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清華思客 | 張鵬:當我們情緒激動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編者按:2019年4月17日發生在上海盧浦大橋的青少年墜橋事件讓我們再一次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人際溝通問題。今天藤影荷聲為大家請到beat365心理學系博士後張鵬,請他為大家談談,當我們情緒激動時,有哪些應對措施。

4月17日晚10時左右,上海盧浦大橋,一位17歲男孩在與母親發生口角後,從橋上跳下墜亡。

如今已無從得知是怎樣的口角,但男孩用這一極端的方法來結束争吵,意味着他當時極端的無所适從。對于母親,她也許想要用激烈的言語來教育孩子。對于男孩,他并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母親,最終選擇一躍而下。絕大多數人都經曆過人際矛盾,出現如此令人痛惜的結果,不受控制的情緒是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學上有個重要概念叫應激(Stress),是指當人們處于劇烈沖突或危險之中時快速、自動出現的一種身心高度喚起的狀态。在生理上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血壓、體溫、肌肉緊張度、代謝水平等顯著升高。在心理上表現為高度情緒化,認知功能降低和意志控制能力減弱。

争吵會帶來憤怒、敵意、羞愧等一系列消極情緒,随着沖突的持續或升級,雙方會逐漸進入應激狀态。通常,在内在(諸如自行冷靜下來)或外在(諸如勸架)因素幹預下,情緒會趨向緩和,應激狀态也會随之消失。但如果沖突沒有及時終止,個體可能會出現更加強烈的應激狀态:人格解離(Dissociative identity)、非現實感(Derealization)和意識盲區(Mind blank)等。

1)人格解離,即多重人格。短暫的人格解離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平時謹小慎微的人可能會在解離狀态下十分沖動。我們很容易回想起某個人在争吵中發生很大變化的場景,平時溫文爾雅的人一下子變得怒不可遏。我們會用“那一刻我都不認識他”來形容這種變化。榮格認為,每個人都受集體潛意識影響,根據實際需要在不同場景戴着不同“人格面具(Persona)”出現。應激狀态下的人格解離,使平常被隐藏的其它人格面具得以呈現。

2)非現實感,即像是在做夢,感覺周圍環境變得不真實、不可思議。很多人在沖突、危險過後回憶剛剛發生的事情,就會有一種做夢般的感覺。争吵雙方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應激狀态,并産生一系列相應的身心表現。這體現了情緒和應激狀态發展的無意識性。通常情況下,當我們察覺的時候應激狀态已經發生、甚至已然結束,很難在初始階段意識到自己的變化。

3)意識盲區,即平常說的“大腦一片空白”。應激狀态會調動人的一切生理、心理資源應對沖突和危險。心理素質好的人通常會注意力高度集中,認知能力提升,機體敏捷性增加;但應對經驗不足的通常會先“愣住”一會兒。出現應激狀态意味着事态緊急,短暫的“發呆”通常會讓人處于更加危險的境地。

上述三種狀态都會導緻意志控制力降低、理性思考減少。尤其是人格解離和非現實感,可能引發沖動、危險的行為。按照弗洛依德的觀點,憤怒、敵意和羞愧等消極情緒都有可能激發人的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s),産生想要傷害甚至毀滅自己或他人的沖動;而應激狀态帶來的控制能力降低為死亡本能的釋放提供了機會。

情緒這把雙刃劍既能毀滅人,也能保護人。人類有時為情緒付出慘重代價,但更多時候受其幫助和保護。情緒在社交信息傳遞、激發調節動機、應對環境變化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對于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而言,情緒的社交功能十分關鍵。因此,人類長期進化帶來的身心一體化,早已把情緒放在了關鍵位置。在大多數生活場景中,情緒都是先于理性出現。有時情緒來的激烈而迅速,有時則彌漫而持久。無論情緒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出現,都是我們身心活動的一部分。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及時察覺、理性觀察和有效調節。下面提供一些應對情緒化的建議:

一、 保持對自己的詢問,我現在的狀态是自己期望的狀态嗎?這可以幫助我們及時察覺自己的變化。意識到情緒變化是調節情緒的第一步。這個問題任何時刻詢問自己都可以,它可以幫助我們審閱内心,不被外在信息蒙蔽。自我認同是自我的一個重要成分。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美好的自己。當人意識到這不是自己希望的自己,便會有調節改善的動機,這有助于情緒的緩和。

二、一分鐘冷靜。一分鐘看似很短,但在應激狀态下足以讓我們重新戴好“人格面具”,感受真實的世界,度過意識盲區。情緒化和應激發生的關鍵是其嚴重性、突發性和連續性,三者缺一不可。沖突緩和或停止後的十幾秒内,生理上的表現便迅速消退,大腦的理性思考逐步恢複。當然,冷靜需要的時間也有個體差異,有些人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明顯冷靜下來。

三、有效的共情。當我們能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麼做時,我們的容忍度也會提升,不那麼容易情緒化。類似地,當我們感知到别人可以理解我們的狀态時,也會感到欣慰,緩和情緒。很多時候,憤怒來源于我們不能理解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如果我們對沖突發生和對方表現有一個合理解釋,會比較容易冷靜下來,不被情緒裹挾。不過,即使在平常生活中,共情也比我們想象中要更難一些。但它對情緒的影響快速而有效。神經生物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存在“鏡像神經元”,可以幫助我們即使不親身經曆也可體會和理解别人的情緒與行為。所以,每個人都有共情的生理基礎,需要的就是多加練習。

設身處地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是培養共情的主要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通常會想,“如果是我,我不會那麼沖動”,這不是真正的共情。因為這個如果中的“我”攜帶了自己的經驗、方法和價值觀,而這不一定是對方擁有的。諸如我們遇到一個流浪漢,通常有兩種想法:一是,“你看他四肢健全,如果是我,多少做點事情也不至于流落街頭”;二是“他流落街頭,一定是經曆了一些事情,沒有辦法才這樣,如果是我經曆相同的事情,我可能會一樣變成流浪漢”。顯然,前者是帶着自身價值觀的評判,後者才是真正的共情。所以,在站到對方角度考慮問題,“設身處地”非常關鍵。我們要剝離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力等因素,全方位地想象自己處于對方的境遇。當我們真正共情時,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對方會有這些激動的言語和行為。大多數人都會在情緒激動時有令人意外的表現,對方的沖動如同我們自己的沖動,都是被情緒裹挾的結果,而不是真正的意願。

四、延緩決策。不要在情緒激動時做出任何決定,即使我們大腦一片空白,也比沖動之下的言語和行為更好。情緒帶來的焦慮和激動,通常會讓我們急于做出判斷或得到肯定答複,這促使自己和對方在不理智中做出承諾決策。需要注意的是,“一諾千金”自古以來都是優秀品質。但在情緒化中做出的承諾和決策,應該留有可反悔的餘地,否則就會讓雙方陷入更加緊張的境地。

五、記住以上四點,反複練習并執行它們。

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透過這一事件,我們希望更多人可以理解和認識情緒,及時控制和調節情緒,不要讓悲劇再發生。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