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前的新冠肺炎 (COVID-19)疫情成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事件,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使民衆處于境遇性危機狀态之中,危機狀态之下可能産生的心理危機是我們需要格外注意的。本期藤影荷聲·清華思客邀請樊富珉老師與我們分享如何認識、應對疫情下各個心理反應階段和可能出現的消極反應。
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波及14億中國人,而且成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事件,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使民衆處于境遇性危機狀态之中。了解心理危機的反應階段,消除過度反應,采取健康的應對方式,可以讓我們化“危”為“機”,度過難關,在抗擊疫情中獲得新的成長。

01、心理危機過程:三個階段
一般來說,危機反應會經曆沖擊階段、安定階段和适應階段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沖擊階段,發生在危機事件出現當時或不久後。很多人會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看到确診人數和死亡人數每天在增加,大多數人會表現出驚慌、害怕和焦慮。疫情發生一個多月以來,絕大多數社會民衆都處于危機應激反應之中。有研究發現,在重大危機事件發生後,隻有10%左右的人不太受影響,70-75%的人都可能會經曆短暫的焦慮、抑郁狀态,有10%左右的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嚴重失衡狀态。

第二階段是安定階段,人們會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恢複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複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如采用各種心理防禦機制或争取親人、朋友的支持。随着黨中央和政府一系列強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實施,疫情得到較好控制,新增确診和疑似病例降低,收治率、治愈率增加,各種媒體更加透明,信息更加公開,人們的恐慌情緒會逐漸緩解。

第三階段是适應階段,民衆将自己的注意力轉向産生壓力的危機,并努力設法處理:可能采取逃避行為遠離産生壓力的原因,也可能采取積極措施面對危機解決困擾。如疫情下有人會過度消毒、反複洗手,甚至依賴藥物、酗酒等;也有人采取積極防護措施後投入防疫工作中;或是直面危機、解決困擾,如尋求專業的幫助。

02心理危機的威脅與應對意義:消除過度反應
遇到突發危機事件時,人類的恐懼或者焦慮反應,是進化下保存的适應性反應。個體陷入心理危機是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所産生一系列身心反應一般會維持6-8周,而後逐步恢複。但也有約20%的人會因為危機事件的嚴重程度和個體素質綜合導緻過度的應激反應,如過度恐慌、焦慮、失眠,或反應持續時間過長,超過一個月甚至更長。1999年台灣發生了9·21大地震,震後相關研究發現,在災後半年、兩年、三年,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和抑郁症有所下降;但随着時間推移,藥物和酒精依賴、自殺意念的比例上升。因此,災難發生後的心理危機需特别關注。
應對危機有四種可能的結果:(1)個體經受不住強大的心理壓力而陷入崩潰狀态,出現各種精神疾病症狀,甚至自殺。(2)危機雖然度過,但當事人卻在心理上留下“傷痕”,适應能力下降,今後生活中任何變化都可能誘發心理危機。(3)當事人通過自己或他人的幫助,逐漸恢複到危機事件之前的社會功能水平。(4)當事人不僅順利度過危機,而且從危機事件中學會了處理危機的新方法,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可見“危機”同時包括“威脅”和“機遇”,要獲得災難後的成長,需要積極應對。
03心理健康應對:兩個層面與四類增強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心理危機,給民衆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和挑戰,積極應對可以從個人和社會兩個層面入手。
社會層面
全國新冠肺炎防疫戰已持續一個多月,政府采取及時、穩步、強力的措施,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從政治、醫療、交通、教育、文化、經濟、法制等方面保障民衆的生命安全、抗擊疫情。各個社會團體、專家學者、尤其是一些領域的“最美逆行者”的努力與奉獻,增強了人們抗擊疫情的力量和信心。民衆心理從“無序”“失控”轉化成“有序”“可期”。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出台了新冠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的指導原則,文件提到疫情可能導緻民衆産生焦慮情緒、恐慌,醫護人員的職業耗竭等心理應激狀态。通過專業心理援助,減輕疫情對大衆心理的消極影響,減少今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創傷,對社會穩定和疫情防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個體層面
危機應對時要有一個基本态度:要信任政府和社會各界為抗擊疫情所做的努力。信任和懷抱希望屬于積極應對。同時,要看到危機事件在給我們帶來傷害之外,也可以讓我們在經曆了特殊時期後,獲得新的成長和感悟。研究發現,危機事件導緻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病率是10-35%。而這些患者中的絕大多數,在不經治療的6-16個月後症狀都能自行消失,這說明每個人都有心理上的自我調節和修複潛能。
下面将從認知、情緒、工作和關系增強四個方面談談如何促進個體賦能,彙聚心理資源,積極應對當前疫情,維護心理健康。
首先,掌握一些實用的自我應對方法。從情緒上,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知道這是在特殊狀态下的一種正常反應,而非自己得了恐懼症或焦慮症。傾訴是積極情緒調節的有效方法,可以找一些朋友、家人表達和傾訴自己的感受。在認知上,了解權威機構發布的疾病相關知識,停止對疫情相關信息的過度關注,改變自己的非理性想法,思考和尋找生命的意義。在行為上,充分休息、保證睡眠、規律作息,做一些自己平時想做但總沒有時間做的、有意義的事情;通過寫作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心情記錄下來,如寫下每天生活中發生的三件好事或寫感恩日記,等等。

其次,充分意識到社會支持的重要性并積極運用。親朋好友、同學關系,常常對個體有重要支持作用。可以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和朋友、親人、同學多交流,通過經驗分享,可以減輕恐慌,彼此鼓勵、共度難關。尤其建議獨自隔離者每天至少與親友聯系一次。

再次,适時尋求幫助。及時尋求專業心理援助,可以通過心理援助熱線、網絡心理輔導,獲得心理專業工作者的幫助,纾解壓力、穩定情緒,發掘資源、走出困境。

作者簡介

樊富珉,beat365心理學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精神醫學與心理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積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