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清華思客|彭凱平 徐卓:幸福的生活需要有意義感 ——紀念國際幸福日

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還在全球肆虐的時候,“幸福”似乎是個遙遠的話題。疫情不光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不便,也給每個人的身心造成了很大沖擊。但是“危機”意味着“危險”也有“契機”。疫情下的防控管理讓我們不能出門購物、閑聊聚餐、公共娛樂,但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相處,有機會重新思考生活,反省“怎樣才能建立一個幸福的生活”。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賽理格曼曾把“意義感”稱為幸福的五條道路之一。幸福的人生可能不來自于吃喝玩樂、追劇刷手機,而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這種意義感需要成熟的智慧、文明的胸懷。康德曾經說過:“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态。不成熟狀态就是不經别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别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麼這種不成熟狀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号。” 讓自己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自己的成熟與智慧,是積極心理學“幸福教育”的根本之一。“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君子存之小人去之,意義感是人性的體現。

一、用成長代替消費:更充實的人生

現代西方社會的首要生活方式就是消費主義:奢侈品消費的目标就是利用物質刺激的耐受性(邊際收益遞減)和大衆追求社會比較與炫耀的心态,讓大家始終處于一種“缺失感”的焦慮中,以持續的消費來刺激市場。被這種生活方式裹挾的個體,永遠覺得自己匮乏,永遠聚焦自己的資産和消費,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被“擠牙膏”的廠商牽着鼻子,盲目地追求品牌和新産品。片刻滿足之後是更多的缺失感和焦慮感,忽視了真正對自己有利和帶來深度滿足感的東西:讀書上課比看段子追劇更聰明,鍛煉身體的投入比購買服飾更高級,花時間禅修讀書練瑜伽比閑聊逛街泡堂子更有品味,琴棋書畫比刷手機轉發朋友圈更上檔次——花時間提升自己的能力要比被動消費享樂給人帶來的充實感高很多。所以,獲得更加充實的人生,首先就要引導人們學會做一個“智慧”的消費者和投資者,把時間精力花在“長期受益”的投入上。同樣是花錢,玩遊戲就是消費,學編程就是投資,兩相比較,其實是有長遠的幸福區别的

二、用責任代替自戀:更積極的人生

引導人們承擔責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對自己的成長負責,對家人負責,對社會盡義務。這些利他和親社會的事情會帶來更為長久的滿足感。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流行的西方生活方式裡,第二個隐患就是自我中心和自戀。把無病呻吟當做自我表達,把整天聚焦自己的心情當做自我覺察。這種自我聚焦的生活方式,讓大家整天顧影自憐、自怨自艾,表面上自我關懷,實際上心懷怨怼。真正幸福充實的生活是孔子和亞裡士多德所說的良善人生——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社會進步,人人有責,沒有人天然應該為我們犧牲。

三、用自律代替放縱:更健康的人生

引導人們肩負起對自己的責任,能夠認真投入和付出,取得更有價值的成長和深度的幸福。所謂“對自己好一點”的心靈雞湯大行其道,實際上是對自我放縱進行合理化。試圖引誘人們把時間和金錢消費在一時,而放棄對自身的成長。任何真正的成長、能力的獲得,在開始時都需要用自律來做敲門磚。雖然,我們不提倡學習要求“吃得苦中苦”“天降大任于斯人”和“程門立雪”,但也不能變成“如果我聽不懂就是老師講課不夠生動”的“體驗優先”,這種心态阻止了毅力的培養和責任感的建立,也讓人不能通過長期持續的投入獲得更多成長。是吃冰淇淋還是出去跑步,是玩玩“百詞斬”“電影配音”還是背單詞抄課文,是“每日一畫”還是苦練素描基本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四、用感恩代替貪婪:更利他的人生

引導人們看到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東西:安定的社會、他人的善意和付出、自己得到的幫助和享受的環境便利、社會需要我們做出的貢獻……增加同理心和感恩的培養,才能生發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當代“以我為主追求享樂”的心态讓人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情緒和得失上,自戀文化讓每個人過于關注自我,而且有很強的“應得感”,于是所有自己有的東西都是理所當然,而且還不夠。對自己的關注越多,應得感就越強,同理心和責任感就越低,總覺得這個社會欠自己,而看不到自己的貪婪和應盡的義務。心理學研究确實發現了“自私悖論“,越是隻想自己幸福的人,越得不到幸福。

五、用學習代替發洩:更智慧的人生

引導人們用更成熟更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社會。自媒體社會讓每個人發表意見更為方便,但是很少讓人思考自己的意見是否成熟,“張嘴就來”但“不知所雲”。多數對社會的不滿,其實都源自于狹隘的自我情緒發洩和膚淺的道聽途說。通過嚴謹的學習和思考,不僅能增加看問題的深度、對社會的理解,也能減少莫名的不滿和幼稚的評判。所以,用學習代替在自媒體上的發洩,用深刻的反思和有意義的談話代替閑聊,人的智慧才能成長。

總而言之,幸福的人生需要修煉,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和公民義務。“享樂緻死”的生活無法讓人健康、成長,也無法成就和諧社會和進步的社會,擁有成熟、智慧和有責任感的心靈,方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作者簡介

彭凱平,beat365學術委員會委員、社科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教授。

徐卓,beat365社科學院心理學系博士生。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