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邢悅:教材與教學的關系

邢悅北大出版社社科圖書

摘要

美國不僅有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且有世界一流的本科教材。本文以美國的國際關系概論教材為例,介紹了美國一流大學本科教學與教材的關系,以及美國優秀教材的特點和生産過程,并對我國大學教材的編寫和出版提出建議。

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依托于世界一流的本科教材

衆所周知,美國有世界一流的大學教育,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學中,美國就占了15個。毫無疑問,世界一流大學一定有世界一流的教授,同時也有世界一流的教學水平,但人們往往忽視了教材對教學和教育的作用,很少有人專門研究美國的大學教材與教學的關系。其實,美國作為世界一流大學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出産最多和最好的大學教材的地方。

以筆者所在的國際關系學專業為例,這個專業在美國的綜合性大學基本上都會有,一般設在政治學系或政府系(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of politics,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也有一些大學專門設有國際關系學系或國際研究系(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國際關系學系的核心課程是國際關系學概論(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這門課使用的教材最早是與課名相同,後來随着形勢的發展,又出現了以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或全球政治(Global Politics)為名稱的教材。目前,國際關系學概論、國際政治、世界政治和全球政治這四種書名都是國際關系學概論課的教材。

筆者在Amazon英文網站分别搜索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Politics,World Politics和Global Politics的書名,經篩選後(隻選出美國學者寫的教材,且剔除了學術著作、詞典等)得出以下結果:

首先,這個網站上所出售的這4種名稱的教材都在2000年後出版,出版最早的是2003年。

以International Relations命名的教材共有16種,其中共有4種再版,再版次數最多的是11版。以International Politics命名的教材共有4本,全部再版,再版次數最多的是12版。以World Politics命名的教材共有8種,全部再版,再版次數最多的是10版。以Global Politics命名的教材共10種,其中有3種再版,再版次數最多的是3版。

由此可知,在Amazon英文網上書店出售的、出版于2003年之後的國際關系學概論課教材共有38種,其中有19種教材有再版,再版次數最多的為12版。

僅就國際關系學概論這一門課的教材在美國就如此之多,且再版率如此之高,足以顯示出美國大學教材市場的活躍、教材的競争激烈以及教材編寫者一次次更新教材所付出的艱辛勞動。

一、教材與教學是什麼關系?

美國大學的本科教育,教材與教學密不可分,教材是教學必不可少的工具。所有的本科課程都有一本或幾本主要教材,并加之讀本和原著作為閱讀材料。沒有教材和閱讀材料,學生就不可能參與課程讨論,不可能完成課業任務,不可能通過課程考試。

除了教師的課堂講解之外,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和讨論。幾乎所有的基礎課都專門有讨論課,或者由教師主持,或者由助教主持,每位同學在讨論課上必須發言,參與課堂讨論是課程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占比10%-20%。同時,每門課都要寫論文(essay),一般每門課每個學期平時要寫2-5篇論文。此外,大部分課都有期中和期末考試。

一般而言,每個學生一個學期選3門課(隻有非常優秀的學生才能一個學期完成4門課),每門課每周上兩次,每次2個學時,第一次是老師在課上講,第二次是讨論課,平均2-3周學生要寫一篇作業。

以耶魯大學政治學系的國際關系學概論課為例,筆者從網上查到了該課2015年春季學期 Nuno P. Monterio教授的教學大綱。根據教學大綱,該課每周上兩次,分别是每周一和周三下午2:30-3:20,周一是老師講課,周三是複習和讨論。此外,每周二下午3:30-5:30是教師在辦公室見學生的時間。

該課指定的閱讀書目共有三種:一本是教材(textbook),一本是讀本(reader),一本是學者的著作(work)。分别為:

Jeffry A. Frieden, David A. Lake, and Kenneth A. Schultz, World Politics: Interests, Interactions, Institutions, 2nd edition (New York, NY: W.W. Norton, 2013);

Karen A. Mingst and Jack L. Snyder, Essential Readings in World Politics, 5th edition (New York, NY: W.W. Norton, 2014);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2nd edition (New York, NY: W.W. Norton, 2014).

