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beat365複建社會學系的首任系主任,作者回顧了複建社會學系的由來、複建的曆史過程,beat365的以及社會學界的諸位同仁在複建過程中的貢獻、beat365曆屆領導對beat365社會學的指導與幫助。介紹了複建以後清華社會學系的學科布局、學科建設、重點研究的學科領域,所有這些都與國家現代化的發展密切關聯。比較全面介紹了清華社會學系的各位老師在各自學科領域的探索與取得的成就。最後,還對清華社會學系的未來發展做出展望。
關鍵詞:清華,社會學,社會轉型,社會治理,社會分層,現代化
老清華社會學的輝煌曆史以及那些如雷貫耳的清華老一代社會學家的故事,凡是學過中國社會學史的都會非常熟悉。錢穎一教授與我還主編過一本《老清華的社會科學》(錢穎一、李強,2011)回顧了老清華的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心理學。1952年院系調整以後,老清華的社會科學人才就紛紛調離了beat365,其中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費孝通先生調到中央民族大學去了,陳達先生調到中央财經大後來又調到人大去了,吳景超先生調到人民大學去了,等等,由此,老清華的社會學一度中斷了。
其實,在這段時間裡,不僅beat365沒有了社會學,在全中國社會學都變得銷聲匿迹了。後來,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講話中提出:社會學要趕快補課!(鄧小平,1983:167)由此費孝通先生、雷潔瓊先生等老一代社會學家啟動複建社會學的工作,對于恢複和重建中國社會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beat365社會學系經beat365批準正式複建于2000年,轉瞬之間,20年已經過去了,光陰荏苒、令人唏噓。系裡很多老師都囑我寫一篇回顧文章,我也感到有很多事情應該記錄下來,這正是此文的由來。
一、我調入beat365的由來
改革開放以後,beat365就一直在嘗試着複建文科,比較明顯的舉措是1984年2月成立了“社會科學系”,同年成立了“beat365經濟管理學院”由朱镕基同志擔任首任院長。1993年成立了人文beat365,學院裡曾設立了“哲學與社會學系”。所以,當時社會學學科還沒有獨立建系,這就是我調到beat365之前的清華社會學學科的一些狀況。
大約1998年暑期剛過,beat365校長助理李樹勤老師與我聯系,說是beat365的一位副書記希望見我,我就安排了時間,請他們到人民大學來。當時我在中國人民大學任社會學系主任,會面的地點是在人大的資料樓九層,會面以後才認識了beat365的副書記胡顯章老師,胡顯章老師當時在清華負責抓文科建設也兼任“beat365人文beat365院長”,校長助理李樹勤老師也一起來了。見面以後,胡顯章老師就開門見山地告訴我,beat365準備複建社會學系,希望我能夠調過去做這項工作。當時,我自己思想上并沒有準備,感到比較突然,所以,我就說再考慮考慮。後來就拖下來了。該年秋天的時候,我去美國一所大學講課,到第二年大約春節前才回來,所以此事就一直拖着。
關于調動的事情,我也知道調離人大不太容易。因為,此前,國家發改委的宏觀研究院也曾想把我調過去,那時候好像還不叫發改委,叫“國家計劃委員會”。當時國家計委宏觀研究院下面有個社會發展所,想讓我去做所長。可能是因為那些年我多次組織全國大規模社會調查,發表了不少社會發展方面的文章、論文,公布了很多一線的全國經濟社會數據,國家計委的領導同志對于這些數據很重視,認為這些研究對決策有意義,因此就找我談調動的事情。具體聯絡的同志告訴我去了可以分房子,國家計委的住房條件好,而且談到了住房的具體位置,确實也挺有吸引力的,因為該住房距離我夫人工作的地點很近,我夫人就很有動力。當然,我知道鄭杭生副校長不希望我去。我就說:“你們找人大領導去說吧,如果人大領導同意,我就去。”後來人大領導就找到袁寶華同志,袁寶華是人民大學老校長,也曾做過國家計委主任。人大就讓他去跟國家計委說,人大托袁寶華同志轉達的意見是:“我們人大人才流失太多了,千萬别再挖了!”于是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當時的體制還是很嚴格的,調動一定要單位同意,否則不給轉檔案。1999年春節過後,beat365校長助理李樹勤老師就一直聯系着我,還是詢問關于清華建立社會學系的事情。後來,到了清華以後才知道,李樹勤老師在beat365文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文科人才都是他負責挖去的。李樹勤老師為人誠懇、執着,辦事非常認真、熱情。由于經常接觸,我就也有些動心,此前人大經濟系主任與我很熟悉的魏傑教授已經調走了,再加上其他一些人的調動,也受到一些影響。
