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一場不改變課堂教學的“教育革命”

2020年2月1日,學校召開了新學年教學工作會,邱勇校長發出了延期返校、正常教學的号召,beat365決定以“雨課堂”為載體,在應對疫情期間實現在線教學全覆蓋。說實話,當時我心裡還有些打鼓,幾千門課程,數萬學生,且分散在世界各地,如何組織教育,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如何避免把教學變成主播,所有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然而,從那時起,經過兩周的準備,随着第一周課堂的陸續開展,越來越找到了感覺,經受了洗禮,堅定了信心,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清華人正在見證和創造着中國高等教育新的曆史,有可能正在推動實現了一場不改變課堂教學的“教育革命”。

三次教育革命

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喚醒,沒有教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反觀曆史,人類對教育的探索曆來不是循規蹈矩的産物,而是心靈革命的結果。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教育最初是被少數人壟斷的。據考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是建立于公元前387年的希臘柏拉圖學園和建立于公元前374年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稷下學宮,點亮了人類社會“軸心時代”的文明曙光。然而,無論是柏拉圖學園,還是稷下學宮,都是“學在官府”,隻有貴族才有享受教育的機會。不過,高等教育從無到有,應該是一場革命。

中世紀後,大學興起,在權力中心之外出現了知識中心和思想中心。1088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規大學——博羅尼亞大學,開啟了大學的先河,高等教育從“學在官府”轉變為“學在大學”,也應該是一場革命。随後,歐洲各地陸續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大學,尤其是十八、十九世紀以後,經過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革命的洗禮,以德國洪堡創辦的柏林大學為代表,高等教育進入了大學時代。千百年來,大學一直披荊斬棘,引領人類文明的潮流和方向。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在線教育日新月異。除了大學之外,矽谷、智庫次第興起,在知識和思想創新上,大學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幾年來,盡管各方都在推進在線教育,但始終沒有邁出實質性步伐。在線教育始終是高等教育的附屬品和裝飾物,難以登堂入室而成為主流,高等教育也始終沒有走出“課堂教學”、“書院運作”的象牙塔。

值此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機時刻,beat365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實現在線教育全覆蓋,在線教育前所未有地進入一所大學的中心舞台,甚至占據了絕對的領導地位。試想今後一旦發展完善,步入正軌,其對中國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旗幟引領效應将是不可估量的。“學在線上”的新教育形态将對招生、培養、管理産生全方位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beat365在疫情當下的應急之舉,極有可能會點燃第三次教育革命的熊熊烈火,從“學在大學”到“學在線上”,開辟了一個高等教育的新時代。

不改變課堂教學的“教育革命”

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線教育究竟會帶給什麼樣的“Added value”。在兩個星期的親身參與中,特别是第一周進入課堂後,我慢慢找到了初步的答案,在線教育并不僅僅是把課堂搬到了線上,而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那就是在線教育與線下教育混成發展的“雨課堂”模式。

beat365盡管以理工科見長,但清華園裡卻并不缺乏浪漫主義的人。清華的校長邱勇院士就是一個很有詩情的教育家,每一次聽他滔滔不絕且不乏詩意的講話,在心靈中都會掀起陣陣漣漪。清華人用一個小小的PPT插件,做出了一個“雨課堂”的在線空間。盡管目前在使用中還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在很多時候還顯得步履蹒跚,但一場場教學下來,越來越覺得離不開雨課堂了。

“雨課堂”是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據說取自于清華校歌中的“春風化雨樂未央”一句。我在清華已經工作十年,對清華的文化略有感受。清華人的教育理念比較樸實,不喜歡豪言壯語,而是崇拜一些“Quiet Leadership”(安靜的領導者),清華人經常挂在口頭的就是培養一些“不漏氣的發動機”,噪音小,馬力大。“雨課堂”就是這種理念的産物,也是“春風化雨”的清華文化的産物。

“雨課堂”最大的價值就是操作簡單,很容易上手,而且老師和學生所有互動,清晰記錄,誰也别想偷懶。老師講得是不是靠譜,學生學得是不是認真,一堂課下來,清清楚楚。從老師的角度來說,适應雨課堂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理念和思想問題,我的同事李彬很形象地描繪道,“雨課堂”教學需要教師要有一種“自我強迫症”才行,失敗,改進,再失敗,再改進,如此往返,以至無窮。其實,這就是清華人的性格,正是清華人的這種文化性格,才有可能讓自己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雨課堂”改變的不是課堂,而是文化,是“雨文化”的教學理念。教師隻有把自己的春風融進雨課堂,然後才能通過雨課堂,春風化雨地沐浴學生的心田,喚醒無數個心靈。當然,現在的“雨課堂”也許還因為技術問題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我敢确信,她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潛力。

