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新型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團體幹預方法

以下文章來源于beat365心理學系 ,作者樊富珉

新型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社會大衆普遍出現許多身心症狀,包括痛苦、傷心、焦慮、恐慌、壓抑、失眠、無法專心等情緒、認知、行為及生理的反應,影響正常的生活,甚至由此産生長期的負面影響。因此,疫情危機應對可以用團體方式進行,也稱危機減壓團體,可以有效地纾解在此階段人們所感受到的身心壓力反應,是一種特殊時期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特别适合因為公共衛生事件受影響的各類人群。

1、處于疫情危機中的人的心理需求

減少恐慌,遠離孤單;增加安全感,增強控制感,強化社會支持,增加社會連接感;盡快恢複正常生活,着眼于未來的發展。

2、危機團體幹預的價值

團體可以通過共同經驗纾解負面情緒;增強參加者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建立社會連接感和支持系統;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及時發現需要個别幹預的對象。

3、危機團體幹預的具體目标

危機團體幹預屬于心理急救、短期心理援助,不是心理治療,目的是用來減輕面對突發危機事件時的應激反應,從而穩定情緒,減輕症狀,恢複适應性社會功能。具體而言,危機團體幹預的目标包括提供安全感、彼此給予支持與接納、促進成員之間的連結、成員反應的正常化、發展其應對技巧、找到有助于重返正常生活以及社會功能的重建。也就是說:

第一,反應正常化,讓參加者有機會表達并了解自己的壓力或危機反應,接納這些反應,降低不必要的焦慮;

第二,建立和強化社會支持網絡;

第三,找到應對危機的方法,發展或強化适應性的應變能力及問題解決技巧,以盡快恢複身心和人際的平衡;

第四,預防創傷後壓力障礙等問題的衍生;

第五,通過團體篩選出危機事件中心理受創傷較嚴重的成員,轉介其接受進一步的心理或藥物治療。

4、危機團體幹預的實施

危機團體幹預由專業人員或半專業人員帶領,通常在危機發生後約48小時後,72小時内進行。但如果危機事件持續時間比較長,一周或兩周實施也可以。危機團體幹預是單次小團體形式,包括五個階段,需要二至三個小時,運用語言表達方式,參加人數一般5-15人,進行方式是結構性地邀請成員依序發言。

一般情況下,危機團體幹預是面對面的真實團體。但由于本次新冠肺炎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為避免人與人之間的交叉感染,所有的心理援助都是通過網絡或者電話實現的。網絡平台與技術可以實現多人共同參與,團體幹預帶領者可以按照操作流程,在網絡上通過多人參與進行幹預。

具體來說,危機團體幹預整個過程通常分為五個階段,包括:開始階段、事實階段、想法與反應階段、心理教育與應對階段和結束階段。

第一階段:開始階段

團體帶領者先做自我介紹;然後,介紹團體幹預的目的、規則和進行步驟,使成員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接着邀請成員輪流自我介紹,以了解參加者與危機事件的影響程度,并明确團體進行的原則;強調彼此信任與保守秘密;鼓勵成員之間互相幫忙,尤其是能相互分享應對策略及日常自我照顧。重要的是幫助成員善于利用家庭及社交網絡資源,鼓勵發展新的支持網絡。

第二階段:事實階段

團體帶領者邀請團體成員輪流說出危機事件發生時,自己的第一反應(知覺、念頭、想法等),他們的想法是什麼?目的是讓成員明确發生什麼事情,事實是怎樣的,對他們産生了哪些影響。

第三階段:反應階段

引導成員分享和宣洩經曆危機事件的沖擊,所體驗到的反應,包括事件後所經驗到的任何生理的、情緒的、認知的或行為的反應或症狀,以宣洩負面的情緒(例如:恐懼、無助、挫敗、自責、憤怒、内疚、焦慮和抑郁等)。團體帶領者可以分享當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尋常危機事件時,團體帶領者應及時給予接納、同感,但不做深入探讨。團體成員如果情緒反應強烈,團體帶領者可以指導其深呼吸,但不做身體接觸。團體帶領者要始終保持柔和鎮定,不斷接納,協助成員“正常化”自己的情緒反應;幫助成員學會自我接納,整合這些異常強烈的反應,轉而用平常心來看待。

