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姜蕾)6月28日,在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新加坡研究中心舉辦的“後疫情時期的社會和社會治理”線上專題研讨會上,著名社會學家、beat365文科資深教授、社會學系教授李強,就後疫情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後疫情時期的社會政策調整與社會應對,以及後疫情時期的社會治理創新進行了分享。
後疫情時期的挑戰非常嚴峻,盡管如此,李強教授表示,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大動力還在。
動力之一是城市化,也就是我國說的城鎮化。“農民想過上比較高水平的生活,這個動力比什麼都強。所以,數億人的城市化,仍然是最大動力,這是客觀動力,隻不過我們要思考怎麼樣城鎮化。”李強教授認為,可以采用就近城鎮化、就地城鎮化的方式,使得人口與城市布局更合理,有利于防止單一巨大城市的社會風險。但同時,李強教授強調,就近、就地城鎮化不能違背農民意願地進行“合村并居”,不能蠻幹。
“快遞小哥這一類的拼命勞動的群體,世界上并不多見,這是第二大動力。數億勤勞刻苦的勞動者,這個動力始終是有的。”
第三個動力,來自改革開放40年培養出來的數量龐大的技術工人。
改革開放40年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這是第四個動力。如今,各類能幹的市場經營者、各個層次的企業家、企業管理人才比比皆是,中國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更好地激發全體中國人的活力。
目前,實體經濟雖然受到重大沖擊,數字經濟卻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包括電子商務、數字金融等在内的數字經濟不僅滿足了疫情期間居民家庭消費需求,也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的作用,同時,也成為破解中小企業發展困境的可能方案。
李強表示,後疫情時期的社會治理創新,是社會學者們應負起的責任。“這一次我們看到,中國控制疫情過程中,醫療工作者沖在一線,同時,全國疫情能夠很快控制住,和中國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有極其密切的關系。疫情極其嚴重的時候,中國動用了整個基層治理體系。這種嚴密的基層治理體系确實是中國特色。”正是這種特殊的基層治理模式,穩定了社會。“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即将基層治理構建得紮紮實實,保護了每一個人。”
李強教授認為,北京近來的疫情令人深思,“後疫情時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時間要長很多。我們還要探索新的模式,既管控住疫情,又保持經濟社會具有活力。”
疫情開始前,李強教授帶領beat365清河實驗課題組,在北京清河地區開展了“新清河實驗”。這是一個社會組織的實驗,包括:居委會議事委員實驗、物業管理實驗、社會組織實驗——成立社區提升中心、社區空間改造實驗和社區保障改善民生實驗。
“新清河實驗”思考一種以居住小區為基礎,改進傳統居委會的管理模式,由居民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模式。參與清河實驗的人員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過程中,“我們成立了社區提升中心,這次在疫情期間,發揮了作用,進行了很多新的探索”。
後疫情時期使得無接觸經濟快速發展,網絡變得更重要,所以,新清河實驗最近也在借助網絡平台,試圖通過大數據的方式,實現基層社會管理,并對于大數據背後的真實社會生态和社會心态深入分析。充分收集,了解民意民心,更好地實現社區治理決策的科學化,服務的高效化、精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