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李強:壯大中産階層與大學生技能匹配問題研究

摘要:大學生是重要的潛在中産群體。他們能否順利進入和發育為中産階層,關鍵是要看技能匹配和“職業接軌”的狀況。針對大學生進入中産階層的困難與問題,本文對勞動力市場技能供需進行分析,發現大學生的知識技能與市場需求普遍存在不匹配的問題,從而在獲得中産職業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和阻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設置與企業用人需求脫節,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不對口”問題突出,大學生頻繁跳槽也不利于企業組織技能培訓。鑒于以上原因,本文建議構建高校與企業互動的專業設置體系;增加高校專業設置的主動權;結合本地産業,做有特色和競争力的品牌專業;并及時反饋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實現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激勵企業技能培訓上,建議首先改善大學生的就業穩定性,并利用稅收減免政策鼓勵企業積極組織職業技能培訓。最終建成一套教育與就業相協調的運作機制,多措并舉,推進大學生從潛在中産群體轉變為現實中産群體。


近來,中産階層和中等收入群體研究成為我國學界研究的熱門話題。所謂中産階層是指在社會分層體系中處于中間地位的社會群體,一般是指職業上近似于白領職業地位的群體,經濟上、生活上不低于小康狀态的生活水平,教育上受過較好教育的社會群體。“中等收入群體”概念強調的是中産階層在經濟收入方面的表現,而中産階層的屬性有多方面的表現,所以,出于階層研究的目的,本文主要使用了中産階層的概念。

一般認為,中産階層的發展和壯大、橄榄型社會的形成,是現代社會走向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是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現象的重要社會基礎。社會學研究證明,教育、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培育和壯大中産階層的重要社會機制。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有了巨大發展,目前高校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0%的水平,這預示着,我國的高等教育和高校為中産階層的發展儲備了巨大的生力軍。當然,大學畢業生隻是中産階層的潛在群體,他們能否順利進入和發育為現實中産群體,關鍵是要看“職業接軌”的狀況如何,即大學畢業生能否尋找到中産職位以及能否在中産的職業地位上穩定下來。本研究發現,我國大學生的職業接軌還存在不少問題,所以,要真正将大學畢業生培育成穩定的中産職業群體,還需要一些體制和制度的改革與建設。

一、技能不匹配已經成為大學畢業生進入中産的主要障礙

自20 世紀90 年代我國開始實施高校擴招方針以來,通過高考渠道進入潛在中産群體的人數開始快速增加(參見圖1)。數據顯示,中國高校錄取大學生的人數,已經從1977年的27 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765 萬,增加了27倍以上。通過這條渠道,累積上億的學生實現了或即将實現社會地位的上升。其中,農村學生達到7千萬,約占全部學生的70%。總之,一個龐大的潛在中産群體已經形成,這為我國實現現代化的社會結構轉型、推進橄榄型社會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然而,數量龐大的大學畢業生都能順利“進入中産職業隊伍”嗎?換句話講,高校能否培養出職業市場所需要的中産隊伍?如果畢業生就業困難,難以實現中産職業的轉變,那麼整個社會中産群體的發育就會出現滞後的狀況。

近兩次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比較高,就業中面臨的困難和障礙較大。圖3給出了不同年齡的城鎮人口的失業率。理論上講,在人的生命曆程中,随着年齡的增長,失業率将逐漸下降,整個失業率曲線表現為一條平滑下降的對數曲線。然而,我們看到,現實生活中的失業率曲線在個别年齡段卻被“推高”了。其中一個被推高的位置是在20-24歲,該年齡段的失業率較理論水平高出3個百分點,說明該年齡段人口的失業問題比較突出。究其原因,該年齡段正是高校學生尋找工作的階段,有大規模的畢業生湧入勞動力市場,正由于高校畢業生遇到就業難的困境,該年齡段的失業率被明顯推高了。而人口普查中的另一項數據也表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比較嚴重。數據顯示,在“畢業後未找到工作”的人群中,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畢業生所占比例高達44%,這些人的失業率明顯高于高中、初中及以下畢業生人群,所以,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是一個突出問題。如果進一步分性别來看,與理論水平相比,20-24歲女性的失業率被推高了4個百分點,男性失業率被推高了2個百分點,圖3顯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更為突出,女大學生在找工作中受到了性别歧視,這也是我們身邊常常看到的事情。

已有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有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人力資本狀況,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成績、加入學生社團的情況、人際交往能力、職業觀的确定程度以及大學生對近期未來的态度。最近的研究也發現,技能不匹配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牽頭發起的2014年“個體私營經濟與就業關系”全國抽樣調查數據計算,70%的企業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學到的知識實用性不強,用人企業需要再次培訓。68%的企業認為“許多大專院校在實習生工作之前的技能培訓非常不到位,基本上要重新培訓。”大專本科院校畢業生的知識技能與崗位不匹配的問題非常突出,并且已經成為阻礙大學生進入中産隊伍的主要障礙。