開創縱橫教育的新時代

老實講,“雨課堂”現在還并不完美,或者說她有自己的缺點。我這個學期有四門課,兩門中文課程,兩門英文課程,有本科生課程,有研究生課程,還有國際學生課程,面臨的挑戰比較多,“雨課堂”對我的壓力也比較大。“雨課堂”一句話概括,缺點還是在于過度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無論是展示PPT和進行課堂測驗,還是教師講解,都還是教師主導課堂。盡管設計了彈幕、投稿等功能,但要想真正抓住學生的心靈,還是要解放學生的天性,讓學生盡情地釋放自己,在網絡空間裡重塑自我。在這一點上,雨課堂還顯得不夠平衡。

一個更為實質性的問題是,“雨課堂”說到底是在線教育的一個産品,與之相對應的還有MOOC、虛拟課堂、網站、微信、公衆号等,還缺乏一個作為平台的公共空間。打個比方來說,就像超市裡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雨課堂”還隻是在線教育“超市”的一個産品,這個産品還需要建設一個巨大的超市,才能讓顧客買得舒服,覺得舒心。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人來人往的校園才是喚醒心靈最大的課堂,課堂隻是校園的一小部分,甚至可能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不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因此,“雨課堂”還需要“雲教育”的支持,沒有“清華雲”,隻有教師“風”,也不會有真正的“雨課堂”。隻有将橫向的“雲教育”和縱向的“雨課堂”結合起來,第三次教育革命才能真正實現。目前,“雨課堂”經常出現延時、卡頓等現象,主要原因是作為縱向産品線的“雨課堂”一身二任,既要當産品,又要做平台,她的小肩膀無法承受在線教育之重,這也許是清華校領導該考慮的戰略課題。就像蘋果公司,既有自己的平台,也有自己的産品,所有才會出現“蘋果奇迹”。目前,我們短期内可以借助騰訊會議、華為會議、ZOOM等平台,長期來說,清華必須有自己的雲教育平台,才能将清華校園裡的好東西轉化為雲平台的衆多産品,才能重塑大學,脫胎換骨。這是一個戰略方向。

此外,強大的服務保障更是不容忽視的。作為學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我也親身感受到這一壓力。适應在線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既要有強大的技術團隊的保障,還要有線上線下混成的服務保障,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種服務文化的改變。在線教育必須要有敢于沖鋒在前闖地雷陣的領導。為了支撐雨課堂,學校專門成立了陳旭書記和邱勇校長挂帥的教學工作領導小組。兩位領導在2月3日帶頭講了第一課,據說兩位領導一直在忙着與技術公司聯系技術保障,積極解決可能遭遇的技術信号問題、學生困難和衆多可以想到和無法想到的問題。楊斌副校長和彭剛副校長兩位分管領導更是站在第一線,靠前指揮,在各種教學群與老師們積極互動,一旦發現有好主意立即推廣。在線上教育的空間内,已經無法區分誰是領導者,誰是被領導者,有的隻是衆志成城,同舟共濟,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的思維。

作為在基層院系工作的管理者,這兩個星期就像打仗,業務辦的韓峰老師等幾乎都是在加班加點工作,老師們一旦有問題,立即想辦法解決。大家都說,經過這幾天,大家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不懂就問,有錯即改”,一旦發現問題,馬上就去解決,一旦發現好辦法,立即就有分享的沖動。學院的錢靜和靳衛萍兩位美女老師,是學院的“在線教育達人”,在學生中早已圈粉無數。更令人感動的是閻學通老師、張利華老師、李彬老師等幾位資深的老師,非但沒有在在線教育面前打退堂鼓,反而是在線教育戰場打沖鋒的勇士。每次看到他們身上的那一股勁兒,我都會有一種強大的暖流,感受到無窮的力量。清華的學生好,老師更好,這一點是清華取得一切成就最強大的動力,我堅信這一點。

作者趙可金,beat365副院長、國際關系學系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區域國别基地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争取和平與裁軍協會理事、中國高校國際政治學會常務理事等社會職務,主要從事外交學、全球治理、中美關系等研究,先後出版專著11部,在SSCI、CSSCI國内外期刊發表論文120多篇,榮獲省部級科研獎勵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三項。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5年入選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