該課的考試成績由4部分組成,分别為:

1. 課堂參與和讨論:20%

2. 三篇讀書報告(每篇2頁紙,選自三周的閱讀材料):15%

3. 期中考試:25%

4. 期末考試:40%

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分别由問答題(8選6)和論述題(2選1)兩部分組成,大綱中特别提到,考試内容均來自課堂講義和閱讀材料。

與美國的大學不同,筆者所在的beat365本科生每學期差不多要選6-8門課,學生每天忙于聽課,忙于在教室之間穿梭,用于閱讀和思考的時間非常有限,而且由于沒有讨論課,老師也沒有時間和有效的方法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大部分同學隻要上課聽講,下課看老師的PPT,不用教材也能通過考試,所以,清華學生普遍認為教材用處不大,主動買教材的學生很少。

即便在美國的普通大學,教授的教學科研水平不及一流大學,但由于在教學中可以極其方便地選用一流的大學教材,學生的閱讀材料與一流大學的學生相差無幾,學生通過閱讀獲得的知識遠大于課堂上聽老師講解的收獲,從而大大彌補了普通大學師資力量的不足。這或許是美國大學教育普遍比較規範,大學生的素質基本達到要求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必要說明的是,雖然每個學生上每門課都需要教材,但并非所有的教材都需要購買新的。由于新教材價格昂貴(每本約30美元),學校會循環使用教材。在學校校園裡有專門賣用過的教材(标為used)的書店,也有書店同時賣新教材和舊教材。同時,現在的教材都有電子版(e-textbook),學生可以買電子版教材(每本約2-5美元),在網上閱讀。

二、世界一流的大學教材是如何寫出來的?

由于美國大學的課程教學必須使用教材,每個學生上的每門課都隻有通過閱讀教材才能通過考試、獲得學分,大學教材在美國有巨大的市場。

與中國大學不同,美國一流大學的出版社并沒有成為出版一流大學教材的主力。美國有專門出版教材的教育出版社,而且經過長期的激烈競争,有一些教育出版社脫穎而出,比如Norton Company, Cengage Learning, Macmillan Publishers, Pearson Education, Inc., Prentice Hall等。那麼,優秀的教材是如何産生的呢?

首先,出版社在了解市場的基礎上進行謀劃,确定要出什麼樣的教材,适用于哪些專業和學生,拟邀請哪些學者來寫,教材的風格和特色是什麼,與其他同類教材相比有何優勢,等等。

接着,出版社約請大學教授來寫。一般而言,他們找的都是某個學科領域的傑出學者,這些學者已經出版有比較暢銷的學術著作或教材;同時,他們本人也在大學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如果這些大學教授接受了邀請,出版社将會選派一位資深的職業編輯作為項目負責人,與他們進行密切交流,就拟出版教材的内容、形式、特點等各方面進行充分的溝通,以形成共識。

在寫作過程中,圍繞這部教材,出版社會組成一個團隊,有專人負責教材中的某些欄目,比如“專欄”,以及書中的各種圖表、數據、注釋、插圖等。同時,出版社會為作者配助手來協助他做書稿的整理、編輯和潤色工作。

教材初稿寫成後,出版社會找至少三位評閱人(reviewers)進行匿名評審,作者要根據匿名評審意見進行修改,修改後的二稿要再進行匿名評審(其中有第一次匿名評審者,也有新的匿名評審者),作者要根據第二次匿名評審的結果再進行修改。兩次匿名評審後,如果匿名評審者提出的問題作者都一一回應并解決了,教材才基本定稿。

定稿後的教材并不是直接去編輯和印刷,而是先要拿到一些大學中去找老師在課堂上“試用” (class-testers),根據試用效果及師生的反饋意見來進行進一步的改進。

從初稿寫完到正式出版的周期大約至少需要兩年時間,再版的周期會短一些,一般新版的書稿隻要再進行匿名評審,通過後就可以出版了。

以上文提到的耶魯大學選用的教材《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為例,這本教材的作者有三位,分别是哈佛大學的Jeffry A. Frieden,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David A. Lake,斯坦福大學的Kenneth A. Schultz,他們三位在國際關系學界頗有名氣,是學界的青年才俊。

這本教材分為三大部分,戰争與和平、國際政治經濟學、跨國政治,三位作者分别負責書中的一部分,每部分又分為4章,作者所承擔的寫作部分正好是他們研究的專長。這本書的第一版是2010年,一炮打響,反響強烈;第二版2013年推出;第三版2015年年底推出。

這本教材的出版社是Norton Company,這家出版社創建于1923年,開始時是一家綜合性的出版社,後來專注于出版商業方面的書籍和大學教材,擁有400多名員工,是目前美國規模最大和創建時間最長的出版社(令筆者感到有些吃驚的是,耶魯大學國際關系學概論課指定的3本閱讀材料均出于這家出版社)。

這本教材的封面内頁列出了工作團隊的主要人員名單,共有16人,分别是主編、副主編、執行主編、電子版主編、圖片主編、圖書設計人、藝術設計人、市場營銷負責人等。

教材的“感謝”中列出了這本書第一版的評閱人和試用者共有48人,他們大多數來自美國不同的大學。第二版中“感謝”的評閱者有45人,其中大部分人與第一版中的人不同。

三、世界一流教材有什麼特點?

