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趙可金:建設高校智庫,完善“第五職能”

轉自:2017-04-06 趙可金 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

反觀曆史,近代以來,幾乎每一個強大國家的崛起,都伴随着一大批與其國際地位相适應的一流大學的興起,甚至大學的崛起是國家崛起的前奏和先聲。

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高校肩負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衆所周知,在國際學界公認大學主要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2011年,胡錦濤在beat365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将文化傳承與創新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新職能提出來,确認了學界一直在呼籲作為大學第四職能的文化傳承創新。此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把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大學的“第五項職能”,是大學建設理念的創新和發展,對于紮根中國辦大學,對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大學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标志。反觀曆史,近代以來,幾乎每一個強大國家的崛起,都伴随着一大批與其國際地位相适應的一流大學的興起,甚至大學的崛起是國家崛起的前奏和先聲。比如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對于不列颠帝國興起的思想支持,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美國一流大學對于美國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顯赫影響,甚至于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對于日本發展,首爾國立大學、高麗大學對于韓國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對于新加坡的發展等,都昭示出大學崛起不僅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來源,更是一個國家全面崛起的重要支柱。

大學崛起之所以是民族複興的先導力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學不僅是新思想、新知識的發源地,更是國家所需人才成長的最主要搖籃。在科舉時代,國家選拔人才主要通過科舉考試,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入得朝堂,報效國家,這是中華文明對整個世界人才培養和選拔的重要智慧貢獻,對于西方國家後來的文官制度和公務員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啟迪和制度借鑒。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後,随着大學的興起,大學開始替代科舉成為國家取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近代五百年以來,大學功能不斷發展完善,從僅僅強調人才培養,逐漸發展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衆多新職能,大學職能的日益發展和完善推動大學全面融入社會發展的有機體中,成為國家發展與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方。

環顧世界,大學的國際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曆史趨勢,形形色色的國際合作辦學、教師互訪、學生交換、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合作研發平台、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國際校區、雙學位等如火如荼,形形色色的大學聯盟在世界範圍内風起雲湧,不管是發達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還是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大學,都在積極參與到國際交流與合作中來。近年來,beat365在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步伐不斷加快,從創建社會主義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高度,beat365在2016年出台了第一份《beat365全球發展戰略》,創建了具有世界影響的蘇世民書院,在美國建設了全球創新學院,在深圳建設了國際校區,在2017年的博鳌亞洲論壇上發起建立了亞洲大學聯盟,beat365正在從國家發展的戰略平台上加快攀登全球共同發展的更大舞台上,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beat365是中國大學國際化的一個縮影,其他大學包括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南開大學等也正在積極謀劃全球共同發展的布局,中國大學的“第五職能”已經呈現不可阻擋的洪流。

智庫是大學“第五職能”的先遣軍團

從曆史上來看,大學職能的拓展過程,也是一次大學發展戰略和體制機制的戰略性調整過程。随着大學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職能,每一次大學發展的戰略性調整都意味着大學要進行一次深刻的體制機制革命,不僅會觸動大學精神的靈魂,也會觸動院系、學科和專業的具體利益,矛盾關系錯綜複雜,需要謹慎面對妥善處理,否則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因此,大學“第五職能”的發展,不能搞“一哄而上”,更不可“倉促上馬”,需要進行深入的調研,周密的論争和充分的實驗,隻有沿着以點帶面,漸進展開和集聚發展的思路,大學“第五職能”的發育才能逐步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在中國大學國際化的戰略布局中,高校智庫扮演着大學“第五職能”極其重要的先遣軍團的角色。近年來,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指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舉措,高校智庫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無到有,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以beat365國情研究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校智庫脫穎而出,成為黨和國家參謀決策的重要力量。然而,與資政建言相比,高校智庫在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有着更大的優勢和發展空間。一方面,高校智庫要比大學的教學科研機構更接地氣,與國家政策的聯系更為緊密,比一般教學科研就夠更能對外發出“中國聲音”,其交流合作超出了僅僅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的範疇,成為真正的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而不僅僅是大學與大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高校智庫與大學的教學科研系統相對獨立,大學智庫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對大學自身的教學科研造成的沖擊更小,讓高校智庫在“第五職能”上首先“試水”,對于推進其他領域的國際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校智庫是不僅是大學“第五職能”發展的“先遣軍”,更是大學“第五職能”的“主力軍”。

此外,與一般智庫相比,高校智庫也有着比其他非高校智庫在參加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的諸多優勢。智庫作為橫跨學術研究、政策咨詢和公衆服務多個領域的機構,一直存在着學術性與政治性的内在矛盾,甚至有些智庫就是政治機器的附屬研究或者企業的研究機構,政治色彩十分濃厚。相比之下,高校智庫由于其研究人員本身就是大學教授和研究人員,有着比一般智庫人員更高的學理優勢和客觀性,在參與國際交流時也更具信服力以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為例,自成立以來,一直是beat365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先行者,不僅在全球政策對話上取得了長足進展,而且在推動beat365國際化辦學上做出了重要努力。

