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談一下有關于未來所有信息化時代中,社區營造可以變成什麼樣子?以及我們如何來看待我們社會,比如說像雄安新區的實驗,帶我們走向未來生活方式的過程中間,我們的社區以及我們希望将來做到的社區工作是一個什麼樣的想象?
我相信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領域,我們作為一個社區社工,進入社區不應該隻是在做一個服務性的工作,而應該做到發動群衆、組織群衆、讓群衆或居民們互相服務,而我們在旁邊作為一個培育、陪伴的一個社會服務人員。在這樣的使命中間,借用吳楠的名言:誰主張,誰負責,誰受益。因此我們總是能夠讓社區居民自我組織起來,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做到小事不出社區。
今天我們看得到社區中間很可能相當多的地方有事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無法監督,所以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會議主題:發動社區營造,能夠政府引導、民間自發、NGO幫扶,最後終于使得社區能夠自組織、自治、自發展,從而能夠解決社區内方方面面的問題,比如養老、育幼、青少年心理輔導、老人大學、媽媽教室、環境保護等一系列的問題,更重要是希望能夠形成一個幸福的社區、和諧的社會,這是我們做社區營造者所希望能夠達成的目标。
這個目标以及這個實驗的經驗,我相信在這樣的一群朋友中,大家都已經有相當多的實踐經驗,所以我在這裡反而不會再繼續強調這一點。而正在想象的一件事情卻是在信息的時代中,我們這樣的一份工作,要如何能夠持續地往下做下去?這是非常重要的、新的挑戰。
在信息時代中間,我們面對了什麼樣的變化?大家可以想象雄安新區,這就是我們現在人類史上第一次開始這麼大規模的,開始為未來的信息時代在做準備的一個國内的建設。
我們期待看得到,将來這個地方是無人車、無人軌、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5G、智能家居、智能城市、雲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這些東西全部彙總到我們社會生活之中。大家可以想象,這樣的社會生活裡我們幾乎萬物互聯,不但人活在互聯網的聯系之中,而我們的車可能跟别人的車對話,我們的冰箱可能跟超市對話,所有這一切的未來我們怎麼去應對?我們怎麼樣在這樣的世界中間,使我們自己的工作變得非常的厲害。我常常開一個玩笑:一個真正懂得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這些現代化的智能設備的社區,我們應該認為是社區規劃師或社區營造師,他們應該善于用這些工具以及形成它的管理能力,而最後可以降維打級,因為别人的社區服務能夠做到的工作非常的有限,你能夠做到升級,就能夠提供更多的服務。
我們想到未來的社會治理在這樣智能時代中間到底該怎麼辦?很簡單的說,智能城市的理想其實就落實在智能社區之中。
我們現在非常流行在社會上喊一堆概念:互聯網思維、平台思維,産業生态思維,這是屬于管理學喜歡談的東西。這些管理思維到底對我們在社區中間的工作會有一些什麼影響?以及大家可以看到現在講的網紅經濟、朋友圈經濟、社交網絡經濟、新媒體營銷,這些是智能營銷學界的人在講,而我們能不能想到這些理論該如何落實在我們平常的社區中間跟大家的溝通上。
所以說未來社區的場景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态?我們怎麼樣去應付這樣的未來社區場景?在我看來,社區營造能夠帶大家能夠走出家門互相服務,這是所有事情的核心。
未來的城市我們最害怕的反而是大家每天躲在家裡,手機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每天可以聽到隔壁鄰居用手機在吵架。他在講什麼事情,你都聽得見,但是你對他卻是陌生人,他對你也是陌生人,這是我們最害怕的一個現象。