二、大學畢業生技能不匹配的原因分析

2016年高校畢業生增長到765萬人,創曆史新高,促使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更為突出。其中,985 和211重點大學畢業生(占10.15%)進入中産職業相對順利很多,普遍本科、“獨立學院”和民辦本科生(占56.14%)進入中産職業也比較順利,但是,“高等職業學校”(高職)、民辦大專以及高等專科(大專)畢業生(占33.71%)進入中産還有巨大障礙。其中,除了戶籍歧視、社會背景等因素外,技能不匹配已經成為導緻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1)專業設置、招生計劃與市場需求脫節

在大學生培養供給上,我國近年來的社科經管學生人數增長迅速,理工農醫師範類下降明顯。圖4給出了近年來7大學科學生數占比的變化趨勢,可以發現,近年來增長最快的學科是人文社科藝術類,其次是經管類,對應的就業崗位均為“遠離生産線的”非實用性崗位,而實用性強的工學、師範、醫學、農學和理學均有明顯的下降。這裡面潛伏着很大的危機。在新世紀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人文社科藝術類和經管類學生最容易擴招,因為這些專業的培養環節相對簡單,需要的硬件條件、設備條件、輔助條件不多,于是,各高校往往在這些專業上增加招生名額,但是,這樣的擴招與社會、市場的需求是脫節的。其結果是造成了人才奇缺的實用型崗位找不到人才,而不實用專業的人才堆積。

從我國勞動力的市場需求看,師範、經管、工學和理學等應用型專業的人才需求較大。其中,2014屆本科畢業生社會需求量較大的行業前五名為中小學教育機構(6.3%)、其他金融投資業(2.5%)、住宅建築是工業(2.2%)、互聯網運營與網絡搜索引擎業(2.2%)、軟件開發業(2.1%)。

顯然,目前的專業擴招比例存在着與市場需求脫鈎的問題。其中過度擴招的專業必然面臨就業困難的問題。如果将就業十分困難的專業用紅牌表示,将就業困難的專業用黃牌表示,将就業較好的專業用綠牌表示,那麼如表1所示,2015年本科就業情況中,工學是需求增長最快,最容易就業的學科,而過去幾年招生規模增長最快的人文社科和經管中的部分專業就業困難,失業風險很高。

(2)大學生職業與所學專業不對口的問題突出

專業知識是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砝碼。選擇一個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職業,不僅能夠獲得與知識技能相匹配的工資收入,而且有利于職務晉升和專業生涯的持續發展。但是,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卻選擇了一份不對口的工作,不僅造成了知識技能的浪費,而且也導緻技能不匹配的問題更加突出。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14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的抽樣調查,2014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受雇全職工作并且與專業相關的畢業人數/受雇全職工作的畢業生人數)為69%。以師範生為例,現在全國每年畢業的師範生有60多萬,但基礎教育的師資需求隻有25萬,并且每年新入職的教師中,有四分之一來自非師範類院校的綜合性大學。另外,對2011屆大學畢業生三年後職業發展追蹤調查發現,2011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内的行業轉換率為41%。這就意味着,近四成的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後,轉換行業,改變職業發展方向。

(3)專業設置體系中用人單位缺位,導緻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難以協調

總體上講,專業設置體系中企業等用人單位缺位,導緻用工需求無法反饋到專業設置體系中來,難以實現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互動協調。在專業審批上,雖然學校是自下而上的方式,但是我國主要是請有關專家對提交備案專業的基本條件,尤其是師資力量進行審核,再組織專家對需要審批的專業進行了評議。顯然,在專業審批體系中,企業及其他用人單位明顯缺位,導緻企業等用人單位的需求無法反饋到專業調整設置中來。從而無法實現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協調。即使是在專業與大學生就業狀況的協調上,我國目前專業設置也未随市場決定,沒有适合市場和反映經濟産業結構,更主要由行政審批決定。

(4)頻繁跳槽,不利于積累工作經驗,也不利于企業組織職業技能培訓

人員穩定是企業組織職業技能培訓的前提條件之一。然而,麥可思研究院的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畢業半年内的離職率超過1/3,打擊了企業組織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2014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内的離職率為34%。其中,本科院校畢業半年内離職率為23%,“211”院校半年内離職率為12%,非“211”本科院校為25%。本科畢業生半年内離職的人中98%有過主動離職,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50%)、“薪資福利偏低”(43%)。大學生對初次就業不滿意,主動離職的比例很高,背後的一個原因是,自我期望與社會需求的不匹配。溯其根源,教育擴招産生的“過度本科教育”和“過高職業期待”,導緻了大學生的自我期待與現實職位供給之間的心理落差。

三、實現大學生技能匹配的對策措施

由于學齡人口的持續減少,2008年後我國高等學校報名人數開始出現了“過山車式”的下滑。這表明高等教育的擴招期已經基本結束,所以,應該反思和調整我國高等教育的培育結構,将高等教育從以往的強調擴大人才培養規模轉向強調配置适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結構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來。然而,目前高校培養的學生與職業體系、就業市場對于中産人才的需求不能匹配,也造成了較大的社會問題。所以,本文建議以市場需求信号為導向,建成一套教育與就業相協調的運作機制,以保障和推進大學畢業生能夠順利進入中産職位。