從出版過程來看,世界一流教材是由世界一流學者編寫,世界一流的專業出版社負責教材編寫的整個過程,教材要經過嚴格的匿名評審和試用。那麼,這樣的教材具有哪些特點呢?以美國的國際關系概論類教材為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有厚重感,這是一流教材給人最直觀的感覺。一般的大學教材都是“大書”,相當于中國的學術期刊的大小,比一般的學術著作的開本要大得多;頁數一般在600頁左右(翻譯成中文有70-80萬字),重量達1-2公斤。如此豐富的教材内容,絕不是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講完的。教師在使用教材時,隻是簡明扼要地講重點和難點,大多數内容或者隻是點到為止,或者留給學生自己閱讀。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獲得的知識和啟發遠大于課堂聽課。

其次是制作精美,教材全部使用彩頁、彩圖,圖文并茂,材料和案例極其豐富。翻開教材,每一頁的各級标題有不同的顔色來标識,每一頁的圖片、地圖、表格都是彩色的。此外,紙的質量也非常之高,密度高,有韌性,不容易破損。不過,最令人感歎的是圖書内容的質量和編輯的水平。筆者所看過的美國大學教材,幾乎找不到任何錯漏之處,堪稱完美,由此可見教材的作者、主編和編輯在各個方面付出的辛苦,他們對待教材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贊歎。

再次,從内容來看,教材不僅視野宏闊,理論與現實相結合,反映學科前沿和最新發展,而且極富啟發性。例如,教材設有“多種視角”欄目,介紹學界針對一個問題的各種觀點;設有“争鳴”欄目,展示學者對某一問題的争論;設有“聚焦”欄目,為解釋某一重要概念和理論提供曆史事實和案例。總之,教材的目的主要不是(或不隻是)介紹和傳授知識,而是要培養一個具有責任感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人。

最後,好的教材要不斷進行修訂再版。一本教材出版後,如果在短時間内沒有引起反響,沒有産生經濟效益,那麼這本教材很快就無人問津了。如果一本教材在出版後引起了反響,被廣泛使用,那麼這本教材一般在3-5年之内就會出第二版(内容與第一版至少有30%的更新,且重新進行匿名評審)。這在客觀上是由于國際形勢和學科發展有了新的變化,需要與時俱進。另外,出版社出于盈利等方面的考慮,不希望多次循環使用一本教材,積極推動教材的修訂再版。基于此,很多作者在教材獲得認可後,用畢生的精力不斷做教材的修訂再版工作。他們的教材不僅推動着學科進步和發展,而且将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般的知識普及社會,惠及衆人,他們由此在學界和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認為是對學科做出了傑出貢獻的學者。

四、總結和建議

通過以上調研可以看出,對于高等教育而言,教材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一流的本科教材就沒有一流的本科教學。優秀的教材不僅可以提升一個國家整體的高等教育水平,而且可以擴大該國高等教育在世界範圍内的影響力。而優秀的教材不是作者一個人閉門造車的結果,不是政府使用行政手段調控的結果,而是一流的作者與一流的出版社強強聯合的結果,是教材編寫過程中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匿名評審和試用)的結果,是作者和出版社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結果。同時,我們也看到,優秀的教材給作者帶來的學術聲譽和經濟效益遠大于學術著作,因而也成為學者們熱心教材編寫的動力。

在做了這個調研之後,筆者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設工作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應加強對教材編寫工作的重視。教材不僅體現着大學的教育水平,而且優秀的教材能提升大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我國重點大學應把教材工作作為與科研工作同樣重要的工作來抓。

其次,編寫教材不應隻是教師個人的事情,重點大學要對教材建設有規劃(比如,從普及性最強的教材開始,或從最暢銷的教材開始,或從現有基礎最好的教材開始),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來做。不得不承認的是,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大學教材生産過程還處于小作坊水平,寫教材也完全是教師個人的事(出于愛好或者責任感)。

最後,為保證教材質量,教材編寫和出版的整個過程要嚴格把關。就像科研課題一樣,第一,教材編寫要通過申請、審核、答辯等環節來立項;第二,要有中期檢查、定期檢查來監督整個寫作過程;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教材出版過程中要有匿名評審、試用等環節來最後把關;第四,要重視和做好市場推廣和營銷工作,使教材能盡可能在短時間内産生社會效益。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