社區是一個有溫度的地方,大家可以互相幫忙,互相合作,互相解決問題。所以說在這樣的場景中間,如何做好社區自組織的工作?如何鼓勵大家走出家門成為志願者?如何把這些事情組織起來讓大家的力量投入在社區的公共事務之中?仍然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但是我卻一直在考察未來我們生活的場景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在社區中間有了這樣的場景,作為我們社會組織進入一個社區,從事各式各樣的工作,除了要鼓勵大家走出家門,幫助社區自我組織,最後能夠培育他們越來越壯大,從而能夠執行各類的社區公共事務之外,我們還能夠做什麼?這就與大數據有關了。

這張照片是一個社區自治區中心,是日本千葉縣的例子,他這裡所有的大數據核心先是能源互換,除了能源互換之後,我們社區中間還有各式各樣的工作,比如說我們國家現在非常強調醫療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醫療制度的概念。比如說醫聯體、分級診療、轉診制度、醫療下沉及全科醫生,這些都是希望我們來建立一個大健康的理念。
但是在智慧家居或智慧的健康産業中間,我們到底要怎樣能夠讓社區在這裡頭扮演一個角色?我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就是一個做心髒搭橋手術的醫生,他說75%的心髒搭橋手術其實是浪費。因為有很多人不懂得怎麼預防,或者有的人到了醫院做完第一次搭橋了之後,沒有人去追蹤,以至于他就進入了第二次搭橋,第三次搭橋。
每一次我們一生病了就開始往三甲醫院跑,但是我們都沒有去想到在三甲醫院看完病之後,我們有沒有興趣去追蹤他病情的發展?我們有沒有能夠一直有人照看着他?如何使得病情得到恢複,能夠漸漸的完全健康,而且能夠繼續的保養。其實這類型的工作都應該在社區中間做,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概念下,什麼叫做一系列的醫聯體分級診療的制度?其實目的就是三甲醫院隻是一個片區中間的最後保障,但是三甲醫院的醫聯體一路往上延伸,它目的已經不再是看病,而它的目的是預防和追蹤,而最終的終端就是社區。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社區中間其實累積了大量的健康數據,比如說我手上的智能手表,這個手表就可以給我收集很多數據,比如說我的運動、睡眠、血氧、心髒的心跳,非常多的數據就在這麼小的一個設備中間,隻要我願意把我的資料提供給人家,就能夠追蹤我的健康狀況。它沉積的地方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社區大數據中心,可以對社區中很多的居民都能夠追蹤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這類型的資料。于是誰出了一些問題,社區當下就知道,非常小的問題,一些健康的保養或是相互咨詢的工作,乃至于需要志願者幫忙的工作,在社區之中,它其實是能夠被解決的,這樣子所有的資料都可以長期在社區大數據中心。
于是一個人的健康在最前沿的追蹤就可以被實現。而我們往往是透過醫聯體這些資料可以不斷地給後端的專業的人士分享,以至于最後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三甲醫院,它不隻是一個醫院,它不隻是醫病,它也是一個數據中心,因為他要跟前端的數據相聯,使它能夠監督到每一個人的健康發展情況,這就是大健康産業的概念。

我們再來談一下養老,這是我們社會中間重要一個現象,最重要的一個是社區服務,而養老這樣的事情,大家都可以看得到,過去像這張圖中間就看到社區中間的老人往往又是像現在的醫療一樣,一有事情就要開始往福利機構和醫療機構跑,往政府跑,申請各式各樣的資源,都是老人自己直接去面對。這是在沒有做好社區營造之前所面對的現象。而右邊這個圖大家就可以看到,實際上可以在社區中間形成一個老人社區的協會,比如說像養老協會這樣的單位,老人們全部都是在社區中就已經得到了第一層的照顧,以及能夠掌握這些老人所有的資訊。當老人真的有一些更多的問題的時候,可以透過這些資訊轉診到醫療機構。如果發生什麼問題的話,會需要去找到福利機構,找到政府資源等等,都應該由社區中間有一群互助的協會來去從事這些工作。
