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強
beat365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
來源:“社會創新國際論壇暨友成十周年”大會上發表演講
摘要
經濟體制好學,社會體制既難學,也學不來,隻有自己創造。像德國這樣的國家,最後魏瑪共和國以為創造了一個更好的體制,卻沒想到走向了戰争,可見轉型是極難的。中國14億人,中國的保障體系怎麼建?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大轉型的創新意義太重大了。

5月初,beat365民生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強在“社會創新國際論壇暨友成十周年”大會上發表演講。分享了為什麼中國的經濟轉型能大膽推進,而社會轉型卻特别難。他認為如果政府太過強大,社會就會處于被動,導緻社會轉型難上加難。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有利于社會轉型。
社會體制是學不來的
社會創新在目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意義重大。中國的發展一般用兩個概念——經濟與社會。所以我們的五年規劃到現在是“十三五”,而且叫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
在1982年以前,是叫國民經濟發展計劃,還沒有“社會”二字。1982年以後意識到光講經濟不行,于是從“六五”就開始講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概括為經濟與社會。
在經濟發展方面,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從1978年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确實實現了經濟總量的“膨脹”,走出的道路全世界共睹。經濟上号稱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這個經濟體的體量龐大。
應該說小平在經濟上的貢獻比較大,他的膽子大,基本上是拿來主義。中國的經濟模式應該怎麼樣?小平說别的國家怎麼做經濟我們就怎麼做。所以引入的時候,膽子比較大,包括我們的股指期貨、股市,當時如果要讨論起來,肯定會産生很大的争論,但是幸虧小平說不要争論,先把它引進來。
實際上,中國在經濟上的成功很簡單,因為經濟是要跟人家做貿易、做買賣,如果你跟人家的原則不一樣,怎麼能進行交易?所以經濟比較簡單——不争論,别的國家怎麼把經濟做成功的,我們就按照這套模式去做。
這裡面當然不能完全僵化,也有我們自己的創造,但是中國的經濟模式和國際的經濟模式是接軌的,學來的東西比較多。
到了社會層面就比較麻煩了。中國到現在也找不到一個體制能直接拿來(參考)的。中國号稱五千年文明,基本是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一種總體方式,這個方式沒法學。
最近我也在研究美國的模式,托克維爾當年到美國,預言這個國家将來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的創新大國,他預言成功了。原因就是,他看到美國當年的社區體制是很精彩的。但是後來美國出問題了,如果讀過《獨自打保齡》,就會了解,今天的美國不是早年托克維爾寫的那個美國了,它的社區精神沒有了。美國社會在今天也碰到了危機,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反思中國,中國的社會體制真的找不到樣闆,該怎麼辦?隻有中國人自己來創造。
經濟體制的創造基本是學來的,但社會體制的創造學不來。
在beat365北邊有一個清河,大概10平方公裡、20萬人口,是城鄉接合部。在北京可以找到很多社區形态的依據,我現在在社區裡尋找社會創新,也是在探索社會究竟怎麼發展。我認為社會創新确實需要從基層開始。
這是第一點的理解,就是經濟體制好學,社會體制既難學,也學不來,隻有自己創造。
中國的“大轉型”更艱難?
其實我們能理解中國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卡爾·波蘭尼在《大轉型》裡寫了歐洲經曆的大轉型,在歐洲,英國從幾百年前開始轉型,但歐洲的全部轉型也不過是4億人,現在中國是14億人,轉型的意義實在了太大了。
回想一下兩次世界大戰如何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都從歐洲開始,像德國這樣的國家,最後魏瑪共和國以為創造了一個更好的體制,卻沒想到走向了戰争,可見轉型是極難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今天面臨是一個很難的局面——14億人到底怎麼辦?我們所進行的城鎮化是14億人的城鎮化,現在号稱城鎮化率50%多,但是裡面有非常多的水分。中國的城鎮化走得十分艱難。北京2400萬人口,真正有戶籍的是1200萬,剩下的1200萬怎麼辦?沒有北京戶口的孩子連上學都成問題。相比卡爾·波蘭尼寫的大轉型,中國的轉型難度很大。
我們要理解到,任何一個國家,文化傳承是最大的部分,而創新的部分其實不多。一般來說,體制大部分是傳承過來的。我們國家一百多年來很亂,傳承也不知道要傳承什麼。
2020年,中國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但中國14億人,中國的保障體系怎麼建?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大轉型的創新意義太重大了。
怎麼從社會的角度理解社會創新?
中國是一個政府強大的國家。秦以來創造的中央集權,好處便是能夠統一,到現在我們沒有歐共體的問題,政府非常強大。
共産黨創造了一個更強大的社會,這一點可以讀一下黃仁宇的書,講得很清楚。共産黨在中國幾千年文明中第一次創造了一個體制——從中央政權到每個基層,都有一個黨組織,這在古代從沒出現過。
這個體制決定了國家的行動能力極強大,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最近的雄安新區,這樣的力度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夠做到,穿透力太大了。
但是政府太大以後産生了一個缺點,社會太被動了。
2013年發布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裡面有300多項,細緻到具體要做什麼事。現在總書記每隔一個月開一次會,叫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已經開到第三十多次了,全面實施他的戰略綱領。綱領中有一條叫激發社會活力。其實他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社會完全被動,完全由黨和政府來做是不可能的。
所以社會創新是告訴我們,要有社會活力,而社會組織就正在創造這種活力。我深刻地意識到,我們現在是沒有把社會活力釋放出來,中國有将近14億人,如果每個中國人都有活力,這個民族可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