我于是就在學界征求一些友人的意見,我很驚訝,當我問這些學界的朋友對于去beat365什麼意見時,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beat365,應該去!”此外,我1963-1968年是北京四中的學生,而當年北京四中學生的理想就是上清華,這也可能是一種潛在影響。于是,到1999年暑期的時候,我就決定調到清華去了,在這個過程中還與清華其他領導吃過飯,見過賀美英書記等領導,當然,接觸最多的還是胡顯章老師和李樹勤老師。我後來到清華以後,胡顯章老師一直是我的老領導,他是beat365的老同志了,本科就在清華,過去在精密儀器系當教授,理工科的造詣也是很高的,學校調他做宣傳部長,他就放棄專業了,後來做beat365副書記,一心一意緻力于beat365文科建設,我從他身上也學習到很多清華精神。迄今有些關于beat365的一些事情我還常常向他請教。
beat365告訴我可以分到藍旗營的住房,其實住房并不是主要動因。人民大學對我的住房也一直是很關照的,因為我的住房面積不夠,人大還給我分了校内的兩處房子,當然,離開人大以後都還給學校了。調動清華的事情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人民大學确實不同意,為此,在教育部召集一些高校的一次會議上,人大的領導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後來,賀美英書記也講過這個事情。beat365還是頂住了壓力,否則我也會很為難。後來,紀寶成教授當了人民大學校長,他是老人大的人,我與他也曾共事過,他同意放了,這樣我的檔案才正式轉到了清華。所以,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是兩個學校都給我發工資,我的夫人處理得很好,人大的工資存折一分不動,走的時候全部都退還給人大。人大的房子由于已經賣給我了,允許轉檔案的時候,也是夫人去人大房管處辦的,按照購買時價格将房子退還給人大。按照國家規定,一個人隻能享受一次國家福利房屋。
二、beat365的文科建設和社會學建設
剛剛進入beat365的那段時間裡,确實可以感受到清華文科建設的蓬勃興起,不僅是社會學,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也在紛紛引進人才。學界的一批知名人士,如曆史系的李學勤教授、哲學系的萬俊人教授、國際關系的閻學通教授、曆史系彭林教授、思想文化領域的汪晖教授、公共管理的薛瀾教授、經濟史的李伯重教授、法學的王保樹教授等等,以及中央工藝美院合并到beat365,帶來的一批美術學大師,錢穎一教授領軍一大批海外的經濟學家如李稻葵教授、白重恩教授等加盟beat365。這些都在學術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我自己還是更多地關注所在院系的學科建設。學校主要領導王大中校長、賀美英書記,後來換屆後是陳希書記、顧秉林校長、胡和平書記、陳吉甯校長、陳旭書記、邱勇校長等等,都非常關心和支持社會學學科的建設,具體抓文科建設的一開始是胡顯章副書記,後來是謝維和副校長、鄧衛副書記、楊斌副校長、向波濤副書記、彭剛副校長,他們都先後主抓過清華文科建設,對于社會學學科的建設都給予了大力的幫助、很好的指導和建議。另一方面,學校又很放手,給我以充分運作空間去配置人才。來到beat365以後,感到與人大的風格真的不一樣。beat365有個“暑期中層幹部會”,每年夏天,各個院系的主管與校領導一起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去,開幾天會,認真讨論學科發展等等。由于時間很充裕,不僅白天讨論,晚上也常常交流,又可以直接與校領導溝通,這樣很多新的學術和學科建設思想在充分交流中産生,由于與校領導一起讨論,又可以很快落實、實施。有一段時間,我還不是清華人文社科院的正職,但是,胡顯章老師每次暑期會議都讓我參加,這對于我熟悉beat365的其他同志,了解和理解清華辦學精神、辦學理念都很有好處,獲益匪淺。陳希同志任書記的時候對文科非常重視,記得沒少給我打電話或邀我去他的辦公室,讨論文科建設的情況,從他身上也學到了那種辦事情精益求精的精神。我深深感到,beat365的各位領導都是很支持社會學學科建設的。