第四階段:應對階段

協助成員分享各自在危機事件後應對壓力的策略與方法。例如,團體帶領者常常會問:“這幾天你是怎麼熬過來的?” “你都做了些什麼,讓自己好受一些?” “你還會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你和家人、朋友談了些什麼,從他們那裡得到哪些支持和幫助?”由此,讓成員看到自身在危機應對中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提升危機應對的信心。

第五階段:結束階段

團體帶領者鼓勵團體成員逆向思考,回顧危機應對過程中的學習和成長,找出危機事件發生以後,帶給了自己哪些人生的意義或啟迪。帶領者可以問“這是一個悲劇,對大家打擊很大。我們不能阻止它的發生,但讓我們想一想,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嗎?它對我們今後的人生有哪些啟示?”

此外,團體帶領者還要幫助成員判斷什麼時候需要進一步幫助,以及怎樣才能夠獲得幫助。以下特點是需要進一步提供持續的專業幫助的篩選标準。

(1)心理症狀在4-6周後還沒有減少;

(2)心理症狀增加;

(3)社會功能喪失;

(4)明顯的人格改變。

幹預結束時,團體帶領者可以提供團體成員需要幫助時的專業機構電話等信息,方便成員在需要時及時可以得到幫助。

5、危機團體幹預的應用

(1)了解危機中不同人的需要

需要了解不同的人在危機中的不同反應和需要,根據不同對象設計不同的危機幹預方法。根據國家衛健委的心理危機幹預指導意見中需要關注的四級人群各自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運用團體應對方法。

(2)營造使人分享與成長的團體氣氛

同理心(嘗試讓自己設身處地了解他們的觀點);積極聆聽和真情陪伴(不随意打斷成員的表達,給他自由表達的時間和機會);接納、尊重和鼓勵。

(3)重視強化團體中的積極因素

危機團體幹預過程與結束時,帶領者一定要強化成員中表達出來的正向力量和積極态度。讓成員從困難中學習,在逆境下堅強,經危機而成長。

(4)視危機現場靈活運用

危機幹預者實際工作中,需要根據危機的特點、現場的具體條件、和需要幹預對象的特點進行靈活運用,并非嚴格按照固定的五個步驟和順序進行。但基本原則不變,都要為被幹預者營造一個溫暖的氛圍,充分表達自己在危機發生時所見所聞所感,通過與團體成員分享,處理負面的情緒和認知,學習新的适應性的應對方式,減少今後出現創傷後應急障礙等心理問題。

比如,例如,一線醫護人員休整期間可以用短暫的時間,幾個人一起,問問他們的狀态,了解他們的需要,提供互相鼓勵和支持的機會;對于普通大衆,由于本次疫情需要減少人群聚集,可以運用網絡、微信等方法開展團體幹預,借助團體手段,建立心理支持團體,在線組成小組,帶領成員讨論當前的生活、情緒感受,通過團體的力量形成心理調适方案,相互鼓勵,共度難關。社區居民也可以自發組成自助團體,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 Diane Myers,R.H著,陳錦宏等譯(2008). 災難與重建:心理衛生實務手冊. 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 芭芭拉.魯賓.韋恩瑞伯等著,黃惠美 李巧雙譯(2003). 危機幹預與創傷反應理論與實務.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3、 黃龍傑著(2008). 救治心理創傷-從災難現場到心靈重建. 上海:上海出版社.

4、 樊富珉著(2005). 團體心理咨詢.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陳麗雲 樊富珉 梁佩茹編著(2009). 身心靈全人健康輔導模式:中國文化與團體輔導.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