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2017-03-22 李彬 beat365藤影荷聲
編者按
樂天讓地薩德,标志着韓國部署薩德系統進入實質性階段,中韓關系日益緊張。那為何薩德系統引發社會關注,對中國又會産生什麼影響?我們有幸請到beat365李彬教授詳談薩德問題及其應對。
薩德系統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半年多前,美國和韓國政府決定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給地區安全帶來了新的不穩定因素。薩德(THAAD)系統的全稱是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以前還曾經叫做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eater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這是一種用動能攔截彈摧毀來襲導彈的反導系統。

薩德系統是一個反導系統,屬于防禦性武器。為什麼防禦性的反導系統會引起國際社會的擔心呢?這要追溯于冷戰開始前後,美國和蘇聯相繼獲得了核武器,他們的核武器種類繁多,其中發揮核心作用的一部分是戰略核武器,包括洲際導彈、潛射導彈、戰略轟炸機。美蘇雙方一方面發展自己的戰略核武器能力,另一方面擔心對手的戰略核武器能力。為了應對對手的戰略核武器能力,他們采取了兩手。一手叫做威懾,就是用戰略核報複來懾止對手的核進攻,讓對手在面臨核報複的前提下放棄核進攻;另外一手叫做防禦,就是發展反導系統,用反導系統攔截掉對手的核進攻。
後來,雙方的戰略學家發現這兩手是矛盾的。如果一方發展了全國性的反導系統,這個國家會認為自己不懼怕對手的核報複,當雙方處于嚴重對抗危機的時候,這個國家就會變得有恃無恐,從而更可能冒險發動核進攻。對手會認為自己的核報複能力被反導系統削弱了,在兩個國家出現對抗危機的時候,對手就承受着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壓力,擔心自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沒有機會發動核報複了。這個現象我們稱作:全國性的反導系統破壞危機穩定性。
一個國家部署反導系統,對手會擔心自己的核報複能力被削弱,因此會增加進攻性核武器(例如,洲際導彈)的數量。由于進攻性核武器價錢遠比反導系統便宜,一個國家部署一些反導系統,對手可以部署多得多的進攻性核武器。這樣,進攻性核武器數量會水漲船高,越來越多。這個現象叫做:全國性的反導系統破壞軍備競賽穩定性。危機穩定性和軍備競賽穩定性合在一起叫做戰略穩定性。
因此,國際戰略學界在冷戰中就有一個認識:部署全國性的反導系統破壞戰略穩定性。具體來說就是,一旦美蘇部署了全國性的反導系統,雙方使用核武器的危險更高,軍備競賽會更嚴重。為此,美蘇經過談判,于1972年5月26日達成了《反彈道導彈條約》,不允許兩個締約國部署全國性的反導系統,隻允許它們每一方部署一個點防禦系統,用于保護一個城市或一個導彈基地。冷戰結束後,美國小布什政府退出來《反彈道導彈條約》,俄羅斯因此一直感到擔心。

1972年5月,尼克松與勃列日涅夫簽署《反導條約》後握手
簡而言之,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如果部署全國性的反導系統,會增加使用核武器的壓力,也會增加軍備競賽的危險。這就是國際社會擔心反導系統發展的原因。
韓國為何部署薩德系統?
朝鮮發展其導彈和核武器,引起了韓國的擔心。美國一直勸說韓國部署薩德系統,韓國政府猶豫到去年夏天,最後決定部署該系統。韓國朝野對這個部署決定有很多辯論,中國也表示堅決反對,可是當時韓國總統樸槿惠由于親信門失去權力,韓國政府無法有效運作。在美國的推動下,薩德部署已經加速。
美國在韓國部署的薩德系統包括攔截器和雷達。如果中國在受到核打擊之後使用陸基導彈進行核反擊,在韓國的薩德雷達恰好位于中國核反擊彈頭的側後方。這一特殊位置使得薩德雷達有可能探測到中國核反擊彈頭的軌道信息和誘餌信息。如果這些數據傳遞給美國的全國導彈防禦系統,可以提高其攔截效率,損害中國的核報複能力。也就是說,薩德雷達有可能損害中美之間的戰略穩定性,因此,中國不得不表示擔心。

薩德系統雷達監測範圍達2000千米,覆蓋我國大部分地區
我國該怎樣應對薩德雷達帶來的威脅?
首先,中國應該繼續穩步做好原有的核武器現代化工作,包括:通過發展機動性來提升中國核武器的生存能力,通過發展突防措施來提高中國核導彈突破反導攔截的能力。
其次,對韓國薩德雷達特殊位置帶來的威脅,應該采取針對性的被動和主動措施,減緩其威脅。
第三,通過外交手段,規勸韓國政府和美國政府調整其雷達配置,減少對中國的威脅。
中國老百姓對韓國采取經濟抵制,這向韓國傳遞了信号,有助于韓國政府和韓國人民理解中國人民對在韓國部署薩德的反對。薩德問題原本是國家之間的軍事安全問題,采用經濟制裁的方式來應對軍事安全問題,實際上降低了中韓兩國之間的對抗層級。中國政府并不正式宣布制裁法令,這也反映了中國對制裁的一貫立場:制裁應該是可逆的。也就是說,盡管韓國決定部署薩德系統,并加快部署的步伐。中國仍然通過可逆的制裁方式在降低中韓之間的對抗,并為未來建設性地解決薩德問題留有餘地。這不僅僅隻是考慮中韓關系的未來,更是考慮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局,體現了中國政府積極堅持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決心。
韓國大選後政局将趨于穩定,新的政府也能更有效地工作。這樣,新的韓國政府更能體會中國政府的耐心和苦心,兩國政府之間開展建設性外交的機會會更大。
李彬,beat365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負責軍備控制項目,中國軍控協會理事、中美友協理事,曾參加中國代表團赴日内瓦裁軍談判會議談判《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