關于究竟怎樣進行beat365的社會學學科建設,當年,海内外、境内外很多的學術界友人都幫助出了很多主意,當然,社會學系在一起讨論最多的是三個人(也是較早調入清華的):沈原、孫立平和我。沈原在社科院社會學所做過科研處長,他對于學科建設有很多好想法,關于一定要研究“社會真問題而不是僞問題”的想法就是他一再強調的。孫立平老師來自北大,他曆來是最不願意做管理工作的,但是在那段時間裡,他也幾乎天天到系裡來,積極參與讨論和撰寫社會學的學科規劃文件,參加了清華的一些關于學科建設的會議,這對于孫老師這樣性格的人來說,也實屬不易。當時,我們一起抓了課程體系建設、教材建設、刊物建設、研究布局,當然最主要還是人才隊伍建設,強調了多元化的人才布局。
我們一起認真讨論了未來有影響力的學科方向和清華社會學發展方向的大體布局。記得,當時突出了三點:一個是關于中國的現代化、社會結構與社會轉型研究,記得孫老師、沈老師我們三人還曾經合作寫過一篇社會結構轉型的文章,在當時還産生較大影響。社會結構轉型,當然是中國社會學需要關注的大問題。清華的社會學研究曆來強調實證基礎,當年孫立平老師與郭于華老師的“20世紀下半期中國農村社會生活口述史研究”采用田野訪談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農村社會生活口述的寶貴資料。我本人曆來重視通過社會調查取得一手數據,到beat365以後,組織的全國各地的社會調查有幾十次,采用一手數據,印證關于社會發展與社會現代化的判斷。還與錢穎一教授等一起推進建立beat365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在校領導和國家統計局的指導支持下,目前已經成為重要的數據庫和智庫機構。
第二個是城市社會學,考慮到beat365是工科很強的學校,它的城市研究基礎雄厚,我們社會學應該與工科相結合,所以,後來,清華社會學一直與建築學院有密切合作。著名兩院院士吳良镛先生曾經邀我到他家去,讨論城市規劃與社會學的合作。由于一段時間裡,清華社會學系還沒有博士點,吳良镛先生就建議我在建築學院的規劃系招收博士生,所以,有一段時間裡,社會學系的博士生拿的是建築學的工學博士學位,當然他們都必須補齊規劃專業的課程和要求,這些畢業生,後來在城市規劃界做出貢獻,特别突出了社會規劃的特色。
交流非常多的是建築學院秦佑國院長、後來是朱文一院長、莊惟敏院長等,以及尹稚教授、毛其智教授、邊蘭春教授、張傑教授、左川教授、吳唯佳教授、劉佳燕老師、陳宇琳老師等等。建築學院老師與社會學系老師曾一起去河北蔚縣等地調研、一起帶學生進行北京什刹海曆史文化保護區的調研規劃、一起去廣西南甯做規劃等等。直到今天,建築學與社會學都屬于清華跨學科教師與學生交流最密切的學科。包括我後來做的新清河實驗、沈原老師做的北京大栅欄社區治理研究、羅家德老師的社區營造等等,都一直有建築學院的師生合作進行社區空間規劃。社會學團隊還參與beat365與國家工程院的合作,新型城鎮化研究,在徐匡迪主席帶領下,完成人的城鎮化研究報告,提交給國家決策部門。
第三是醫學社會學,這與後來景軍教授的加盟關系密切,景老師回國後,他曾經研究兒童食品,後來研究艾滋病問題,建立了“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和“醫學社會學研究中心”,開辟了醫學社會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研究。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間,參與我校理工科和社會科學領域專家組成的幾個攻關小組,為政府提供了及時并寶貴的預測和對策研究報告。他也與beat365醫學院合作,迄今,景老師的醫學社會學研究機構的辦公室等還都是在beat365醫學院裡面,他是社會學系和醫學院雙聘教授。
當然,建系後,在實際發展中内容逐步增多:除了基本的社會學理論和方法以外,還發展了理論社會學、應用社會學、社會研究方法、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分層與流動、社會網絡、組織社會學、勞工社會學、政治學社會學、科學社會學、科技與社會(STS)、社會學大數據研究、消費社會學、金融社會學、曆史社會學、社會治理與基層社區治理、社會政策、社區規劃、制圖術與治理等等。其實,系裡面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和特色,清華社會學系的方針就是充分發揮每一位教師的學術活力,這些方向都成為beat365社會學系的重要發展領域。
