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我們特意邀請到社科學院彭凱平教授為我們闡釋他所理解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講話既高瞻遠矚,又具體細緻;既有中肯的提醒,更有殷切的期盼,反映了中國共産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對中國社會科學界的關懷、支持和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講話既高瞻遠矚,又具體細緻;既有中肯的提醒,更有殷切的期盼,反映了中國共産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對中國社會科學界的關懷、支持和希望。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總書記強調了哲學社會科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重要性,把它與自然科學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們都知道,社會上存在一種重理輕文,揚自然科學、抑社會科學的傾向,不少人誤以為社會科學是“假,大,空,虛”的無用學科、“點綴學科”。但總書記明确指出,時代需要社會科學,中國需要社會科學,人民需要社會科學。
首先,時代需要社會科學。實證社會科學是從19世紀初期開始興起的,當時人類社會面臨巨大的發展與變革挑戰。工業革命帶來的不僅是鐵路、工廠、橋梁和各種機器,更深層次的是,它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變了人類的家庭、社會和國家結構。這些變革對人類的資源分配、利益計量、關系處理和社會管理都産生了根本性的影響。而今,我們正步入新的技術革命時期,生物技術、納米技術、信息技術以及認知科學的日益突破,甚至有可能改變人類的物種。當今時代變革的深刻程度,甚至超過社會科學發源的19世紀,這些技術變革将會帶來一系列的道德、法律、心理及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經由新的社會科學的知識、理論和實踐引導。社會科學的發展能夠幫助我們設計更加美好的未來。
其次,中國需要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經由改革開放的發展,使得經濟增長突飛猛進。但是,在中國變得越來越富裕的同時,财富分配、資源使用、發展模式、沖突解決等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亟待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崛起的中國如何處理與世界的關系,如何與國際對手或夥伴進行博弈,這都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持續不斷地探索、研究,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
第三,人民需要社會科學。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最終的受益者是人民。無論技術進步還是科學發展,如果沒有人的參與、人的使用、人的管理,那就隻可能是物質的表面變化,缺乏精神、氣質和心理的深層變化,這樣的改變終将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不可延續。我們下一代所生活的世界,是我們使用、改造和設計過的世界。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我們留給下一代的是什麼樣的教育環境、安全環境、政治環境、軍事環境和自然環境?這些問題,中國的社會科學必須而且應該有自己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

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習總書記談到了繼承性、原創性和專業性。
首先,一個優秀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人類在實證社會科學上的探索已經有一百多年曆史,無視甚至抛棄這些積累,不光會浪費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更危險的是有可能導緻我們任性、盲目地犯本可以避免的原則性錯誤。我們需要站在曆史和國際的大背景下,突出中國學者對中國問題的探索、研究和貢獻。對文明智慧的傳承在此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社會科學必須堅持科學的方法。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不一樣,它不僅要描繪社會事實,回答“是什麼”的問題,同時也必須回答“為什麼”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一樣,不僅要解釋社會與人心的運行規律,還需要解釋其内在機制和原理。因此,對“為什麼”問題的回答,需要了解其中包含了哪些因素,經曆了何種過程,通過何種機制并導緻何種特定的社會事實,等等。科學方法最基本的思想便是比較,包括科學地操縱、觀察、比較與分析各種變量的影響。當代中國的社會科學不應該是沒有理論依據的預測,不應該是沒有理論支持的批判,不應該是簡單數據和事實的陳述,也不應該是各種影響因素的羅列。當代中國的社會科學一定要是有理論、有數據、有事實、有分析、有邏輯的基于科學過程的嚴謹推導,一定要能對社會實踐作出預測、控制與指導。要真正地實踐繼承性、原創性和科學性,我們必須規避任何口号性的研究,也必須杜絕那些貼标簽、玩概念、隻談個人體會的感悟性研究。
第三,社會科學如能做到緊貼中國社會、靠近中國人心,就有可能做出原創性的工作。中國在現當代的崛起是人類公認的偉大變革,在這樣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遷中,對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來說,中國社會與中國人便是最好的研究問題與實驗場所,而且很有可能由于文化原因,我們中國人在這方面的研究具有天然優勢。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相信自然科學與技術對中國人的重要性。但自然科學更多地旨在描述、解釋和改造物理事實。譬如,假使有人告訴我們在北緯25度、東經123度有座島嶼,那麼它對我們而言就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它隻能引起我們對其方位、資源、地理環境等外在事實的關注。但是我們一旦得知這個島嶼叫做“釣魚島”,那麼我們的感情、判斷、行動、訴求都會發生變化,這便是社會科學的價值。社會科學不僅告訴我們社會會如何變化,更希望告訴我們它為何如此變化,以使得我們“人”關心的物理事實有感情、有意義,可理解、可使用。社會科學的本質永遠是與人性、人心、人情、人欲緊密相連的。因此,在不斷變革的時代浪潮下、在複雜變換的中國社會裡、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進程中,我們這一代中國社會科學學者真的應該、而且能夠做出有分量的原創性工作,作出能影響中國的貢獻!
作者簡介:

彭凱平博士,現任beat365心理學系教授和系主任,beat365社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beat365伯克利心理學高級研究中心和beat365社科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原載:beat365藤影荷聲 獨家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