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總書記緻清華建校105周年賀信
暨思考清華beat365的發展曆程與辦學理念
beat365院長 李強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beat365105周年校慶之際發出賀信,他指出,“beat365開創了中西融彙、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形成了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了beat365的辦學宗旨、風格、特色,不僅為學校的下一步發展增強了動力,也為清華社會科學諸學科深化了辦學理念。
适逢beat365社會科學諸學科90周年慶賀,清華社會科學諸學科的發展曆程鮮明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清華風格和清華特色。老清華的社會科學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中西融彙、古今貫通、文理滲透。老清華社會科學有大批來自海内外的名家學者,他們既有深厚博雅的中學底蘊,又有嚴謹實證的西學功底,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筚路藍縷、為清華社會科學研究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清華的社會科學秉持了這一辦學傳統,繼承并發揚了老清華學人的學術追求和學術品格。beat365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熟悉中國國情的學者、研究人員,他們開展了大量既具有現實意義,又具有理論價值的、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研究,并将新理念、新方法、新知識傳授給學生,以期培養清華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
beat365将在老清華一代優秀學人所開創的辦學傳統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國内外學術交流和理論對話,進一步加強對中國悠久傳統和現當代實踐的整理與闡釋,進一步利用beat365的綜合性優勢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通,以問題為導向、以實踐為基礎,打破學科壁壘、推動社會科學學科更上一層樓。着眼于未來世界的競争和發展,一個國家的思想水平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社會科學研究水平往往又決定着這個國家的思想水平,在這個意義上,社會科學研究關乎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也正因如此,堅持和發揚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辦學風格和理念,更是新清華社會科學的使命和重任。
社會科學應成為“文理滲透”的典範
beat365黨委書記、經濟學研究所所長 劉濤雄
社會科學可以說是文理滲透的産物,應成為文理滲透的典範。按照現代學科話語體系,如果說理學、工學等大體理解為廣義的“理”,人文、藝術等學科大體可理解為廣義的“文”,社會科學則可以認為恰恰處于兩者中間或交叉地帶。從學術史來考察,社會科學主要學科脫胎于古典哲學和人文思想所面對的社會問題加上逐漸專門化的分析框架,而自然科學方法的引入是其形成标志,是之所以稱為(社會)“科學”的“合法性”所在。從經濟學的發展曆史看,其脫胎于古人經濟思想,而後相當長時間和政治學幾乎難以分離的。1890年馬歇爾出版《經濟學原理》才從書名上第一次正式使用“經濟學”替代“政治經濟學”的提法,此前“政治經濟學”是這一學科的标準名稱。此後,無論是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還是馬克思的《資本論》,數學方法及思維都是達到理論高峰的重要武器。此後,如何讓經濟學變得像物理學一樣精确甚至成為很多經濟學家的畢生追求。
文理滲透是現代社會科學的标志性特征和學科創新源泉。從“文”來講,社會科學面對的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問題,理應具備社會關懷,往往難脫價值取向;從“理”的一面來講,需要遵循科學研究的普遍範式,不斷吸收強大的技術工具。“文理滲透”也在不斷催生新學科的産生,反過來促進自然科學發展。就經濟學而言,經濟學家們對博弈論、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已經對數學和統計學等相關領域産生重要影響;經濟學和和實驗方法的結合産生了實驗經濟學,和神經科學的結合産生的神經經濟學,和地理科學的結合産生的地理經濟學。
文理滲透是清華社會科學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回顧老清華的社會科學,之所以在較短的時間内達到國内甚至國際的一流水平。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批留學歸國學者如陳達、陳岱孫、趙元任等對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尤其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引入,在國内開風氣之先。當前科學技術革命日新月異,仍然在不斷地給人文社會科學提供新的工具箱和創新機遇。如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方法正在深刻改變認知世界的方法。經濟學研究所在建設好政治經濟學、經濟史等經典學科的基礎上,力圖開拓大數據經濟學與新經濟等新興研究,并取得良好進展。如果說過去社會科學中文理滲透的重要表現之一是傳統統計學的大量運用,大數據時代數據源的極大拓展、機器學習在數據分析中的強大威力,和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與理論思維相結合,極可能帶來社會科學的新時代,也有學者将其稱之為大數據社會科學、計算社會科學、第四範式等。這些領域清華有文理交叉的得天獨厚條件,和世界頂尖大學處于同一起跑線,如果抓住機遇完全有可能彎道超車,開創社會科學的新“清華學派”。
