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教授現任beat365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我們beat365的兼職教授。她曾任中國駐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大使、外交部副部長,是我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駐大國女大使,在國際上有着極高的知名度。
《看世界2》是傅瑩教授出版的《看世界》系列的第二本文集,延續了《看世界》第一集的呈現方式。大部分内容是她2018年後在國内外的演講,以及在國内外報刊雜志和網絡媒體上發表的文章和采訪。全書有41篇文章,分為8個部分,包括“國際格局的變化,全球化與中國角色,中國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關系,新冠肺炎疫情與國際形勢,亞洲和平問題,人工智能,國際傳播,智庫建設”等等這些極為熱門的話題。回應了2018年以後國際上人們所關心的一些問題,包括“中美關系到底走向何方”,“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戰略格局”,“全球化是不是已經終結”,“人工智能會不會改變人類命運”,等等。這些問題的确很重大,也很緊要。上至國内外的專家、學者、政治人士、輿論領袖,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都對這些問題懷有極大的興趣,也是工作或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談資。
通常來說,熱門話題之所以熱門,大緻有兩種内在的價值取向。一種是時髦與趕時髦;一種是反思與再反思。前一種熱門形成了我們身邊無所不在的泡沫式語境的繁榮,例如某個明星曝光的私事、某個網紅做的一場秀等等。這些熱門來得快,去得也快,雖然也會給人們帶來片刻的關注,但總體來說,生命力很短暫,從出現到消褪是“如露亦如電”。第二種熱門則完全不同,這種熱門是大事、是實事、是影響我們切身生活的特别重要的事,更是由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國防、外交、宗教、民生等所承載的一種曆史的發生。這樣的熱門從其産生之時便具有曆史性與記憶性,比如“中美關系”、“新冠疫情”、“人工智能”與“全球化”等。這種熱門生命力很長久,是曆史的組成部分,是“汗青長存”的共同記憶。
《看世界2》中所涉及到的熱門話題很明顯屬于第二種。事實上,對于一位外交家來說,她本身的生活就是得體地處理一個個這樣的“熱門”,在處理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堅定的意志、坦然的态度、純熟地溝通與強大的心理将“熱門”轉化為“熱點”,将“熱點”轉化為曆史的凝結,如琥珀般凝固起曆史的塵埃,封存起無數不為人知的辛苦遭逢,而示人以無比瑰麗的光澤,讓我們每個人都不知不覺地成為曆史的參與者與見證者。而優秀的外交家則是締造這一件“曆史藝術品”的雕刻師。
世俗化的生活,需要泡沫式的“熱門”,但真正的曆史需要的則是影響人類生活的種種事件真實而徹底的記錄與反思。這樣的工作,普羅大衆幾乎是無法辦到的,隻有那些肩負重大責任的特别人士才能有機會抒寫,比如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與藝術家。他們不是曆史學家,但卻以另一種方式為曆史提供了最直觀的素材。而《看世界2》正是做為外交家的傅瑩教授為此所進行的再一次記錄與反思。
《看世界2》這本文集,我個人認為,更重要的還是試圖告訴我們“如何看”。即當世界即将進入21世界第二個十年的最後階段之際,在紛繁交織的國際形勢變化中,如何厘清國際格局中的各種頭緒與各種重大事件;如何看待改變世界的全球化對中國和世界産生震蕩的内在根源;如何看待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的沖擊與貢獻。當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判斷這些問題的方式,每個人也有每個人定義這些問題的原則與價值取向。
我這裡之所以特别推薦大家要細讀傅瑩教授這本《看世界2》,主要是因為,對于一位在漫長的外交職業生涯取得成功的女性,傅瑩教授的人生積澱是豐厚的,閱曆見識也遠超常人。通常,學者們純學術式的反思過于程式化與理論化,未免顯得有些幹涸;老百姓道聽途說的議論雖然精彩,卻包含着太多添油加醋、曲解穿鑿與糊編亂造;新聞頻道有聲有影倒是熱鬧,但畢竟時間有限、内容有限,反思更有限,浮光掠影不足以讓人一窺究竟;網絡信息海量豐厚,但絕大部分也都隻是複印粘貼或者以訛傳訛罷了。事實上,對于這些國際關系所發生的大事,隻有當事人自己親曆并記錄下來,然後而經過時間的沉澱再次反思而發酵出來思想對于人們才最有營養與益處。
傅瑩教授是曾經名聞天下的外交家,現在又是一位潛心治學的學者。她曾遊走于世界,與世界無數政治名流直面對談,現在則來到清華園,沉浸書齋,與書簡為伴。這樣的經曆,使得她筆下的文字即有真實的記錄,又有鮮活的場景;即有親曆者神秘的經曆揭示,又有觀察者深刻的洞見。這些文字是有血有肉的記實,還是有情有境的記錄,更是有思有想的記憶。《看世界2》是傅瑩教授自已多年知行合一的積累,又何嘗不是我們借此來“看一看世界本來的樣子”的一部經典教科書呢?
