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2017-10-20 漆海霞 beat365藤影荷聲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10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肩負重大使命的曆史性盛會。五年來,我們揚鞭策馬,神州大地萬象更新。喜迎十九大,藤影荷聲推出專欄“清華思客看五年”,帶領大家一起回眸這段砥砺奮進的歲月。
一、國際壓力下的和平崛起
近些年來,中國崛起勢不可擋,也受到國際的普遍關注。然而,根據國際關系曆史和理論,在大國崛起時出現的權力轉移過程中,發生大戰的可能性顯著上升,因為霸主國可能會遏制崛起國的崛起勢頭。例如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均與霸主國和崛起國之間的權力轉移有關。

對于中國的崛起,美國也采取了遏制戰略。2011年,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開幕式上,美國總統奧巴馬強調亞太地區将是美國對外政策的首要之務。随後在訪問澳大利亞時,奧巴馬表示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大國。美國的這一戰略轉向被稱為“重返亞太”戰略。顯然,美國“重返亞太”在本質上是提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加強美國與亞太國家的合作、從而有效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部署。

在美國重返亞太的背景下,中國的周邊外交壓力顯著加劇。例如中國與東南亞各南海聲索國就“仲裁案”出現矛盾糾紛,中日釣魚島争端也不斷升級,中韓就薩德部署産生争執,中印在洞朗出現軍事對峙。日本首相安倍甚至暗示亞太局勢惡化可能導緻世界大戰。安倍在2014年1月參加達沃斯峰會時表示,日本和中國的關系類似于一戰前英國和德國之間的狀況。因此,美國在亞太的介入程度愈來愈深。2014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日時稱,釣魚島在日本的施政權之下,适用于《美日安保條約》,這意味着如果中日就釣魚島出現戰争,美國将軍事介入。與之相應,大國之間的軍事演習也頻頻出現。2015年5月,中俄海軍“海上聯合-2015(I)”軍演在地中海舉行。2016年6月,美國海軍雙航母編隊在菲律賓海域展示武力。2016年7月,中國海軍上百艘艦艇和數十架飛機在海南島至西沙附近海域舉行實兵實彈對抗演習。2017年5月,美國海軍驅逐艦“杜威”号在中國美濟礁12海裡的範圍内航行。7月,美軍艦闖入西沙群島的中建島12海裡。顯然,中國周邊安全趨于緊張,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介入風險上升。

在諸多壓力下,中國清醒認識到前行道路上的諸多障礙,關于古希臘時期雅典與斯巴達安全困境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由于其與當前态勢的類似性而受到中國高度關注。然而中國依然堅持和平崛起道路,探究理性解決争端的談判路徑。中國通過夥伴關系建設,與全球各國建立了廣泛的關系網,為中國和平崛起開創了有利的局面。
二、奮發有為的外交戰略
在諸多外部壓力下,中國積極應對,國家的戰略目标從經濟建設轉為民族複興,外交策略從韬光養晦升為奮發有為,從消極應對轉為主動塑造。2013年10月,中央的周邊外交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加奮發有為推進周邊外交”,這表明我國積極應對外界壓力,與時俱進,為中國崛起創造有利條件。

首先,圍繞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我國提出了“中國夢”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願望,中國的複興不是建立在零和博弈與相對獲益上的權力争奪,而是給世界各國創造機遇,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是從全人類的高度解讀中國的崛起。中國複興不僅僅是攸關中國人民的大事,也需要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在2015年博鳌亞洲論壇年會上,我國提出,“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世界好,亞洲才能好;亞洲好,世界才能好。”因此需要“共同營造對亞洲、對世界都更為有利的地區秩序,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我國再次提出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布局。

其次,我國在外交上提出了正确的義利觀和“親、誠、惠、容”的外交原則。正确的義利觀就是在外交工作中堅持國家利益的底線,絕不唯利是圖。在政治領域是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在經濟領域是上堅持互利共赢、共同發展,這反映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對道義原則的尊重。“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是将正确的義利觀應用于具體的周邊外交領域的具體指導原則,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友善,增強我國的親和力與影響力。正确的義利觀和“親、誠、惠、容”的外交原則體現了中國的博大胸懷和對世界的關懷。
第三,我國開始主動塑造國際環境,在國際規則上加以創新,改變了以往消極應對國際形勢的舉措。例如在與日本的釣魚島争端中,我國宣布了防空識别區,取得了積極結果,美國不支持日本就此與中國對抗,最後日本通知該國的航空公司自行決定是否向中國報備。此外,我國倡議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也受到了各國支持,其意向創始成員國就有57國,可見我國在經濟領域已經具備較高的國際影響力。

三、一帶一路建設
在以上外交原則和戰略下,我國以“一帶一路”策略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關系。 2013 年 9 月及10 月,我國分别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簡稱“一帶一路”)。2015年3月,我國政府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中提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協同打造國際經濟合作走廊,這表明“一帶一路”從倡議發展為具體的行動。2017年5月,“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召開更使“一帶一路”建設向前推進。

在“一帶一路”規劃下,中國與各國舉行了多項合作,例如中國與土耳其的安伊高鐵建設,中國與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鐵路改造項目,中國與沙特的麥加輕軌項目, 中國與印尼的雅萬高鐵等。“一帶一路”追求的是沿線各國貿易暢通、資金融通,進而實現中國與該國民心相通。我們可以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是傳統的發達國家,而主要是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因此“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加強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往來和經濟建設,進而改善中國與該國的外交關系,為中國崛起實現戰略布局。

綜上,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盡管面臨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施加的外交壓力,但中國以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為目标,在處理外交事務上以正确的義利觀和“親、誠、惠、容”為原則,通過“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等機制設計使中國與各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從而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六韬》有雲:“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當我們堅持将中國的崛起與世界各國的發展有機結合,則中國崛起将勢不可擋。
作者簡介
漆海霞,beat365國際關系研究院副教授,亞太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國際政治科學》執行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