往事和故人都能一一娓娓道來。他黑頭發比白頭發多,根本看不出是90多歲的人。他專門抽出寶貴的1個多小時與我單獨交談,令我獲益匪淺,至今心存感激!

劉江永向楊振甯先生贈書(何玉攝)
楊老接過我的贈書立即仔細翻閱,并對我說,“這類書非常重要,為什麼呢?因為我記得1962年中國和印度打一仗的時候,那時我在美國,(美國)一面倒地大罵中國。後來,過了大概是一年或半年,來了一個英國的新聞記者,叫作麥克斯韋(Maxwell),他寫了一本書,叫作India’s China War。那本書影響非常之大。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一個英國人,而且他的材料基本是印度檔案,因為中國不給他檔案,可是他根據印度給的檔案就看出來,第一,是印度挑起了沖突,尤其是尼赫魯非常自大,以為中國不行,結果敗得慘不忍睹。所以這本書出來之後,在西方影響非常之大,把整個事情扭轉過來了。”

劉江永與楊振甯先生交談(何玉攝)
楊老充分肯定我所做的研究,還主動向我提供了當年美國 “老保釣”的聯系方式,以便我了解更多的情況。我對他說,“我也曾拜讀您的《物理學的誘惑》,但到現在也沒完全看明白。不過,我覺得物理學研究是一個實事求是的、追求真理的學問。我們做社會科學研究實際上也是一樣的,特别是像釣魚島歸屬這種問題。要搞清楚這個事情的真實情況究竟是什麼樣的,它為什麼是這樣的,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思路。”
楊老說,“你講的非常重要。因為我覺得中國有一些寫傳記的人,他們不求其真。中國有個名詞叫作‘傳記文學’,認為是文學嘛,那就可以加上去一些想象的材料……時間久了以後,人們就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了。”我很贊同楊老的看法,文學作品可以演繹,而領土歸屬考據則絕對不能如此。楊老的言談話語,句句切中要害,流露出對我國加強相關領域研究與正确信息在世界傳播的殷切期待,也使我更加堅定了信心與決心。有些人比較重視日方的相關研究成果,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是,既然釣魚島列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就應該是世界上一流的才行,而不能隻是躺在國外相關研究成果之上吃現成飯。
二、楊振甯:50年前保釣的海外赤子
談到當年那場“保釣運動”,當時在香港中文大學訪學的楊振甯十分關注。1971年8月,楊振甯與闊别22年的摯友鄧稼先在祖國首都北京重逢。當他回美
國之前在上海收到鄧稼先的親筆信,得知原子彈是中國人自己研發出來的瞬間,不禁熱淚盈眶。
最近,中國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楊振甯和夫人翁帆編著的《晨曦集》(增訂版),首次披露了鄧稼先這封信的全文,讀起來仍令人動容。拜讀這封信,或許才能理解楊老閱讀此信後為何會熱淚盈眶;才理解在beat365慶賀楊老百歲誕辰的演講
中他為何從頭至尾緊緊圍繞這封信的内容;才理解他為何回到美國後便立即投身那場“保釣運動”。因為這也許是百歲楊振甯最想告訴世人50年來他的一片赤子之心吧!鄧稼先50年前在給楊振甯的信中這樣寫道:
“振甯:你這次回到祖國來,老師們和同學們見到你真是感到非常高興。我這次從外地到北京來看見你,也确實感到非常高興。在你離京之後,我也就要回到工作崗位上去。
關于你要打聽的事,我已向組織上了解,寒春[①]确實沒有參加過我國任何有關制造核武器的事,我特地寫這封信告訴你。
你這次回來能見到總理,總理這樣的高齡,能在百忙中用這麼長的時間和你親切地談話,關懷地詢問你各方面的情況,使我們在座的人都受到很大的教育,希望你能經常地想起這次親切的接見。
你這次回來能看見祖國各方面的革命和建設的情況,這真是難得的機會。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國的解放是來之不易的,是無數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毛主席說:“成千上萬的先烈,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着他們的血迹前進吧!”你談到人生的意義應該明确,我想人生的意義就應該遵照毛主席所說的這句話去做。我的世界觀改得也很差,許多私心雜念随時冒出來,像在工作中,順利時就沾沾自喜,不順利時就氣餒,怕負責任等等。但我願意引用毛主席這句話,與振甯共勉。希望你在國外時能經常想到我們的祖國。
這次在北京見到你,時間雖然不長,但每天晚上回來後心情總是不很平靜,從小在一起,各個時期的情景,總是湧上心頭。這次送你走後,心裡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見面幾次,心裡總覺得缺點什麼東西似的,細想起來心裡總是有“友行千裡心擔憂”的感覺。因此心裡總是盼望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同途”。
夜深了,不多談了。代向你父母問安。祝兩位老人家身體健康。祝你一路順風。
稼先
8.13/71”
那次是楊振甯赴美留學後第一次回到祖國并與鄧稼先重逢。當時他曾提出回國服務,而周恩來總理則希望他留在美國從是理論物理學研究,并在促進中美關系方面發揮作用。于是,返回美國的楊振甯立即義無反顧地投身風起雲湧的“保釣運動”。