(1)構建企業與高校互動的專業設置體系

針對目前專業設置中用人單位缺位,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建議将企業和用人單位納入高校專業設置專家組,構建一個政府、學校、企業、用人單位完備的學科設置體系。專業設置是連接高校與市場的橋梁,是解決大學生技能不匹配問題的最佳切入點。結合專業設置的相關理論,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專業需求體系表和數據平台,加強對專業設置宏觀層面的管理;學校在專業調整和設立時,可通過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來更科學合理的設置專業;企業和用人單位應積極地參與學校的專業設置,深入校企合作,共同促進高校專業設置更加科學合理,培養出符合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2)增加高校專業設置的主動權

當前,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而高校的專業設置往往跟不上科學技術進步的步伐。與社會需求脫節,導緻學生進入社會時,發現自己學的專業沒市場,競争力較弱。高校自主設置專業可以優化學校專業結構,并且辦出自己高校的特色。但是,中國的專業設置又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體系,由政府定位,高校沒有專業設置的自主權,而學校想要設置新專業,把一些舊專業去掉,卻又很困難,導緻一些專業的設置明顯地不能與社會需求接軌。比如,老年服務專業人才的供給就明顯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現在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并且未來的老齡化程度還将繼續加快。巨大的老年服務需求催生了老年服務行業的迅速發展,但是當前的護理人員還多是普通護士出身,對老年病等專業知識不精通。很多學校想設立老年護理專業,但是由于行政審批困難很大,有結果者甚少。原因主要是新專業的設置權限不在高校,并且政府行政審批約束太強。隻有在師資力量、調查招生就業情況審核通過,政府同意後才能通過審批。但是,目前大學在開辦專業方面受阻力太大,自主設置專業幾乎沒有可能。因此,筆者建議未來給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權,試驗允許高校根據社會需求自設專業,鼓勵人才需求方與高校一線教師共同設計社會急需專業。政府給予宏觀指導,高校把專業的社會需求、就業和本身學校定位結合,這樣高校開辦專業自主權下放後,學術和市場才能更好結合。

(3)結合本地産業,做有特色和競争力的品牌專業

重點推進高校特色化學科建設,有利于形成具有優勢互補的高校學科體系,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效率。然而,由于傳統計劃體系及慣性思維的影響,目前高校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普遍存在“雷同化”傾向,不能滿足地方産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建設有特色,有競争力的專業,必須緊密結合地方特定的需求,尤其是要以産業發展中的用人需求為導向,提升專業水準,以政、企、學三方聯合互動,以學科平台建設為抓手,大力建設具有特色和競争力的專業。還可以借鑒歐洲應用型科技大學的經驗,将實踐聯系理論,職業引導學科作為辦學定位;主動對接國家現代産業體系建設和服務地方新興産業集群建設,根據職業實際需求設置專業方向;加強課程體系的适用性和靈活性建設。

(4)及時反饋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反思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大學生的就業反饋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途徑,也是做好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最後一環。目前,我國高校培養學生基本上是将學生送出校門就作為工作的結束,絕大多數高校還沒有建立制度型的技能匹配的反饋體系。雖然學生畢業後的校友會、校友聯誼很普遍,但是,一般都不涉及關于技能匹配的信息收集。建議借鑒美國等國家的經驗,建立通暢的畢業生就業反饋渠道和社會調查系統,獲悉盡可能新的人才供需現實情況的信息數據,據此反思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也做出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上的預測。并且,按照社會需求及時更新大學專業設置,安排能夠傳授與市場需要相符合的知識與技能的合理課程,努力建立就業與專業設置相協調的運作機制。

(5)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性,為企業組織職業培訓提供基礎條件

入職培訓是實現大學生職業技能與崗位需求匹配的重要方法。然而,目前大部分企業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并不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大學生主動離職率太高,企業從組織培訓中獲得的收益無法得到保障。而大學生主動離職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入職初期崗位待遇不理想。建議企業适度提高大學生新員工的薪酬待遇,人力資源部門為其制定富有發展前景的職業規劃,提高新員工的歸屬感和就業的穩定性。而國家也可以利用稅收減免政策來鼓勵企業為新畢業的大學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

除了以上幾點外,我國高校培養的大學生在進入中産職業的時候,還受到一系列身份體制的制約,如上文所述的是否982、211重點大學以及事業編制等等,在過去這些不同身份體制之間都是封閉的,不可相互流動轉換的。而這種特殊的教育身份制度嚴重阻礙了大學畢業生向中産職位的自由流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這應該成為打破教育身份制度的重大舉措之一。


來源:李強,戈豔霞,鄭路.壯大中産階層與大學生技能匹配問題研究[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7(02):62-67.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