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印度果阿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八次會晤。從2006年最初的四個金磚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四國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就金磚組織召開首次外長會議至今,金磚國家合作已經走過10個年頭。這10年中,金磚合作機制逐漸成長壯大,已形成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架構,成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合作的典範。此次果阿會晤是繼今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在G20杭州峰會非正式會晤後的再次聚首。會晤在杭州會晤的基礎上,繼續推動金磚國家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并以“打造有效、包容、共同的解決方案”為主題,力推制度建設。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發展曆程
金磚國家(BRICS)原本是美國高盛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爾尼于2001年在《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報告中創造的一個詞彙,把巴西、中國、印度、俄羅斯這四個國家預測成為未來全球增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随後,“金磚四國”逐漸地由概念上升為國際組織,由四國擴大到五國(2010年南非提出申請加入金磚組織),并在國際社會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成為新興經濟體合作和交流的平台。金磚國家分布在歐亞大陸、非洲和美洲,都是區域内大國,不僅國土面積大、人口多,而且各自的資源要素優勢明顯,合作互補性強。其中,中國是“世界工廠”,印度為“世界辦公室”,俄羅斯被看作是“世界加油站”,巴西則被稱為“世界原料基地”。在國際金融機構改革、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等重大國際問題上,金磚國家具有共同的立場和利益。
金磚國家的首次峰會正值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的動蕩期,因此金磚國家非常重視經濟和金融方面的合作,并在這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2013年金磚國家南非德班峰會上各國就決定正式建立“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和應急儲備安排(Contingent Reserve Arrangement)達成一緻意見。金磚銀行的宗旨類似于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旨在為金磚國家以及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項目籌措資金,而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則類似于國際貨币基金組織,是為了加強金磚國家抵禦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與其他全球性或地區性貨币基金機構一起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網。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成立是對現有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補充,标志着金磚國家合作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金磚國家是新成立的國際合作機制,其合作方式和内容也在逐步地探索過程中,由于機制内部和外部的限制因素,未來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目前,金磚合作機制除領導人峰會外,還有每年召開的多個包括外交、貿易、安全等領域的部長級會議,工作組會議以及智庫論壇等。但是金磚國家整體合作機制仍然較為松散,成員國的合作方式以對話協商為主,并不具有約束力及強制性。為了保持合作的開放性,金磚國家合作沒有設立秘書處等機制化機構,也沒有形成具有綱領性和程序性的制度文件。這種方式一方面能夠保證在對話合作中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卻又增添了機制運行的不确定性,對成員國主觀合作意願的依賴性較高。
近幾年來,成員國經濟發展普遍面臨增速放緩的趨勢,機制受到了“金磚褪色”觀點的質疑,唱衰金磚國家的聲音也此起彼伏。中國作為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主動調低經濟增長速度,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也都出現通脹、貨币貶值和經濟下滑嚴重的現象。此外,金磚國家普遍處于全球價值鍊的中低端,産業轉型升級存在困難,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隐患。金磚機制内部也面臨如何整合,機制如何定位的問題。成員國的國家實力,政治制度,宗教文化與曆史傳統存在巨大差異,而且地理上的分散導緻地緣合作優勢不足。成員國内部還存在領土、貿易、軍事等方面的糾紛,對一些國際事務的看法也不一緻,利益訴求也不盡相同。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金磚合作機制是在一個國際格局轉型的背景下産生的,這為機制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金磚國家成員也被定義為新興國家。即通過自身經濟增長改變國際權力結構和秩序的國家,新興國家的崛起就是這種權力重構的過程。新興經濟體的實力不斷增長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當前傳統的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已經不能應對劇烈變化的政治經濟環境,提高新興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發言權已勢在必行。而且新興國家也隻有聯合起來才能發出這樣的聲音。如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第七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上強調和比喻金磚國家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時所指出,“金磚國家就像5根手指,伸開來各有所長,攥起來就是一隻拳頭。”
金磚國家都是區域性乃至世界性的大國,金磚國家的合作既延續了新興國家互利共赢的願望與選擇,也體現了國際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短短十年間,成員國間的合作領域已從最初的金融、經濟推廣到科教、文化、環境等全方位的合作,各國也在G20峰會和聯合國等其他多邊框架中保持密切的互動和磋商。雖然金磚國家總體經濟話語權偏小,并且面臨傳統全球治理體系中既得利益者的挑戰,金磚合作機制還是為成員國提供了一個變革和改善全球治理體系的有力工具。
中國對金磚合作機制發展的推動作用
國際格局轉型能否持續的兩大根本前提,就是新興國家能否保持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在全球性問題治理及其未來秩序塑造上能否獲得足夠權力。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經濟和軍事力量都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從中國自身的需要,以及從國際社會的期待層面考慮,中國都應該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從中國對外戰略角度來看,金磚國家居于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國作為金磚國家中經濟規模最大、競争力最強的成員,客觀實力上的明顯優勢,也決定了中國對金磚國家機制的發展方向具備重要的影響力。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已經成為中國多邊外交的重要節點,也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主動作為,開展創新性實踐的平台之一。中國有機會憑借在金磚國家中的優勢地位,成為集團中在全球多邊舞台博弈的最大獲益者。盡管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之間的确存在觀點上的不同和利益上的差異,但作為一個新興國家集團,金磚國家在改革舊的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秩序上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能成為中國在多邊交往中的堅實後盾。金磚五國是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節點國家,中國通過金磚機制交換與協調與其他四國在國際重大議題如氣候變化、地區安全等立場,有利于中國在其他全球以及地區性的多邊舞台上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和合作,獲取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習近平主席多次就金磚國家合作和發展深入闡述中方的看法主張,強調金磚合作要繼續做推動全球發展的領跑者,中國是金磚國家合作的堅定支持和積極參與者,沒有中國的積極參與,金磚國家合作不會在短時間内取得如此重大的進展。面對“金磚褪色論”的挑戰,關鍵是把金磚國家合作做實,隻要把這些合作項目做好,自然就會讓金磚失色等論調不攻自破。
任何國際機制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也在對各種開放合作模式進行積極的探索。應該看到金磚合作機制能在十年間取得如此迅速的發展,是因為提出了時代需要的合理主張。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全球性的和地區性的問題,需要積極有效的多邊合作。本次會晤後發表的13,000字總共109條的《果阿宣言》顯示,金磚國家在經濟合作取得令人矚目成就的基礎上,也進一步向政治和安全領域的合作拓展,并且通過與各自區域内國家建立對話機制,增強新興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聯系。未來全球秩序的制定過程中,金磚國家作為一個集團,已經形成一支代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利益的重要的力量。随着各項機制的不斷推進,各個合作議題的逐步落實,金磚國家必将在全球治理領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更大範圍上推動對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改革與創新。一個合作架構不斷完善、合作成果更加豐富的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将為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史志欽系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教授,陸洋系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博士後
本文原載于雜志《紫荊》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