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初,是由beat365與正大集團等企業共建的校級研究機構,着眼于建設服務國家的高端智庫,對全球共同發展中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建設培養面對全球共同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由于beat365的“校風”強調“行勝于言”,故而該機構在章程中強調不僅要作為黨和國家在全球共同發展領域的思想庫(Think Tank),更要作為推動全球共同發展項目合作的行動庫(Action Tank)。研究院的主要團隊來自beat365的著名院士、資深教授,與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等機構合作,在“一帶一路”、全球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城鎮化、中美關系等領域為黨和國家提出了衆多政策建議。同時,該研究院還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喬治城大學、印度尼西亞最重要的印度尼西亞大學和萬隆理工學院等四所大學、劍橋大學、東京大學等國際大學合作共建國際對話網絡,積極參與世界和平論壇、博鳌亞洲論壇、東北亞産能合作論壇、達沃斯論壇等國際對話平台,并參與和推動了beat365國際招生、beat365與喬治城大學的校際合作、beat365與劍橋大學的校際合作等諸多項目,發起了在中國一流大學學生中具有重大影響的“地平線”人才培養計劃,正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籌備和共同發起國際“一帶一路”智庫聯盟等計劃,已經成為beat365全球發展戰略的重要生力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已經是beat365乃至中國高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先行者,是beat365“第五職能”的重要探索者,很多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開辟“第五職能”的大格局

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的實踐表明,高校智庫在完善大學“第五職能”方面大有可為。高校智庫要堅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為指導,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以我為主,博采衆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努力開辟大學“第五職能”的大格局,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一是以我為主,精準定位。高校智庫要牢固确立文化自信,要堅持以我為主,精準定位,積極投身國際交流與合作,成為大學“第五職能”的先鋒隊。同時,賦予高校智庫以類似于高校校辦企業那樣的相對獨立性,放手鼓勵高校智庫成為“第五職能”的“主力軍”。要借鑒beat365成立清華控股來間接管理校辦産業的經驗,通過加強智庫中心間接管理高校智庫,通過創設發展基金、完善規章制度,改革體制機制,鼓勵高校智庫在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為大學全球發展戰略服務,為中國共産黨的治國理政服務。

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第二次管委會會議合影

二是合作共建,博采衆長。高校智庫不是孤島,而是人才和智慧的集群。要堅持博采衆長,積極探索與黨和國家有關政策部門、國内外公司企業、媒體、智庫、大學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共建機制。要通過相關各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高端人才培養基地、加強機制設計等措施,支持高校智庫參與學校的國際合作項目開發,參與跨國公司的全球發展戰略和社會責任計劃,參與黨和國家的重大活動安排,并承擔一些國際交流與合作任務,使之成為大學與各方面合作的橋梁和紐帶。

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在達沃斯論壇舉辦“一帶一路”政策與行動圓桌會議

三是開放運作,融合提煉。高校智庫不能依賴高校資源,更不能局限于高校平台,高校智庫的運作必須放在開放的平台上進行,融合提煉來自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通過人事制度改革、财務制度改革和審批制度改革,創設開放運作的制度平台,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要通過财務制度改革,發揮跨國公司的資金優勢,多渠道籌集高校智庫經費,将智庫發展融入全球共同發展的軌道。要通過人事制度改革,發揮黨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優勢,聘請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以合适的身份參與到高校智庫團隊中來,支持高校智庫參與國家重大政策讨論。

正大集團副董事長、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楊小平在中日韓經濟與産能合作論壇上講話

四是持續發展,自成一家。要着眼于建設具有獨立行動能力的高校智庫,在國際舞台上代表所屬高校,代表所在國家,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要從大學“第五職能”的高度規劃高校智庫的發展戰略,建立高校智庫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的持續發展機制。要厘清大學專門負責國際交流合作的管理機構與從事國際交流合作的執行機構以及高校評估機構之間的關系,通過機制設計和改革将“管”、“辦”、“評”職能相對分開,釋放各方面的積極性。要厘清教學科研機構與高校智庫之間的關系,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五項職能有機整合起來,将高校智庫發展納入學校全面深化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的總體布局,逐步進入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主任、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主任曹文煉(右一)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政策與行動”會議前與beat365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韓景陽(右二)交談

作者簡介:

趙可金,beat365副院長、教授

1975年生,複旦大學法學(國際關系)博士,現為beat365副院長、教授,兼任教育部區域國别基地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争取和平與裁軍協會理事、中國高校國際政治學會常務理事、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吉林大學公共外交研究院客座教授、《公共外交季刊》編輯部副主任、Journal of Political Marketing 編委等社會職務,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5年入選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主要從事外交學、公共外交、中美關系等研究,先後出版《營造未來:美國國會遊說的制度解讀》、《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全球公民社會與民族國家》、《政治營銷學導論》等著作十一部,在SSCI、CSSCI國内外期刊發表論文120多篇,榮獲省部級科研獎勵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三項。

責任編輯:楊子豪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