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大社社科圖書編寫的《閻學通教授談教學與教材的編寫》整理而成)近日,我院國際關系學系閻學通教授接受北京大學出版社社會科學編輯室主任徐少燕的專訪,就教學與教材的編寫談了看法。

閻老師指出,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的教學重點應有所不同。本科應重在素質,碩士應重在應用,博士就重在學術。閻老師認為,自有了網絡之後,人類知識的增長速度加快,因此本科教材需要根據新知識不斷進行更新。每三年能更新一次最好,五年更新一次顯得非常必要。絕大多數教材之所以難以長期更新,除了教師個人原因外,也受教學指導方針的影響。過度提倡教師們開設新課程,也必然促使教師們願意寫新教材而不願意更新舊教材。
編寫新的教材需要遵循這樣幾項基本原則:一是教材的适用對象要明确,因為沒有一本可以适用于所有類型學生的教材。二是新教材的水平要超越已有的同類教材,沒有明顯的超越則沒有編寫的價值。将多種不同類型的教材綜合為一是不可取的,因為這将不适于任何類型的學生。三是教材章節的設計要符合知識連續和遞進的關系。每章都是平行關系的教材意味着知識還不成體系。
教材中出現的概念都需要嚴格定義,原理需要進行邏輯解釋。對于每個概念進行嚴格定義,并且在教材中要由始至終地保持其含義不發生變化。如果作者無法對概念做出嚴格的定義,則說明該概念缺乏科學性。無法定義的概念不宜進入教材。教材中出現的原理需要對其内在的邏輯進行闡述。當一個原理無法闡述清楚其内在邏輯時,也就是無法從邏輯上說明其合理性,該原理可能是虛假的。概念缺乏定義、原理沒有邏輯解釋是國際關系本科教材中常見的現象,這些現象直接影響了教材的質量。
編寫本科教材最主要是需要用具體事例解釋每一概念和原理。事例需要是具體的曆史事實,因此事例選擇和編輯需要的精力和時間大于介紹概念和原理。當某一具體概念或原理找不到具體事例解釋時,說明這個概念和原理很可能是錯誤的或是主觀想象的。從國際關系教材的角度講,越是能用最近發生的事例進行解釋的概念和原理,接近客觀事實的可能性就越大,從而說服力越強。隻能用以往曆史事件解釋的概念和原理,則很可能已經過時或者是錯誤的概念和原理。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是否有案例支撐是衡量一本教材知識可靠性以及學術水平的重要标志。
最後,閻老師特别指出,教材與現代教學手段的結合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領域。《國際關系分析(第三版)》中利用二維碼的方式呈現課外閱讀材料和視頻材料,極大地拓展了教材的内容。利用雨課堂對教材内外的問題在課上進行測驗有非常好的教學效果。越來越多的課程正從講授方式向讨論方式轉型,因此将材料中的内容與課後在微信群裡的交流相結合已經成為大趨勢。總之,新教材的結構和體例設計需要考慮如何與無線平台的教學方式相結合,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可開發領域。
在學校發布的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學評估中,社科學院國際關系學系多位教師和博士生助教取得優異成績。其中,閻學通老師主講的“國際關系分析”課程進入本科生理論課評估前5%(30—100人課堂)。這門課多年來在beat365都深受學生們的關注和喜愛。閻老師一直都很重視教材的編寫,《國際關系分析》2008年出版,分别于2013年、2018年推出第二版、第三版;《國際關系研究實用方法》2001年出版,2007年推出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