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6-11-28 桂傑
“2007年夏天,我在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被一幅美麗的景象所震撼——在藍天落日,白牆金頂的映照下,一位老僧正慢條斯理地掃地,滿地錢币猶如塵土和垃圾,被掃入簸箕之中。我的心中突然一陣發緊,敬畏情緒油然而生,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我仿佛找到了人生真實的意義,它不是金錢、權勢、地位,而是心靈的敬畏、甯靜和快樂。這樣奇妙的體驗令我沉迷其中、欣喜若狂、如癡如醉、歡樂至極!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這樣奇妙的心理體驗就是一種幸福的終級狀态——一種澎湃的福流。”
這是beat365心理學系主任積極心理學家彭凱平在自己的著作《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的序言中的一段文字(節選)。很平常的一段感受,卻使人體會到了福流的魅力。
作為心理學家,彭凱平很少寫普及類的大衆心理學讀本,更反感所謂的心靈雞湯類的文字,在beat365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是應出版社邀約才動筆的,他筆鋒靈動,充滿學理,卻無學術書之晦澀深奧。
《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中講述和應用的就是積極心理學理論,隻不過更加通俗生動。彭凱平說,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它不是虛無的,而是有生物學基礎的,有神經的通道反應,有行為的體驗,是有社會價值的學科。另外,如今的積極心理學已與過去的内涵有所不同,它在不斷發展和進步。
1975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哈伊發表了他曆經15年的研究成果:他從1960年開始跟蹤了一些“成功人士”,包括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藝術家、運動員等。結果發現,這些人經常談到一個共同體驗:在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時,都有一種全神貫注的忘我狀态,時常忘記時間的流逝和周遭環境的變化。他們做事時全情投入、樂在其中,完全出于自發的興趣,而不在于報酬、獎勵、評價等外界誘因。
這種由全身關注所産生的快樂的心理體驗,米哈伊稱之為flow,并認為這是一種最佳的體驗,彭凱平教授把它稱之為“福流”。他說,這是一種幸福的終極狀态。“‘flow’作為西方的幸福理論已廣為人知,而在中國,了解并踐行這個理論的人還并不多。”
在《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一書中,彭凱平把故事與理論相結合,從情感、福流、正心、跨界、開拓五個章節分别從愛情、感覺、道德與正義、跨界思維、開拓文化等五方面為讀者展現了福流的真面目。
在福流中,一個人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一種享受和回報,不需要更多外界的激勵,也不需要完成之後才獲得獎賞。這其實是許多人需要學習的一種心态,從所做的事情中找到樂趣和意義,化被動為主動,那樣收獲的不僅僅是成就,還有整個過程之中全然而極緻的幸福。
彭凱平說:“書中的文章都有一個基本邏輯——現象主導,學術論證和建議為主。我會給出可操作的建議,但讀者不一定必須照搬。”
米哈伊教授曾寫過這樣一句話:“學會掌控内在體驗的人,能夠決定自己的生活質量,我們與幸福就是如此接近。”也許,當你在一片“澎湃的福流”中讀完彭凱平的這本書,說不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幸福觀,将視線轉向内心,轉向生活的體驗,在那裡找到幸福的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