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楊雪冬:疫情防控檢驗着共同體的韌性

在最近這波疫情中,基層的一些防控做法引起熱議。盡管已經有湖北武漢積累的豐富抗疫經驗,似乎隻要認真“抄作業”就可以應對。但是結果并不是這樣的:有的地方不僅抄得準,而且答對了新題,有的則笨手笨腳,抄對了答案,丢了答題過程,還有的則層層加碼,把答題過程弄得繁瑣不堪,連老師都看不下去。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現象,網絡上已經有諸多的讨論,甚至摻入了地域偏見。在筆者看來,差異的産生大緻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是這波疫情發生在不同的地域,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很大。冬季氣溫低本來就适合新冠病毒存活傳播,在天氣寒冷地區,公共場所、家庭等更為封閉,就為病毒傳播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天氣寒冷也增加了各項防控措施展開的難度,降低工作的質量,比如網絡上熱議的核酸檢測、物資運輸和派送,以及防控人員的集結和布置等。

二是各地應對疫情的資源也決定着應對效果的差異。所謂的應對資源,除了藥品、醫護人員等醫療資源外,還包括當地公共基礎設施、市場網絡、媒體和社會溝通網絡、各類物資的自我供給能力、物資的流通配送渠道等諸多涉及到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各類資源、條件。這些資源條件,反映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尤其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狀态和基本條件,本來就存在着明顯的地區差别、城鄉差别。在平常時候,如果公共設施不完善,公共品提供不足,市場網絡不發達,居民生活不便利,那麼在應急狀态下,居民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難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各地政府治理能力成為決定疫情應對效果的關鍵因素。疫情暴發後,相關地方進入應急狀态,整個社會經濟系統開始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指揮棒運行,黨政部門就成了指揮員、組織員和作戰員,每一個決策,每一步措施,甚至每一個幹部的言行,直接關系到疫情的防控質量。實踐證明,治理能力低的地方,必然會在疫情暴發後手足無措,應對失當,即使有現成的答案,也會抄作業不及格。這也是這些地方的政府在網絡上被诟病的原因。

疫情與許多災難風險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所有人都身處其中,成為可能的受害者,無人能夠幸免,全社會成為災難共同體、風險共同體。因此,疫情防控考驗的不是某個群體、某個組織的能力,而是整個共同體的韌性,面對災難自我調整、自我修複的能力。

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世衛組織把武漢疫情防控的成功經驗稱為“全政府-全社會”模式,倡導各國要有效防控疫情,需要政府、社會、企業以及每個人的參與、合作,共同提高風險意識、抗風險能力,發揮各自的優勢,承擔各自責任,共擔風險,把預防工作做到日常,防控工作做到精細。

這個模式的核心就是共同體精神的塑造和共同體的維護。在各類風險和不确定沖擊下,共同體已經不再是基于血緣、地緣、業緣等傳統社會因素形成的封閉式生存發展共同體,而是基于生命健康的共同體,超越了屬地管理、轄區責任乃至國别界限。因此,社會、政府、市場都是這個共同體的組成部分,應該發揮各自的作用,共同承擔維護共同體健康發展的責任,破除“有組織的不負責任”困境。

就當下而言,要提高疫情防控共同體的韌性,首先要補齊各種短闆,包括資源短闆、能力短闆,尤其要從共同體的高度,繼續發揮好全國一盤棋的制度優勢,關注全國疫情中的脆弱地區、脆弱群體、脆弱部門,為它們提供資源、補強能力,避免地域偏見,更快更徹底地将疫情控制在當地,防止擴散。其次,要通過疫情全面檢驗整個共同體的健康水平,既要深入分析政府治理體系和能力存在的問題,也要系統分析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制約政府-社會-市場三者良性互動的因素。要以疫情防控為契機,建設強政府、好社會、良市場,真正提升整個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楊雪冬,beat365政治學系教授

來源:環球時報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