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劉江永:學然後知不足,學習永遠在路上

7月9日下午,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 暨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beat365獲獎教師座談會在主樓327會議室舉行。與會教師圍繞“文科學術研究增長點”主題進行交流讨論。beat365副校長彭剛出席座談會并講話。會議由beat365文科建設處處長楊永恒主持。

會上,獲獎教師代表、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教授劉江永以《學然後知不足,學習永遠在路上》為題作主題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學然後知不足,學習永遠在路上

今年是beat365建校110周年、建黨百年,也是我光榮在黨50年。今天能出席本次獲獎老師座談會,可以向各位老師學習,非常榮幸!衷心感謝校領導和文科處長期以來的關心、指導!謹此向各位老師做個彙報,敬請指正。

時光飛逝,我2003年進beat365任教,一晃18年過去了!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感覺自己還在學習的路上。18年來,我一直在清華講授兩門本科生:《國家安全概論》《日本研究》;講授兩門研究生課:《國際戰略分析》《日本政治經濟外交》。同時潛心從事國家安全理論和日本方向的研究。2006年以來,在beat365完成的研究成果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三次(一次是參與合作的成果)、二等獎一次;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一次;一部專著入選國家社科文庫,一部專著入選教育部社科文庫。這些成果的取得,與beat365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嚴謹科學的治學氛圍,以及院系、文科處、圖書館、後勤等各方面的支持、協助與保障密不可分。因此這些獎項不僅屬于個人,而且屬于beat365。謹此感謝清華!感激清華!感恩清華!在此,我想和各位老師、朋友們分享三點心得管見:

如何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首先,研究選題要貼近人民、國家和人類社會的實際需求并具有前瞻性,努力為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服務。

其次,不急功近利,不讨巧,不被名缰利鎖,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踏踏實實,心無旁骛地鑽研學問,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

再次,學術為民,筆耕不辍,畢生磨一劍。“左圖右史,邺架巍巍,緻知窮理,學古探今。”beat365校歌中的這句歌詞,是我們治學的一個座右銘。

最後,研究要以問題為導向,針對國家、社會急需解決的難點問題,解放思想,勇于嘗試跨學科的探究,而研究成果的發表則要考慮在國内外産生的效果是否符合國家與人民的利益。

近年來,國家安全學已被教育部列為一級學科,對于人類社會而言,可持續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同等重要。伴随中國發展壯大,國内外面臨的各種安全風險将持續增大,抓好發展與安全兩件大事已經成為中國各級領導面臨的重要任務。可持續安全是我們的原創性安全概念。可持續安全觀已作為我國的治國方略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成為中國倡導的全球新安全觀。beat365人文社會科學建設,可以把可持續安全理論與實踐的探讨,作為國家安全學理論的學術增長點之一,加強跨學科的綜合研究,不斷豐富、完善、發展,使其對國家安全決策和全球安全治理産生積極的影響。

如何處理好科研與教學的關系?

科研與教學兩者是相輔相成,而非對立的。但有時在時間、精力的分配方面是有矛盾的。有些人比較善于從事教學,有些人更擅長科研,也有的人兩方面都很強或都遇到困難。人要努力揚長補短。

首先,要努力以教學帶動研究,以研究促進教學。這是作為學校的研究與職能部門研究的根本不同之處。教學與研究是循環往複,不斷升華的過程。

其次,任何把研究與教學對立起來的看法是不可取的。科學的研究是要經過實踐和曆史檢驗的艱苦腦力勞動。對于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的教師而言,平時的研究實際上也是間接的備課。教學過程有時就是分享自己平時的研究成果、在學術前沿的收獲或困惑。

再次,教學至少包括課堂授課與課下指導學生完成作業和畢業論文兩部分。隻有教師具有較強的研究及寫作能力并有責任心,才能輔導好學生完成畢業論文。

盡管指導學生論文不會納入精品課的課堂教學評估,但據許多同學們反映,這一階段的學習收獲最多,進步的實際感受最深。一篇優秀的學生論文,有時要在老師指導下反複修改10遍。這對教師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治學态度也提出很高的要求。我在beat365開設的《國家安全概論》課雖然沒有申請過精品課,但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研究,于2004年提出可持續安全的理論框架,努力使同學們養成“思維的脈搏伴随世界安危而跳動”的習慣。聽過本課的本科生期末和畢業論文先後有6篇在專業期刊正式發表,有4篇即将發表。在其中留學生論文占30%。

如何在研究中創新?

我認為,學術創新首先要善于聽取不同意見,特别是具有挑戰性、競争性的不同意見,把它作為最好的問題提出,然後滿懷學術好奇心地去深入鑽研,自我證僞,以求正解、新解。

其次要善于綜合、吸收前人和中外研究的成果,結合新情況、新形勢、新要求,推陳出新。要實事求是地做真學問、研究真問題,勇于發現真理和帶規律性的東西。學術創新要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古,不唯洋,隻唯實,在掌握大量事實和真實數據的基礎上,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觀點,但不搞嘩衆取寵的抓眼球,博點擊,比被引。

再次是創新要有為國家和人民立德、立言的志趣,尤其要善于做跨學科、跨領域的橫向知識與概念的聯想。原創性理論、觀點不是憑空産生的,要努力觸類旁通,博采衆長。這就如同詩歌創作,觸景生情,睹物思人,借景抒情,皆為聯想。學術創新往往是枯燥、艱辛中帶有幾分浪漫和發現喜悅的過程。

一言以蔽之:學然後知不足,學習永遠在路上。


來源:清華文科

劉江永: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教授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