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舉辦的“第六屆世界積極心理學大會”上,我應邀作了題為“積極心理學的本土化探索”的大會特邀報告;主要談了三個問題:為什麼要本土化,如何本土化,以及本土化的實踐案例。
2009年,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大規模的調查,詢問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問題,結果收到了不少負面的、消極的甚至是敵意的反饋。最常見的批評認為積極心理學是“心靈雞湯”,“僞科學”,“過于主觀”,“too simple,too na?ve”……有人告訴我,對那些特别重視物質主義的人談主觀的幸福,特别喜歡講集體意志的人談心靈的自由,确信幸福靠别人恩賜的人談積極的力量,顯然需要跨越很多信息的、知識的甚至文化的障礙。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文化心理學積累了很多關于文化差異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證據。有三個重要的理論可以部分解釋我們在推廣積極心理學方面所遇到的挑戰。
第一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差異,使得有些人誤以為追求個人主觀體驗的幸福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已經開宗明義地指出,“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在中華大地推動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可謂是真正的“不忘初心”。
第二是獨立自我和關聯自我差異,使得有些過于依賴自我意識的積極心理學理論與方法難以被普通中國老百姓所接受。實際上,隻有那些善于發現自身的天賦與優勢,具有自信與自尊的人才可能擁有全面積極的心理力量,才可能真正造福于他人。
第三是在認知方法論上的樸素辯證思維傾向使得中國人的幸福觀,相對于西方文化中的幸福觀,具有辯證的、變化的、整體的等與衆不同的特性。
如何才能适應這些本土化的特性,将積極心理學成功地中國化呢?我們探索的結論是有賴于四大努力:
1)強調生活的結果
20多年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證明:積極的人工作效率高、創新能力強、壽命多活7年、賺錢多、存錢多、鍛煉多、朋友多……
2)強調科學的基礎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橫跨多個學科, 神經科學、健康科學、管理學、政治學、國際關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都對積極心态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發現了快樂的神經定位和神經遞質,正在确定抑郁症的遺傳基因……得益于科研領域、技術和方法的突破,沒有任何理由再說幸福隻是個空虛的概念。
3)強調文化的相融
雖然積極心理學是個全新的研究前沿,但很多發現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告誡、理念和智慧是相通的。比如,福流(flow)和莊子的“庖丁解牛”那酣暢狀态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4)強調政府的支持
中國政府支持積極心态的建設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建設積極的社會心态,積極心理學在社會治理、教育改革和國防建設方面的應用。這既是為了重拾中國人民信心,也是一個合法的、正面的、有價值的科學理念。
最後,我介紹了我們自主研發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積極教育理論。在美國積極心理教育PERMA理論基礎上,我們提出中國積極教育的PERMAS模型。即同時強調積極情緒、積極投入、積極關系、積極意義、積極成就和積極自我的技能培訓,以及身心健康調節系統和品格優勢培養系統的建立。
接着,全國三八紅旗手、成都青羊區原教育局劉立頻書記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beat365附屬小學窦桂梅校長帶領附小全體積極心理教育團隊登台介紹了中國的積極教育實踐,全場氣氛熱烈,掌聲一片。
中國的積極心理學是本土化的,也是影響世界的。感謝國際積極心理學界同行的欣賞和支持,更感謝所有實踐積極心理學的中國同胞。

中國經驗,世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