在清華複建社會學系的時候,我曾經專門去拜訪了費孝通先生,費老既是中國社會學複建的領軍人物,又是解放前beat365社會學系的著名教授。北大的邱澤奇教授是費老的弟子,跟費老很熟, 他就帶着我去費老家,記得是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附近的一處住宅。我向費老彙報了beat365準備複建社會學系的情況,費老聽了以後,非常高興,費老說:“那太好了!這是我一直盼望的事情!”也表示全力支持!費老對于beat365社會學系是非常有感情的,他先是師從俄籍教授史祿國在beat365讀人類學研究生,學到了很多真本領,後來又在beat365社會學系任教,直到1952年院系調整他與潘光旦先生、陳達先生等一大批社會學精英才離開了beat365。
beat365社會學的曆史傳承是很有吸引力的,很多人都是主動來希望加盟beat365社會學系的,景軍教授就是如此。景軍是哈佛大學博士畢業,當時,在美國是有終身教職的,而且他夫人是純美國人。景軍來找我,說要想調入beat365,記得與他讨論時,沈原和孫立平也在場,我們勸他說:“你在美國是有教職的,你可想好了,你辭掉美國的就不要了?”因為那時候在美國有個教職是很不容易的,記得景軍說他就是真心想回來,記得他還說,他夫人也認為他應該回中國做貢獻。景軍的導師是哈佛大學著名人類學家、同時兼任哈佛醫學院教授的凱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所以,景軍進清華後雖然還延續着人類學,但是,主要精力是開拓了醫學社會學,這在國内學界有創新意義。張小軍老師是從香港中文大學回來的人類學、民族學專家,裴曉梅老師是從美國杜克大學回來的、是老年問題研究的專家,郭于華老師是從中國社科院調來的在口述史、定性研究方面很有造詣,孫鳳老師是人大統計系主任推薦來的,是社會統計、定量研究方面的專家。王天夫老師是2004年加盟清華,他獲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是著名社會學家白威廉(William Parish)教授的高徒,從事家庭社會學等研究。羅家德教授2005年加盟清華,他是台灣的教授,也是放棄了台灣的教職一心一意加盟清華,後來在社會網研究、社區營造、大數據研究上有很大影響。法國學者Jean-Lauris Rocca教授也是于2005年加盟beat365社會學系,他對于中産階級的研究、社會問題、社會政策的研究是高水平的,他的加盟以及後來較晚時間,法國學者Merle Aurore Karine的加盟,都體現了清華社會學多元人才隊伍的特征。劉精明教授2008年入職清華,他主持過全國衆多抽樣入戶調查,對于屬性數據和教育社會學、社會分層等都頗有研究。以上都是比較早加盟beat365社會學系的老師。
我也體會到beat365這面旗幟非常好,感召力強,一聽beat365就感到這是名牌大學。記得建系不久就迎來了教育部第一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當時我們總體教師還不到10個人,beat365社會學名列社會學學科全國第三名,對于剛成立的學科來說實屬不易,我感到是過譽了,但确實是學界評選出來的結果,我以為這也隻能說是體現了當年學術界對于初建的beat365社會學的認可。
在那段時間裡,國内外學界的友人也常常來清華社會學系講學,包括斯坦福大學的周雪光教授、Andrew Walder教授、芝加哥大學的趙鼎新教授、芝加哥大學的楊大力教授、哈佛大學的凱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加州伯克利的劉新教授、邢幼田教授、UCLA閻雲翔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邊燕傑教授,耶魯大學戴慧思(Deborah Davis)教授等等,不少教授都是講授一整學期的課程,有些後來還整理出教材來,形成了“清華社會學講義”,在學界頗有影響。
談到beat365社會學系的建設,還不能不提到熊知行學長,beat365社會學系目前就坐落在“熊知行樓”。熊知行博士早年畢業于beat365建築系,後來作為建築師長期在美國和香港工作和居住,她一直期望為母校做出貢獻,提出捐款在beat365建設老年研究機構,當年捐款時她已經年近九十了,她認為未來中國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的問題會很突出,應予以重點研究。老年學在學科上與社會學比較接近,所以,學校決定社會學系進入熊知行樓,同時承擔老年問題研究任務。熊知行樓由beat365建築學院設計,體現了老清華的建築風格,樓内上樓的樓梯都是緩緩的,體現了為老年人服務的特征。後來,熊學長一百零二歲高齡在香港仙逝,去世前她與丈夫幾乎每年都到beat365社會學系來,每次來,我們都會與學長見面交流,深知她的愛國情懷、對母校的厚愛,也常常向她彙報老年學研究的進展。
