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教授 劉江永
《國家安全概論》課是2003年我到beat365後每年春季給本科生開的一門課,至今已有17年。2020年第一次在全球防疫中采取線上授課方式。每周二上午8時至11:30利用“騰訊會議+網絡學堂”線上授課,共12周。來自8個不同國籍的37名同學克服了時差的困難,線上認真聽講,熱烈讨論;線下積極思考,完成作業,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一、調整課程原有框架,聯系全球防疫實際
2020年2月18日至5月5日授課期間,百年未遇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蔓延。這既是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領域的嚴重危機,也是全球非傳統安全領域面臨的嚴峻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就須在原有課程教學框架基礎上,緊密聯系全球疫情與防疫的實際,舍棄一些現成的課件,更新課程内容,邊學習邊備課。這樣才能使授課内容與學生們的安全關切結合起來,講好這門課。例如,在原有國家學說與國家安全定義、國家安全的實質與主要内容、古今中外的國家安全思想、習近平的國家安全思想等原有課件之外,就非傳統安全中的跨國傳染病威脅、可持續安全觀與全球防疫等,增添了教學内容,省略了新軍事變革、我國周邊安全與科技安全等原有教學内容。目的是使學生們在搞好自身防疫的同時,能夠理論聯系實際,認識當前全球面臨的現實安全問題,思考如何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我還應邀為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的研究生、beat365校團委“起航講堂”做了視頻講座,起到課堂的延伸作用。
二、突出課程主題特色,緻力全球共同安全
國際關系學院是我國開設國家安全教學最早的大專院校之一。伴随2018年國家安全學被教育部确定為一級學科,全國各高校相繼開設了國家安全方面的課程。作為beat365的國家安全概論課,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之一是,重視與時俱進,溫故創新,重點圍繞可持續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展開。例如,可持續安全所涉及的國内國外兩個安全大局,以及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兩大領域的現實問題。“國家安全”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的諸子百家便産生了豐富的國家安全思想。本課從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國古代國家安全思想及西方國家安全理論中汲取營養,提出可持續安全理念。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上海舉行的亞信峰會上首次代表中國政府提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國方略中,在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部分也載入可持續安全觀。此後,如何理解和運用可持續安全觀解決國家總體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便構成本課的主要内容之一。使用的參考教材是beat365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拙著《可持續安全論》。這學期本課進一步結合全球防疫,在可持續安全觀的基礎上,提出世界各國可以通過共同防疫、綜合防疫、合作防疫與可持續防疫,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這樣,既可通過系統的專業課程使中國的新安全觀為學生所了解,也可使本課成為各國學子相互切磋、彼此探讨人類共同安全問題的一種平台。
三 、強化教學研究結合,線下作業線上答疑
本課的難點在于涉及的學科廣泛,面對的問題複雜,必須認真領會中國國家安全的大政方針,并緊跟國内國際安全形勢新變化,常講常新。這樣,每年約有一半的課程需要重新制作或修改課件。這就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的研究,并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心得與學生們一起分享。其中有些内容會涉及基本理論的再認識與創新性解釋。例如,根據馬克思主義學說,國家是階級社會的産物,國家安全自然是有階級性的。但是,從民族國家的角度看,國家安全也有民族性。那麼,在什麼情況下,國家安全的民族性會超過階級性?另外,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上講,國家安全是否也有超越階級性、民族性的範疇?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因為客觀上存在超越國家與民族的人類共同安全利益。這比較多地表現在非傳統安全領域,最典型的就是當前全球面對的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治。同時也要看到,在傳統安全領域,例如國防安全、政治安全方面,國家安全的階級性與民族性仍然表現得十分明顯。又如,如何聯系全球防疫規則,認識和處理好特殊時期人權與安全的關系、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的關系、個人的選擇自由與國家和社會安全的關系等。這些問題通過每周的線下作業方式促使學生們積極思考。老師在上課前一天認真閱讀每一位同學的周作業,開課時詳加點評,并将其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逐一解答。這樣做,學生們聽課精力會比較集中,下課後會更加認真地完成作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四、充分發揮助教作用,積極促進學生互動
線上授課遇到的困難是,師生不接觸,難以像在教室裡授課那樣了解學生的聽課狀态。另外,第一次線上授課,老師需要集中精力備課,準備視頻等更豐富的教學素材,課下批改作業,因而如何通過與助教的合理分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就顯得格外重要。與線下授課相比,線上授課過程中助教的作用更大。本學期開網課前學校集中培訓助教使用“雨課堂”等十分必要。它可使助教更好地承擔網課技術輔助工作。本課助教林心怡同學表現出色,平時積極保持和同學的聯系,統計學生考勤,負責平時作業和期末論文的評審,起到非常重要的教學輔助作用。沒有她的努力,本課不可能如此順利進行,謹此深表感謝!鑒于這學期聽課同學的國籍分别為加拿大、俄羅斯、瑞典、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巴西、中國等不同國家,期末考試選擇了視頻模拟國際研讨會方式,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同學各抒己見,可以相互啟發。會議前約3周,要求每人提交一份會議論文,即期末論文。在期末讨論階段,由班長或課代表負責全班同學分組,組織并主持研讨會,這種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增強責任心。同學們在線上發表研究成果,相互讨論,老師點評,比老師一言堂講到底效果好得多。
五、教學相長共同提高,師生互學一起進步
期末考試的主題是《全球防疫與國際合作》。這是一個同學們平時感興趣和關注的問題,絕大多數同學不僅聽課全勤,而且很好地完成了期末論文,不少同學的論文超過1萬字。同學們從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續安全的視角,思考全球防疫中的國際合作問題。有的建議通過預防為主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構,實現較低成本的高質量防疫效果的可持續性。有的建議世界衛生組織在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有的從大數據、中美關系、本國防疫措施等角度,分析了全球防疫形勢及面臨的問題。留學生們在論文中對不同國家的防疫措施和效果做了比較研究,總結經驗教訓。課程結束後,老師将學生們的期末論文推薦給北京《外國問題研究》雜志選用,其中三篇論文被選中發表。作者之一是一位華裔馬來西亞留學生,她表示,“感謝老師和同學們在課堂上給我的建議。特别感謝老師給我提的建議……這一系列建議讓我的作業有了突破口,擺脫了之前的窘境。……這門課是我所有課裡面唯一和疫情‘近距離接觸’的課。老師課堂的内容大多圍繞着國際疫情及時事,讓我們對非傳統安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與接觸。在這堂課上了解和學習到了許多防疫方面、國家安全方面的知識。這門課讓我獲益良多,結合當前的疫情背景,這門課的經曆會讓我畢生難忘。”
面對全球疫情這一前所未遇、不斷發展變化的公共安全危機,老師原有的知識結構與專業特長并不适應教學的需要,特别是涉及一些頗有争議而複雜敏感的問題,如何使教學課件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經得起曆史檢驗,不産生誤導,是本課的最大難點。從外行到内行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斷學習和實踐。關于全球防疫問題,老師和學生的知識儲備與信息量差距不大,這就更需要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探讨。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同樣可以從學生那裡學到許多東西。課後,老師撰寫的論文《可持續安全觀與全球防疫規則》近期也将發表。以上這些無疑将成為2020年本課收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