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平


自從人類曆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刷屏社交媒體以來,一夜之間大家都成了業餘天文愛好者。有沒有心理學的原因讓我們對宇宙充滿了如此的向往和熱愛呢?我想了想,至少有五個方面:
第一,宇宙是神秘的。有太多的問題至今還在考驗人類真正的最強大腦: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天外有沒有另外一重天?宇宙有沒有邊?黑洞有沒有底?這是一個充滿溫情的世界還是冷酷的天地……所有這些懸而未解之謎激發着我們無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宇宙是神聖的。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無數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仰望的都是同一個星空。想一想,二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的孔子和老子、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中東的耶稣基督、印度的釋迦牟尼……人類所信仰的思想家也許是在相差不大的時期,仰望了同一片天空,産生出了人們至今還相信的理論。不由得不讓人感慨萬千,心存敬畏和感恩。

第三,宇宙是美麗的。從梵高的畫,到劉禹錫的詩;從蘇東坡的詞,到莫紮特的曲;從開普勒的望遠鏡,到愛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式……人類一直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繪、吟誦、歌頌、緻敬宇宙星空的美好。

第四,宇宙是複雜的。它似乎離我們很近,随處可見,随時可看;但它又很遙遠,窮盡人類現代科學之強大,我們才初登月亮,才近窺黑洞和銀河系的恒星們。這種似近非近,若即若離的關系, 一如我們的人生, 充滿了無數的驚喜和困惑,着迷但也矛盾。

第五,宇宙也讓我們幸福。人世間最簡單和最直接的快樂,無非是在明朗的夜晚,仰望浩瀚的星空——可獨觀,可共享,可在高山之颠,也可在鬥室之内。仰望之時,擡頭挺胸,迷走神經充分的舒張,由然而生“福流之感”。

正所謂“我心即宇宙, 宇宙即我心”。人們喜歡和向往宇宙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可能正是因為人心和宇宙同樣的神奇、複雜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