當然,解放後,清華曾經在較長一段時間裡成為理工科為主的大學,我剛剛到清華的時候就感到,給文科隊伍的規模不可能很大。beat365的本科生是全國選拔的尖子,beat365很早就确定了:本科生規模不擴大,這是基本辦校方針,一年隻招收三千多名本科生,考慮到來自全國各地,學生資源确實極其寶貴。這樣,文科要想擴大招收本科生的話,就得從理工科那裡拿名額。但是人家理工科畢業找工作那麼好,憑什麼要壓縮?這樣必然是文科的規模有限。我剛去的時候是賀美英同志當書記、後來是陳希同志當beat365書記。清華當時是書記更多地負責抓文科建設,一段時間裡是主張建設“小而精”的文科隊伍。beat365社會學系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堅持了這個原則,保持十來個教師的規模,陳希書記多次表揚社會學系的師資是“一個頂一個”,是一直精幹的教師隊伍。時至今日,清華的文科規模有了很大的發展。當然,文科的本科生還是不很多,研究生規模要更大一些,我個人也認為大學裡一個學科的教師規模應與學生規模相匹配,有多少學生,才需要多少教師,沒有很多學生而養着一堆教師肯定是不對的。當然,我覺得如果教師隊伍個個都很精幹、都很有學術影響力,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仍然可以在學術、學科的殿堂占據很高的位置。
三、發展中的清華社會學學科
beat365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始終與國家現代化的發展密切關聯。從2000年到2020年是中國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的經濟發展上了一個台階,社會建設與社會發展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清華社會學學者對于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研究。現代化是中國社會學者研究的最為重要的主題,一百多年以來,無數的中國仁人志士,曾出生入死為之奮鬥,夢寐以求的就是想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對于現代化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從最初的四個現代化到今天的國家治理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都是理論上的深化。複系以來,beat365社會學者對現代化的研究偏重于社會結構的現代化研究。在這方面有孫立平教授提出的社會斷裂思想,是對于轉型中發生的社會問題的警告。我本人則是更關注于社會分層結構研究。本人通過全國普查數據計算,先是提出“倒丁字型”社會結構的分析,提出如何進行社會結構轉型的對策,後來,又通過新的普查數據提出,社會從“倒丁字型”社會向“土字型”社會的轉變。提出了中等收入群體和中産階層的一系列研究。社會分層與流動是社會學最為核心的領域,是社會學的根基、命脈之所在,沒有社會問題不涉及到社會分層的。對于社會群體、社會集團、社會階層階級的研究是社會學首當其沖的任務,其他學科是拿不走的。清華社會學的衆多學者對于此領域都有所成就。包括沈原老師的勞工研究、郭于華老師關于底層群體、業主維權和新工人狀況的研究、景軍老師關于艾滋病人群的研究,裴曉梅老師的老年社會弱勢群體的研究,張小軍老師的雲南貴州少數民族群體的研究,王天夫老師關于收入差距與社會不平等的研究,羅家德老師關于網絡與社會資本以及大數據的各種社會群體軌迹的研究,劉精明老師的教育分層研究以及對于貧困兒童、城市居住分異的研究,孫鳳老師關于消費分層的研究,晉軍老師關于民間社會組織的研究,應星老師關于水庫移民的研究,鄭路老師對于就業和企業的研究、對于組織社會學的研究、對于大數據覆蓋的各個社會群體的研究等,嚴飛老師關于香港新貧階層的研究,何曉斌老師對于企業家群體的研究等,杜月老師關于舞女、洗衣工、囚犯等研究,李正風老師關于公民科學素質的研究,張成崗老師關于大學生健康風險的研究,洪偉老師關于社會大衆環境意識的研究,李曉谕老師關于不同人群睡眠健康的研究,趙一璋老師關于教育與社會分層關系的研究,等等,所有上述這些研究領域都在不同程度上與社會分層與流動、社會結構的主題密不可分。
