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2018-03-09 孟天廣 beat365藤影荷聲
大數據
時代
信息化社會、大數據時代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對當代人類社會留下了至深且巨的印記。面對全球數據量的指數級增長,《科學》2008和2009年分别提出“大數據”和“計算社會科學”等概念以适應實踐進展。著名信息技術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又譯顧能公司)認為,大數據是指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确保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力的海量、高速增長和多樣化的信息财富。
大數據所具有的規模容量超大、類型種屬多樣、流動速度快捷和價值密度高等特征,不僅為傳統的數據管理和分析模式帶來了重大的挑戰,而且極大地推動了機器學習和雲計算等大數據分析學方法的發展。大數據改造着人類社會的組織和行為方式,将人類從事經濟、社會和政治活動的場域擴展到虛拟空間,重構着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體等行為主體的行為模式及其關系。大數據時代所帶來很多新趨勢,譬如海量數據資源、豐富數據挖掘技術、高效機器學習等,都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國家治理有很大的幫助。

大數據
國家治理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跨越式進步,使中國在大數據方面較之于當今世界許多國家有了超前性發展,甚至較之于發達國家也具有極其難得的競争優勢。因此,随着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數據正在國家治理領域中日益廣泛應用,實踐正推動着學界就大數據與國家治理的關系、大數據促進國家治理的路徑和機制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讨。概言之,大數據對國家治理影響主要體現的四個方面:
第一,大數據作為時代背景要求我們順應這個潮流,商業上已經看到大數據創新商業模式和經濟發展成功的經驗,國家治理也應該考慮時代背景。
第二,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生産要素,為國家治理提供重要數據資源,可以成為治國理政的工具。
第三,大數據時代怎麼治理數據?使得大數據本身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客體,進而産生新的法律或制度問題。
第四,國家治理在微觀層面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理技術,大數據技術可以供給治理技術。

大數據
戰略
十八大以來,大數據随着技術進步在國際和國内都産生重大影響。毫無疑問,大數據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資産密集地帶,也是科技創新的突破方向。盡管世界各國利用大數據的實踐方式存在多樣性,然而各國政府都普遍強調數據資源和分析技術的重要性,紛紛出台國家大數據戰略。
2015年8月,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此後,各部委、各省市持續跟進發布配套方案。2016年6月,建立部級聯席會議作為協調機構,推動中央和地方大數據治國理政的應用。在去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重要概念。報告中對互聯網和大數據提出了系列要求,包括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實體經濟融合,運用智能化手段推動社會治理等。黨的十九大之後,中央政治局圍繞大數據進行了第二次集體學習,将推動應用大數據技術作為當前治國理政的重要任務。同時,中央籌劃建立數據共享和開放平台、國家大數據中心,以推動數據産業、資源和技術的開發、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總結國内外近年來的經驗,大數據驅動國家治理同時反映在功能拓展、技術支撐和應用創新三方面。
大數據對政府治理的驅動首先反映在大數據驅動的認識論上,大數據驅動意味着政府治理能力必須要“直接面對大數據、全面基于大數據和創新應用大數據”,超越了既往政府治理能力的認識論基礎,如傳統政府治理能力強調經驗驅動、危機驅動和理想驅動等機制,而大數據驅動取其長而補其短,為大數據技術革命與政府治理能力建設創造了關鍵性的銜接和轉化機制。
大數據拓展了國家治理的領域。在“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數據浪潮中,網絡逐漸成為現實世界的“鏡像”,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日益融為一體,政府管理不再局限于線下管理,而必須全面掌握互聯網對政府與公衆行為的影響機制、調節規律及其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實現網上網下充分聯動、協調共治。
大數據豐富了政府的治理手段。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從更寬領域、更長時段、更精細度對公共管理過程進行分析,更加準确、及時、深入地把握網民多元化訴求,預判公共政策發展趨勢,提高應對網絡參與、政策幹預的能力和效果。
大數據推動治國理政有四個創新路徑:一是開放政府,比如數據開放和共享,把數據利用起來,推動政務透明高效;二是智慧政府,強調政府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程度,譬如精準治理、智能化服務等等;三是回應政府,推動政府民主治理和服務導向,利用預測預警機制提升政府危機管理和回應能力;四是濡化政府,政府要使用大數據或者互聯網吸納、宣傳社會輿論和社會民情,推動政治傳播和溝通。

大數據與創新發展
如何讓大數據發揮作用,我們可以提煉出五個機制。
第一,數據。大數據本身已經是一種生産要素,也是治理要素。讓數據整合和共享起來可以推進數據集約化管理,包括數據資源整合、構建數據文化、數據治理。
第二,信息。當政府做決策、評估、監督的時候,會遇到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困境,大數據可以推動上下級、跨部門信息流動。
第三,協作。過去講協同政府或者大部制,主要改革在組織和人事層面,現在通過在線重構跨部門業務流、信息流,實現共享共治機制以解決協作問題。
第四,平台。創建開放參與平台,促進協商民主。
第五,安全。信息安全保障問題,還有保護公民信息安全,保障公民的數據權利。

大數據應用于治國理政會産生一系列創新應用,會産生新的趨勢,在實踐中已經體現出來。譬如精準化治理,各種各樣的精準管理、精準扶貧的機制;預測預警,使用數據資源,對它的趨勢進行判斷,為決策提供預警體系;診斷式治理,可以通過大數據共享各地的治理經驗,對各地診斷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庫;在線自助式服務,智能化治理,要推動信息采集、信息處理、應動方案的智能化選擇;動态式評估,對綜合管理部門來說,大數據可以實現對被監管部門的動态評估,與診斷式結合起來;最後是信息流與扁平化。
我們基于國家發改委2017年批準的38項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做了大數據分析。可以發現,這一批國家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基本上覆蓋兩個維度:一是各個地方建大數據平台和中心,建數據服務的基礎設施;二是大數據應用,體現在物流、交通、醫療等創新和民生領域的大數據應用。

治國理政
新機制
總之,大數據及其相關技術對治國理政的驅動,可以理解為把大數據理念(譬如包容心态、科學思考、關聯思考、深度分析)結合大數據技術(譬如機器學習、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用之于改造政府履行管理服務職能的方式方法、改造政府的管理運行方式。中國信息通訊技術與大數據的跨越式進步,使中國在大數據方面較之于當今世界許多國家有了超前發展,為強化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當前,中國應充分把握大數據技術革新的時代機遇,充分利用中國大數據人才、技術和産業的本土優勢,大力強化基于大數據的開放政府、智慧政府、回應政府和濡化政府建設,全面提升基于互聯網+的國家治理體系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