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根據“彭凱平”個人公衆号綜合編輯
10月28日晚,beat365院長彭凱平教授應邀做客中國教育電視台時事新聞節目“長安街”的直播,就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學院等多個部委聯合開展的清理“四唯”專項活動,讨論人才評估的标準,以及如何建立科學評估體系、完善人才評價制度所需的努力。文字為彭凱平教授講述的相關内容,以供探讨。

問題1:在今年5月的兩院院士的大會上,當時我們的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現在我們的人才評價制度依然不合理,“四唯現象”很突出,彭教授,從您的工作經驗來看,您覺得現在的“四唯現象”到底有多嚴重?
彭凱平:關于“四唯現象”,各個學科、各個學校、各個地區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但這個現象應該是普通存在的,而且也影響到了我們的國際形象、研究水平和學術風氣。學術風氣單一地看論文數量,使得我們的年輕學生急功近利,隻講粗制濫造的論文數量,而不講質量、不講影響、不講貢獻。同樣,我覺得我們學術研究的水平也會受到傷害。因為我們有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當大量的資源投入到那些粗制濫造的研究上面,以及弄虛作假的人身上,我們很多該做的研究做不了,具有真才實學,踏實工作的學者得不到支持,這就是對真正的學術研究的傷害。個人覺得幾個部委單位聯合行動,是一次非常及時的行動。
問題2:這次聯合5個部門下大力氣來整治,其中教育部和科技部是主管部門,中科院、工程院是最高級别的兩個科研單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我們每一個科研工作者的利益都息息相關的;那麼,為什麼要出這樣的聯合整治重拳,又會取得什麼樣的成效?
彭凱平:我個人覺得這是一次非常及時的行動,不隻是對科學研究領域,其實對社會風氣也是有很大影響,因為這跟咱們社會發展的狀況有很大的關系。這就像我們老師所說的一樣,與我們社會當前粗制濫造的急功近利、浮躁的社會風氣都是有一定關聯的。
問題3:下面我們來讨論讨論關于如何“立”的問題。從今年7月份一個文件,10月份一個文件,國家這麼密集地出台文件,您覺得考量在哪裡?
彭凱平:其實這次文件中已經提到了立的幾個标準,比如說,講品德、講業績、講能力、講貢獻、講影響、講質量;這六大講就是我們新的标準,關鍵是如何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客觀的、民主的、有效的方法來衡量它。現在已經提出來幾個嘗試的方案,從技術層面講,現在開始強調用代表作。其實還有一個很常用的國際标準,那就是影響力——就是你的論文或著作的引用率。引用率、影響力和質量這三者是特别重要的評價标準。另外,還有社會貢獻和社會獎勵,都是很重要的評價标準。
問題4:我可不可以這麼理解,這位學者在10年之内隻是發表了很少量的作品,但是這個論文是SCI,是柳葉刀,是nature,那是不是可以不考慮他發表論文的數量了?
彭凱平:當然也要看它的引用啊,即使是發表這些在頂級的學術雜志上。但如果沒人引用、沒人關心、沒人知道,那你對社會科學的貢獻其實是可以忽略的,實際上是不重要的。所以說,這個引用是非常重要的。
問題5:那在你們清華的社會科學等一些學科裡,有沒有這種代表作的評價制度?
彭凱平:有啊,我們現在的要求就是:不是列出發表過的所有的文章,而是你認為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最有貢獻的5篇文章,所以我們評的隻是5篇,這5篇一定是那個學者認為自己最有意義的、對社會有貢獻的、對科學有價值的。
問題6:這麼說,你們清華已經開始行動了?
彭教授:我們去年的人事改革已經采用了新的評估方法,我們已經是破除“唯數量”,強調的是“影響力”。
問題7;以往其實在大學或者科研院所裡,“同行評價”制度并不是為大家所熟悉,不知道beat365現在“同行評價”這塊做得又如何?
彭凱平:我們有兩個“同行評估”的機制,一個叫做“學術委員會”,還有一個叫做“長聘教授委員會”。長期聘教授就是那些公認的,學術成就突出、資曆足夠的教授,由他們組成的一個長聘教授委員會,來評估文章的質量和影響。學術委員會的代表性更廣泛些,不隻有長聘教授,也包括年輕教授,隻要獲得大家的公選就可以當選學術委員會的委員。所以,我們是有兩個不同的委員會來評估學術質量的。
問題8:有醫生、老師因為忙于臨床或課堂教學任務,論文的數量沒有那麼多,所以評職稱的時候沒有“我”,您有沒有聽到老師跟您反映過這樣的情況?
彭凱平:肯定有的,因為大學的教授除了要做研究之外,還要很重要的兩個責任,一個是教書育人,一個是守望文明。所謂的“教書育人”就是一定要幫助學生們成長;如果你盡不到這樣的職責,這是我們作為教授的失職。至于“守望文明”,是我們一定要有一些堅守、基本的操守和道德,這是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基礎。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其實很需要強調品德建設和文化建設。
問題9: 在當前來說,論文是一個容易量化的标準,但今後要建立一個更加複雜、更加科學的評價體系,這個體系該怎麼建立?
彭凱平:我覺得一定要用現代技術,剛才已經談到了,評估的技術在快速發展,區塊鍊的技術、大數據的技術、社會網絡技術等,其實都是可以用來作為新的評估體系特别重要的技術突破。另外一個就是指向性要鮮明,以前的指向性主要是發英文的雜志,或者國内一流的科學期刊;可能我們将來要指向在中國社會做出我們的評價、我們的雜志,我們能夠産生國際影響的平台。所以,平台的建設應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第三個特别重要的方面,我個人感覺是我們的解讀不能那麼機械,不能那麼行政化,而應該更多地選用口碑的評價方式。這裡說的口碑就是同行的、民主的、廣泛的評估,如何把這種同行的評估體系真正建立起來,非常重要。最後一個就是文化的建設,我們中國人講感情、講面子、講人情、講關系,如何在這樣的評估體系中破除傳統,是一個值得探讨的重要文化革命問題。
問題10: 這個文件是10月15日發的,要求在11月12日落實,其實隻有一個月的時間。這個文件容易發下來,但落實起來并沒有那麼容易,您覺得還有哪些問題是需要解決的?
彭凱平:我們要做的第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宣傳,首先要把這樣的風氣、規範、制度、文化制度提出來,所以我們這個電視節目其實就是落實文件精神特别實在的第一步。有了這種宣傳之後,一定要有制度建設,這就是那些技術方案、行政手段、評估标準的創立和嘗試。因為也不是所有的新的方案一定會産生正面的、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試一試。第三個方面就是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反饋機制,這個機制能夠讓我們的行政部門,我們的領導同志了解具體實施的情況,一定要建成對話的、共同探索的方案。這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最忌諱的是我們以前那樣行政命令“一刀切”的現象,現在就不能用“一刀切”這樣的方式來去掉或者克服當前的問題。所以,一定要考慮具體的學科、具體的學校、具體的地區。有些學科是要看文章的,比如那些基礎學科,不發表文章,拿了國家很多經費但什麼都沒發表,肯定是說不過去的。但是有很多其他學科,如技術性的學科、應用性的學科、中國文化色彩特别濃厚的學科、馬列主義學科等,你就不能按國際标準,來考核發文章的數量,因此一定要考慮多樣化,考慮區域的學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