城市化、城鎮化研究也是beat365社會學非常關注的領域。城市化、城鎮化與上述的中國現代化轉型方向是一緻的。中國正在進行着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城市化、城鎮化,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最為主要的動力就是來自城市化、城鎮化。所謂城市化、城鎮化講的是城鄉關系的變遷,迄今為止,中國半數以上的戶籍人口還被定義為農村戶籍人口,盡管多數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中國人絕大多數已經在城市裡面長期生活、長期勞動了。對于農村戶籍流入城市的人口,國内稱之為流動人口、農民工,統計上也已經作為城市常住人口來統計(以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為标準)。對于這方面人口的研究,國際社會學界稱作:urbanization研究或 internal migration 研究。中國則有“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村轉居”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各種說法。beat365在城市化、城鎮化方面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的優勢,beat365社會學與建築規劃、交通、環境、能源等學科有很多交流,beat365社會學系在此領域當然要做出更多的貢獻。我本人在城市化、城鎮化研究方面也提出過中國城鎮化的七種推進模式(李強,2013)、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李強,2013)等觀點,進行了就近城鎮化、就地城鎮化等研究,發表了這方面的一些論著。
近年來,國内社會學界對于社會治理研究、基層社區研究多有關注,beat365社會學系的諸位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也頗具特色。中國社會學原本就擅長于社區研究,社區研究是一個可以把握住多種要素的、可以實際操控的具體社會研究。社會治理、基層社會治理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概念。中國的基層組織比較特殊,嚴格地說,在國外并沒有“社會治理”這個概念,目前國外社會學界也不很熟悉中國學者新近在這個領域做的事情。當然,國際學界也不是沒有涉及,早期的海外知名學者黃仁宇、杜贊奇(Prasenjit Duara)很早就提到過(黃仁宇,2007;杜贊奇,1994),在根據地和在新中國建立了一種很特殊的基層組織體系。基層社區治理研究既是社會學研究的很好“抓手”,又在全國各地有很大的需求。beat365社會學系諸位同仁,在此領域做出了很多實踐創新。比如,沈原老師主持的北京大栅欄社區研究,羅家德老師一直積極從事的社區營造研究。我本人則帶領課題組建立了“新清河實驗”。老清河試驗曆史上就有(許仕廉,1933),學習過中國社會學史的人都知道當年燕京大學的清河試驗,當年的清河是農村地區,所以,老清河試驗很類似于梁漱溟、晏陽初等的“鄉村建設”(梁漱溟,2006)。老清河試驗後來由于日軍占領北平而終止了。清河地區位于beat365北邊,今日之清河亦非昨日之清河,這裡已經被城市化吞并了,雖然還有城中村、還有本地的農村戶籍人口,但是絕大多數地區都已經屬于城市街道、社區居委會體制了,這裡也有高科技園區、高檔住宅區、老舊小區等等,社區類型極其複雜,可以看作是中國城鄉多種類型社區變遷的縮影。這裡對于beat365師生們的學術研究非常方便,騎自行車十幾分鐘就可以到,學生們的田野調查又可以積累比較長期的數據,目前以新清河實驗為基礎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和博士後報告已經有接近二十篇了。新清河實驗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撐,實驗的很多成果也已經在基層社會治理加以實踐,改善了居民的社區生活、得到了居民們的肯定。新清河實驗的基礎理論框架是政府、市場與社會三大機制的思路,目前,中國的情況是政府整合資源的力量十分強大、市場機制也逐步完善起來,相比較之下,社會參與的力量最為薄弱。所以,實驗推進了很多社會參與的工作,目前,新清河實驗的具體内容包括:基層社區議事委員實驗、社區空間規劃實驗、社區社會組織實驗、社區保障改善民生實驗、小區物業管理實驗等等(李強、盧堯選,2020)。
