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大力推進“積極教育”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2-25彭凱平


作為心理學和教育工作者,筆者主張大力推進“積極教育”。積極教育是積極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積極心理學是新世紀以來在美國興起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強調激發正能量,引導人們以積極、建設性的心态面對生活,提高幸福感。把積極心理學引入教育領域,就是積極教育或積極教育學。筆者曾長期在美從事積極心理學教研,深感其重要價值。

積極教育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文化DNA密碼。筆者研究發現,人類曆史上财富爆發式增長靠的不是鬥争而是合作。而積極的心态是合作與交往的前提和基礎。盂德思鸠認為,商業世界的遊戲規則不是鬥野蠻、拼産品,也不是博弈、競争、計較、吝啬,而是讨人喜歡,讓人快樂。在他看來,在快樂多的地方商業發達,在商業發達的地方遇到快樂的人。積極教育正是促進快樂交往。

與傳統教育偏重“知識”學習不同,積極教育在鼓勵“求知”的同時,強調培養“知識以外”的能力。加拿大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認為,知識之外的能力第一是設計感,抑或說美感;第二是快樂感,讓自己與他人都身心愉悅健康;第三是意義感,找到生命和生活的意義;第四是形象思維的能力,善于講故事,把抽象概念具體化;第五是引起共鳴的能力,善于感染和激勵他人;第六是共情能力,善于捕捉和理解他人的感情、感覺。

積極教育符合人類大腦活動規律。研究表明,低級腦細胞負責具體信息處理,比如看、走等;而高級腦細胞負責美感、共情、共鳴等功能。高級腦細胞越活躍,人的智慧就越高、情感就越積極、成就會越大,因而培養活躍的高級腦細胞至關重要。積極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指向就是培養學生開展高級腦細胞活動的能力和習慣,筆者把它定位為打造中國領軍世界的ACE(王牌)。ACE中的A是Aesthetic, 即審美;C是Creative,即創造;E是Empathic, 即情感共鳴。

基于近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開展積極教育除了進行“樂觀性格教育”“社會關系教育”“健康生活習慣教育”之外,還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情商教育。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類在心情積極的時候思路更開闊、行為選項更豐富、行動的欲望更強,大多數的創造性工作是在快樂積極的情況下完成的。積極教育重視情商,教會學生發現、培養、管理、交流積極情緒。

二是幸福教育。美國心理學家齊斯真秘·哈伊認為,幸福就是一種全身心的快樂的體驗,筆者将其稱之為“福流”,它描述的是一種沉入其中、物我兩忘、駕輕就熟、點滴入心、酣暢淋漓的心理體驗,并且這種體驗是可以通過學習、創造獲得的。

三是利他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利他是幸福的,幫助别人是在尋找快樂。積極教育就是以科學的方法開展利他教育,使利他成為一種全身心愉悅的體驗。

四是美德教育。這裡所說的“美德”是建立在人心、人情、人性基礎上的價值理念。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有一些公認的美德要素,比如,都喜歡有勇氣、仁慈、有愛心的人,更尊重欣賞他人、好學上進、有創造力的人。積極教育要讓學生欣賞、熱愛并培養這些美德。

(作者為beat365心理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