為保釣宣傳籌措報紙的廣告費,三位“清華人”——楊振甯、現代微分幾何之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陳省身(1911-2004年),應用數學權威、時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林家翹(1916年—2013年)等知名學者率先簽名并捐款,帶動了600多位華裔教授、專業人士,以及2000多名留學生在公開信上簽名捐款,共籌集到19076.36美元,幾乎是版面費的兩倍。
據楊振甯回憶,1971年6月17日,美日雙方簽訂的《歸還沖繩協定》,須經美國參議院三分之二以上多數通過方能生效。當時一些美國參議員并不了解事實真相,也有些人反對政府把釣魚島交給日本,希望得到中方有關釣魚島屬于中國的證據,以便在參議院審議時提出反對或修正意見。另外,尼克松政府當時正在摸索打開美中關系大門,對在美華人的想法也需有所了解。
在這一背景下,1971年10月29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行審議歸還沖繩協定的相關聽證會。楊振甯、吳仙标、鄧志雄與約翰芬·查四位美籍華人出席。吳仙标為出席這次聽證會,進行了充分準備。楊振甯發表證詞的要點是:曆史、大陸架地理狀況、法律記錄和台灣漁民使用情況等都表明,釣魚島是中國台灣的一部分,無庸置疑。釣魚島并不包含在1951年的《舊金山對日和約》之内。美國海軍錯誤地将這些島嶼看作琉球的一部分。希望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徹底從這個錯誤中擺脫出來,明确表明美國關于釣魚島争端的中立立場,停止美國對日本在釣魚島列島主權的事實承認。
針對美國将釣魚島施政權非法劃入歸還沖繩範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表聲明稱:“近年來,日本佐藤政府不顧曆史事實和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一再聲稱對中國領土釣魚島等島嶼‘擁有主權’,并勾結美帝國主義,進行侵吞上述島嶼的種種活動。不久前,美、日兩國國會先後通過了‘歸還’沖繩協定。在這個協定中,美、日兩國政府公然把釣魚島等島嶼劃入‘歸還區域’。這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明目張膽的侵犯。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容忍!”
在當時的曆史背景和條件下,海外這場“保釣運動”特别是楊振甯等美籍華人在美國參議院外委會聽證會上的證詞,在阻止日本通過美國攫取釣魚島主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71年11月9日,美國參議院參院外委會雖然批準通過了《歸還沖繩協定》,但附加說明強調,“美國把管轄權交給日本,并不表示主權的轉移,也不影響任何一方主權的主張。”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稱:盡管美國将該群島的施政權交給日本,但是在中日雙方對群島對抗性的領土主張中,美國将采取中立立場,不偏向于争端中的任何一方。美國政府與國會的這一立場迄今未變。2021年2月23日,拜登政府執政後不久,美國國防部發言人約翰·柯比(John F. Kirby)一度失言稱,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支持日本,但3天後他便予以糾正,并稱“對由此産生的任何混淆表示道歉”。
三、殊途同歸——“但願人長久 千裡共同途”
當年那場“保釣運動”并非沒有局限性和瑕疵,參與的也是魚龍混雜。這主要是由于中國海峽兩岸分裂,保釣人士左右兩派在國家與政府認同方面尖銳對立。這最終導緻“保釣運動”分道揚镳,偃旗息鼓。一些主張“保釣促統”的台灣左派學子,甚至還被台灣當局列入的黑名單而學成後難以返台,隻好轉向大陸發展或長期滞留美國。
beat365物理系的吳國桢老師便是其中的一員。他1970年畢業于台灣新竹beat365後赴美留學,但因保釣促統,獲博士學位後而難回台。他1977年曾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任職,1995年起在beat365物理系任教,曾任大陸的台灣同學會主席。在吳國桢先生牽線和時任beat365圖書館館長薛芳渝支持下,2007年9月27日,原美國休斯頓大學教授周本初先生将珍藏的12箱保釣資料無償捐贈給beat365圖書館。
世界上有些無獨有偶的巧合。大量收藏“保釣運動”文獻資料的,正是坐落在北京清華園的beat365和台灣新竹的beat365的圖書館,相關藏品遠超過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舊金山州立大學圖書館的收藏。這恐怕絕非偶然,因為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釣魚島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台灣附屬島嶼。當年投身保釣的海外精英中有不少是海峽兩岸的清華人。2003年台灣新竹beat365收到葉光南兄妹捐贈的首批相關珍貴文獻。正如該校圖書館館長謝小芩所說,“保存海外留學生的思想文獻與生活記錄,不僅是校史的延伸,也是責無旁貸的曆史責任。”