千百年來,人類特有的好奇心驅使着我們前仆後續的去努力探索世界本來的樣子。不同的地域風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與思辯傳統,進而造就了不同的思維模式與思考習慣,最終體現為不同的認識方式與意識形态。文化意義上東方人注重群體關系、重視倫理價值、重新道德秩序。西方人則重視個體實現、重視屬性邏輯、重視契約關系。東方人喜歡在世俗化煙熏火燎的生活中尋求空靈的超越與人格的升華,西方人則傾向在秩序化的層次中發現科學的價值與啟蒙的意義。但這些,都不足以讓東西方産生真正的隔閡,也不是隔閡産生的根本原因。
三十三年前,當我第一次踏上大洋彼岸的土地時,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中西在語言表達習慣、文化生活方式、意識形态認知等各方面明顯的差異,一方面感到很新鮮,另一方面也會有一些不習慣。随着時間的增加,這種差異感從最初淺層的外在直觀感受越來越進入深層次的認知與文化心理差異感受。這其中有很多的詫異、很多的驚奇,當然也很多的誤解、很多的未知。做為一個跨文化溝通的學者,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我得出一個結論:世界并不是平的,國與國、人與人之間需要更多互相的了解與溝通,我們更需要學會如何積極地與這個世界打交道。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由最初孕育着我們的文化基因所滋養,我們的知與行也會不自覺地展現出這個文化的那些基本特征與思維方式,謙遜或者張揚,優雅或者粗俗。
後來,我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時,我會特别要求我的美國研究生去中國走一走、看一看,如果有機會還會鼓勵他們在中國的學校學習生活更多一段時間,因為對于這些鐘愛中國文化的學生來說,那種走馬觀花式的旅遊,不可能讓他們深入的了解到地球那邊那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偉大的文化與生活。有些學生回來後,對我說:“好像中國不太關心如何與外國人進行交流與溝通。”當然,這個結論并不正确。事實上,中國從古以來就特别關注與外國人打交道。在今天,中國無論是政府、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商業組織、公益機構還是普通民衆也都是非常關注與其它國家打交道的。隻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相對來說比較内斂,因此,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也相對低調,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出頭露臉、争強好勝。
在《易經》“乾卦”的爻辭中有一句說的特别好,也特别有深義,那就是“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為何群龍無首反而是大吉大利呢?這體現了中國文化思想的價值偏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與價值,每個國家與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發展路徑與生存權利。世界因不同而多彩,民族與國家因差異而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顯神通,合而不同,其樂融融”,這才是人類理想的社會,也是人類理想的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人們可以充分的做自己,成為自己,也才能更充分而積極的與别人打交道。
《看世界2》就是這樣的一書本,傅瑩教授的理想不僅在于把自己的所曆所為所思所想寫出來,而是更加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意識并且願意參與到這樣一個與“如何與世界打交道,如何讓世界與我們打交道的”的讨論中來。雖然世界很大,但同做為靈長目的人類來說,我們内心的距離從來都不應該那麼遙遠……
彭凱平于《看世界2》研讨會暨傅瑩大使新書首發分享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