同時這樣的協會,往往在社區協會中間,它可以做到非常多平常你不可能在大社會中間處理的事情,遠端的人不可能到社區之内做這些,比如探訪、電話問安、送餐等。送餐的目的其實不是真的在吃飯,還是能夠通過送餐服務看一看老人和他談談話,了解他身體的狀況,安慰他的精神,還有各式各類日托型的服務。其實老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一些精神上的苦悶,我們如何能夠讓他們在白天的時候就有一個活動中心,避免老人每天呆在家裡,隻跟媳婦大眼瞪小眼的,相看兩讨厭。他們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老人們會自己在一起玩牌、跳廣場舞等等,這也是一些平常日間就應該有的活動。最後我們可以看得到,他還可能有日托服務。如果這個老人已經失能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再把它轉介到這些福利院中間,所以這就是一個社區中間能夠做的事情。而社區來發動這種形式的養老,會使得真正有需要的兒子、女兒、女婿、媳婦們以及小老人可以幫助老老人,今天有體力去幫助人家,未來得到人家幫助,把這些人力組織起來了之後,我們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勞動力,以及可以解決大量的問題。
我們政府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終于把居家養老改為鼓勵要社區養老,因為居家養老是在家裡沒有社區的力量,對家庭來講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負擔。但是有了社區的力量,大家走出家門互相關懷,小老人服務老老人,兒子、女兒、女婿、媳婦們都能夠互相幫忙,互相扶持,大家都可以節省非常多的時間,從而能夠得到更好的結果。
像這樣的話,大家再次又可以看到,這些養老服務中間也有各式各樣的數據,每一個老人都會得到健康數據,比如他日常生活的情況、最希望得到的一些服務,以及如何一對一滿足他各式各樣的服務等等,這些數據都是能夠被沉積下來。
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背後就會另外有一個專職機構,一個大區中間叫做長期照顧的一個服務據點。我們也是一樣,前端的社區積累了他各式各樣的服務資料之後,面對後端他失能了,需要家裡裝一些保護設備了,就會跟後端的資料進行一個整合,後端就可以提供更專業的、直接的一些服務。
再如奧斯特羅姆的案例。它強調真正好的公安服務不應該是警察直接到社區,而是警察應該能夠培養出守望相助型的自組織,透過守望相助型的自組織才能夠叫做多中心理論。因為一個警察的業務中,破案這件事情适合高度的集中、力量的集中,但是預防案件的發生,也就是我們講的治安的良好,其實要讓警察局下沉到社區,能夠跟社區打成一片,而能夠發動社區的守望相助型的組織。
這是很成功的例子,我們發動了社區居民來作為晚上的巡守,同樣又是一個大數據,這些數據平常在積累的,随時跟我們後面的派出所銜接在一塊,大家都可以想象到社區中間充滿了江湖的大數據,包括你的那些攝像頭,所以我們的巡守隊所記錄的所有事情,這些大數據都應該能夠沉積在社區數據中心之中,而背後隻有各式各樣的專業的人能夠幫我們處理更專業的事情,而最前線的預防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交流。
大家都可以想象到,如果今天在信息時代,老人要是拿了一個Google Glass這樣的設備,哪怕他今天忽然摔跤了,馬上我們從設備中一些影像就可以判斷出來他摔跤了,然後這樣異常的影像的出現,使我們立刻可以在大數據中間找到他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距離他最近的志願者,然後立刻通知到那個志願者,馬上過去幫扶一把,這就是一個在大數據時代中間應用的一種最好的場景。
我們可以看到,基于用大數據的管理使我們可以提供多少社區的良好服務。最後我們希望有社區,有組織與社區管理,這就是社區營造的概念。你如何能夠進入社區之中發動居民組織他們的社區社會組織?一邊,它是掌握了一些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志願者,能夠讓大家服務大家,所以他在進行一個管理性的工作;另外一邊,它能夠掌握了大數據,于是他能夠提升他的管理效能,而後面它能夠協商三甲醫院、派出所、常照中心、規劃的設計院,把我們現在平常大家共同參與,又積累了各式各樣大數據的工作跟專業對接起來。我想這就是我們期望的将來的社區規劃師或是社區營造師,能夠做的工作。
來源:“社區營造研究”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