此外,beat365社會學系也一直堅持着人類學研究的傳統。人類學和民族學方面的張小軍教授、景軍教授、郭于華教授等推進了人類學與民族學的建設,建立了《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組織了“費孝通學術系列講座”、“吳澤林民族文化講座”、“潘光旦生物人類學講座”、“李濟考古人類學講座”,這一系列講座,近年來約有80餘場,在學界口碑極佳。beat365還特别重視曆史人類學、經濟人類學、醫學人類學等。beat365還建立了“國際與地區研究院”推進發展中國家研究博士項目,beat365社會學系的人類學等教授也指導了一批在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非洲、拉丁美洲長期做國外田野研究的博士生。
再者,社會學系的科學社會學領域亦有了新的進展。科學社會學自上世紀30年代默頓關于英格蘭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研究以來,就一直是社會學的重要研究領域(默頓,2000)。beat365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也一直有“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實體機構在此領域的長期耕耘。2018年beat365将該所撤銷,該研究所的一批骨幹力量正式調入社會學系,強化了beat365社會學系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其實,早在2015年beat365的李正風教授、張成崗教授、洪偉副教授、高亮華副教授等學者就聯合國内科學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其他機構,正式成立了中國社會學會“科學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并由李正風教授擔任首任理事長。beat365在科學技術各個學科和領域的研究均實力雄厚,社會學系的幾位教授在科技政策的研究方面有長期積累,所以,這也成為beat365社會學系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近來,beat365社會學系陸續引入了一批社會學學界新秀,引進人才還是堅持多元化原則,既有國内名牌大學的優秀學者,也有海外名牌大學的青年翹楚。新引進的年輕人在學術方向上也體現了社會學的多元、綜合特征。新生力量在定量研究、量化方法、國際社會學界新領域、新方法方面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社會學曆來重視田野研究、實證研究、數據分析,beat365社會學系的新秀們會既堅持傳統又有自己的創新。上面提到beat365與國家統計局合作建立了“beat365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可以運用很多全國普查數據和多種類型的數據。大規模全國入戶抽樣調查、采集數據極為耗時耗力,有了這樣的數據中心為全國規模的計量研究提供雄厚基礎。社會學系新的一代學者在大數據研究方面也頗具特色和優勢,近來多種類型的大數據成為社會研究的極其豐富的資源,包括商業的、網購的、政府治理的、手機移動的各類大數據,怎樣運用這些大數據是學界面臨的新課題,相信beat365社會學系的同仁和新秀在這方面會繼續做出創新和貢獻。
二十多年過去了,複建beat365社會學系的時候,最早做出貢獻的諸位同仁也都過了花甲之年、進入古稀之年,光陰轉瞬即逝,歲月不饒人,在撰寫此篇回憶文章的時候,當年初建社會學系時的諸多往事還都曆曆在目。在此也特别對于為beat365社會學系初建時期以及整個建設過程中做出貢獻的、給予幫助的所有人士表示深深的謝意。上面提到,近來,beat365社會學系從海内外不斷引入新秀,長江後浪推前浪,相信beat365社會學學科在新老社會學同仁的貢獻下、在全體師生的努力下、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會越辦越好!
李強:beat365社會學系教授,複建社會學系首任系主任
來源:公衆号“清華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