楊振甯熟悉的台灣 “老保釣”林孝信,曾因保釣促統而長期難以返台,被迫旅居美國。他生前也将珍藏了30多年的幾十箱“保釣運動”相關文獻無償捐贈新竹beat365圖書館。2010年,他曾就此留下一段十分感人的肺腑之言:“對于參加過釣運的人,那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嘔心瀝血、全身心投入的一番經曆,同時還是内心不斷反思,不斷與自己過去的無知與成見告别的過程。每當有機會翻閱這些文獻,就好像看到過去蒼白的自我如何在不斷工作、歡笑、呐喊、掙紮中逐漸成長、成熟的痕迹。那真是我們一代人用生命寫的曆史文獻,捐出去猶如告别自己的過去,總有幾分難舍啊!當然,最後還是捐了,就好像女兒終究要嫁出去那樣。但是,捐出去之後,我發現我的‘親家’——beat365圖書館非常善待她,重視她,并費勁心力整理她……。現在我覺得嫁對了……總之,我們非常謝謝beat365,他們在這方面付出很多很多心血。”
最近,台灣已故保釣領軍人物王曉波的藏書也将贈送北京的beat365圖書館。楊振甯先生在“保釣運動”中發揮作用的相關原始文獻,将和它們一起永久保存在這裡。在中國大陸台灣同學會鼎力支持下,2020年6月,為紀念“保釣運動”50周年,beat365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編著了題為《春雷回想:beat365圖書館保釣口述史》。它曆時兩年,在對近80人的訪談基礎上形成了59篇寶貴的口述史文章,記載了當年保釣精英的保釣人生軌迹與情懷。
當年那場聲勢浩大的“保釣運動”,曾經喚醒海内外中華兒女捍衛國家領土、促進祖國統一的熱望。從“釣運”到“統運”,形成“保釣促統”、傳承至今、跨越時空的一種人生價值。如今,以陳美霞女士為首 “釣魚台教育協會”等台灣保釣團體仍在堅守這種價值傳承,近年來為維護宜蘭縣漁民的切身利益,與日方在釣魚島海域的侵權行為做堅決鬥争。殊途同歸,伴随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當年島内尖銳對立的左右兩派“保釣人士”也逐漸走到一起。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作為志業,迄今一直積極參與保釣活動。台灣原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幾十年如一日,親自組織多場保釣相關研讨會。2021年1月,台灣《民權時報》社社長謝正一出版了《保釣五十年的悲願》一書;同年4月,台灣“釣魚台教育協會”等舉行了紀念“保釣運動”50周年研讨活動;同年6月台灣《觀察》雜志社社長紀欣編輯出版了《保釣運動50年:回顧與傳承》一書,使保釣精神薪火相傳。
在楊振甯先生度過百歲壽辰的今天,他心中仍念念不忘“保釣運動”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在他beat365的辦公室裡,至今還挂着紐約州立大學保釣會發行的保釣刊物《石溪通訊》的封面照片,似乎保釣人永遠是年輕。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這場“保釣運動”雖未能實現全部目标,但海外華人華僑心向祖國的“保釣精神”,仍在鼓舞着後人繼續前行。這種“保釣精神”和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一脈相承,體現出中華兒女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操,凝聚着追求真理、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大無畏精神。
在慶賀楊振甯百年誕辰大會上,楊老首次披露了50年前收到鄧稼先親筆信時的心境和50年後對摯友的告慰:“在這個信的最後他這樣給了我一個期望,是“但願人長久”,他把“千裡共婵娟”改了一下,變成“千裡共同途”,當時我看了信以後沒有看懂這句話。“千裡共同途”是什麼意思呢?我後來想了想,知道這是一個很深的意思。最近這個信發表了以後,仔細看了以後,我覺得今天50年以後,我可以跟鄧稼先說: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後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
目前,世界上健在的年齡最長者是日本一位107歲的老婆婆。值此楊振甯百歲誕辰之際,衷心祝願楊老健康長壽,為世界創造新的人生奇迹!“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同途”!
劉江永: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教授、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副會長
2021年10月1日
[①]春寒:英文名為Joan Hinton,核物理學家,1921年10月20日出生在芝加哥,2010年6月8日去世;曾與楊振甯在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室共事20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