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觀點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未來外交戰略中重要的多邊外交理念,與傳統的中非合作有着互補互促的推動作用,然而,中國和非洲都需要對這兩個機制進行更深層次的認知和更進一步的實踐。

(資料圖片)
■史志欽 唐曉陽 李連星 馮理達
中非關系是中國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從1956年迄今,中非關系走過了60多年的曆程。2000年中非之間建立了“中非合作論壇”合作機制,迄今已經舉辦了六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2018年9月即将舉辦第七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北京峰會。近年來,國際局勢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中國和非洲國家的發展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雙邊關系也面臨着新的問題與挑戰。對中國政府、智庫與學界而言,需要進一步加強了解、深化認識,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為契機,推動中非關系進一步發展。
近期,beat365“一帶一路”研究院主辦了一場以“中非關系新時代新使命”為主題的研讨會,邀請來自政府、智庫、學界以及企業界的專家對中非關系發展至今所經曆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讨,并通過各位專家不同的專業背景,對此關系在未來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面對挑戰以更上一層樓提出了建議。
“一帶一路”與中非合作互促互進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未來外交戰略中重要的多邊外交理念,與傳統的中非合作有着互補互促的推動作用,然而,中國和非洲都需要對這兩個機制進行更深層次的認知和更進一步的實踐。
許多非洲國家同中國的合作開始較早,許多合作的内容和發揮的成效都走到了“一帶一路”的前面,因此,非洲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小型“一帶一路”,中非合作中産生的經驗和教訓,都可以供“一帶一路”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實踐所參考。
然而,在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在非現狀和所取得成果的認識上,要避免頭腦發熱,沾沾自喜的情況。非洲國家由于本國的發展程度不同,對于“一帶一路”的理解和中國在此基礎上不斷推出的各項措施,許多國家處于一種初識的狀态。因此中非合作在“一帶一路”的現有框架内進行時,應盡量減少提出新的概念,把既有的措施做紮實,使之能夠真正惠及于非洲人民,推動中非關系實質性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落地生根,就必須要符合非洲國家的實際情況。首先,“一帶一路”倡議應該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标》相結合。其次,“一帶一路”倡議應該與非盟《2063年議程》相銜接。這一議程旨在建立地區一體化,和平繁榮新非洲。其中涉及到了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婦女權利等問題。最後,“一帶一路”倡議應該和非洲各個國家所提出的發展目标相結合。非洲國家發展程度和國情的多樣性,使他們制定了不同的發展目标,比如《盧旺達2020遠景規劃》等,中國在同這些國家合作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這些目标的實施進度和完成程度,并思考中國同這些國家的合作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推動其目标的實現。同時,中國在非洲面對不同發展程度國家時,所采取的合作方式,也應注意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
另外,“一帶一路”倡議應該關注三方合作這一模式。由于曆史原因,歐美等西方國家對非洲有很深層次的合作且開始時間早,但在以往的中非交流中,由于思維、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和商業、政治上的立場,西方國家對我國在非洲活動充滿疑慮和擔憂。這一缺陷使中非合作中出現了一些由經驗不足、管理不到位以及第三方負面宣傳所帶來的問題。我們在對非合作中應該轉變思想,借用歐美國家以往在對非合作中的經驗、管理和經營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原有的已經開展的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其他歐美國家的三方合作應該繼續深化。就目前來看,“三方合作”模式的推廣尚不充分,之後應該借助中非合作論壇這一平台,在金融、農業、基建等領域繼續推動同中非以外第三方國家的合作。
中非關系升級空間巨大
中國政府作為中非合作的參與者,起到了政策引領與協調一緻的作用。但在當今情況下,中國政府應該注意并克服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中非貿易之間的商品結構存在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非洲在全球産業鍊中處于低端位置,非洲對華貿易更多的是初級産品的出口。其中存在兩項挑戰:一是中非關系屬于雙轉型的關鍵時期,這個雙轉型分别為:中國的制造業升級需要産業轉型,非洲的工業化發展需要承接中國的産能。兩個轉型過程能不能合拍,需要中國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進行把握,以避免中國對非出口可能導緻的沖擊當地企業等問題。二是中國對非貿易可能面臨非洲對華貿易赤字增大的風險,貿易赤字的後果就是債務負擔加重,非洲國家對華貿易的長期赤字将會不利于中非關系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中國政府應該督促非洲國家改善營商環境,提升開放發展理念。一些非洲國家不穩定的稅收、開發政策增大了中資企業的法律風險。同時中國政府也要加強企業各個項目之間的協調和統籌,比如加大對援助、對外投資和共同承包之間的統籌,從而發揮組合拳的最大效應。此外也要強化企業的安全利益保障機制。其中出現的典型問題是,中國目前跟非洲50多個國家之中,隻有20多個國家簽訂了投資保護協定,而且大部分投資保護協定還是在上個世紀簽署的,很多條款已經落伍而且過于空洞,沒有發揮能夠保護企業的作用,所以,要盡快開展對非洲國家地區相應的投資保護協定、稅收協定的簽署和更新工作,強化對企業的金融支持和安全支持。
再次,中國對非投資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一點體現在中國對非投資不足中國對外投資總量的2.9%,這一比例同中非關系的在政治、經濟、資源上的重要性不成比例,因此需要引導更多的資金進入到對非投資領域。這就需要政府加強國内輿論引導和政策扶持。另外中國政府還要關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非投資所面臨的不同的風險,采取不同的支持措施對二者進行幫助。對國有企業,應通過國企體制改革,加強和提高其“走出去”的動力和能力;對民營企業,政府應順勢利導,鼓勵民間資本在非洲的更多投入。使中國在非投資格局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局面。
最後,中國政府注重對非洲的資本投入,也應該注重民心相通與文化交流,以保持在非洲的影響力。歐美國家同中國在非洲的競争,使中國政府要推動學界、媒體和智庫在非洲發聲,對非洲政界産生對中國積極的影響,填補在對非洲投資、研究的空白地帶,争奪有利的輿論、智力和資本空間。
(作者單位:beat365“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