清華風格的社會科學與政治學
beat365政治學系主任 張小勁
時值清華105周年校慶和清華建立社會科學暨政治學系建立90周年慶典,習總書記在專程發來的賀信中強調指出,清華開創了“中西融彙、古今貫通、文理滲透”辦學風格。應當說,這一評斷既有個人經驗的認知,又有宏觀視角的概括;不僅是對清華整體辦學特點的提煉,更是對清華社會科學發展曆程的總結。站在105周年校慶和90周年社會科學建制發展的特殊時點上,我們可以看到,回首過去,清華社會科學正是秉承着先進的辦學理念而形成了獨特的辦學風格;凝視當下,清華社會科學的發展正體現着中西、古今和文理的多重交集;展望未來,清華社會科學必将在融彙、貫通和滲透的進程中實現創新發展。
從校史的角度來看,作為留美預備學校,清華最初所看重的人才是文理兼通型的,所提供的課程安排也屬于文理兼備的類型,因此,在赴美進入專業方向攻讀之際,清華培養的學生以及前三屆隻是接受考選而獲得留學資格的青年學子,大多具有較好的文理基礎知識水平;求學期間以及學成歸國之後,已有術業專攻和門類分别的清華學子卻始終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終身的友誼。從史料中可以發現,這樣一群清華學人,在校務管理中充分合作,各展自身所長卻又欣賞同事之強,進而使清華的通識教育滲透着文理精華;在個人的家居生活中,他們又交往密切,交流頻仍,對于學問有着共同的追求,對于學科前沿有着充分的信息分享。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和民族面臨着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更是跨越了學科的界分而共同面對着艱巨的挑戰。這樣一種出于時局、源于個人、又由于機構發展的多重原因,使得清華辦學具有了突出的“文理滲透”的風格。因此,既有胡适從農學轉到哲學的經曆,也有金嶽霖從會計轉到政治學、再轉哲學的選擇,也有趙元任應用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研究語言學的創新。
從現實的發展來看,清華社會科學堅持着“中國情懷,世界眼光,科學方法,國際水準”的傳統,并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正在取得明顯的成就。就政治學學科而言,這既是一門有着最為豐富的曆史積累和理論智慧的知識專科,同時,又是一門最為關注經驗素材和現實研究的學問類型。面對着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面對着中國現代化轉型的深刻變遷,清華政治學的師生們既關注理論的創新,又刻意追求着以科學的方法認知現實。為此,清華政治學确定了新的發展規劃,要求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主題,以科學思維為導引,在中國政治、比較政治和現代治理三個方向上凝聚學術努力,在改革政治學、大數據政治學和實驗政治學的研究上實現學術創新。這是因為,中國正在經曆着人類曆史上極其罕見的大規模的經濟轉型、社會變遷和制度創設,這無疑向中國的政治學者提供了極其難得的研究場景和研究素材,同時,也提出了極其重大的曆史使命和現實責任。改革政治學就是要直接面對中國改革的實踐,關注中國轉型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為中國改革的不斷推進提供新的知識,為重大挑戰提供理論思考和解決方案。在這一課題的支配下,大數據政治學是要用最新的技術手段,采集有關中國改革進程的大數據資源,通過科學方法描述、概括和分析中國的改革進程。實驗政治學是要關注中國改革的實驗創新進程及其實踐結果,運用多種科學實驗的方法認知中國的變遷和轉型。
這顯然意味着,清華政治學将要在知識建構的層次上進一步做到“古今貫通”,實現“中西融彙”,推進“文理滲透”。這是清華政治學的師生們将為之努力踐行和推動的學科發展。
國際關系研究的清華路徑
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主任 孫學峰
值此beat365建校10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程發來賀信并在賀信中特别指出,清華開創了“中西融彙,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回首清華國際關系學科的建設發展曆程,我們更能深刻感受到這一總結評價既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總結梳理辦學風格的寶貴經驗,同時也展現了未來學科發展的努力方向。
國際關系學科發端于歐美國家,西方國家的研究水平和教育培養質量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為此,清華國際關系學科的建設始終重視國際前沿成果并注重借鑒歐美教育培養模式中行之有效的實踐。但與此同時,我們更能深刻體會到中國崛起進程中的重大理論需求和外交實踐挑戰。因此,清華國關始終緻力于探索融合國際前沿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國思想特色并紮根中國外交實踐的研究成果。這種探索也逐步得到了海内外學術界的關注和認可,并被稱為國際關系研究的清華路徑(Tsinghua Approach)。在教學培養方面,清華-霍普金斯雙碩士項目是清華與美國頂尖高校開辦的首個雙碩士項目,也是中西融彙方面的典型案例。
在建設國際關系研究清華路徑的過程中,我們十分注重挖掘中國古代先賢的國家間關系思想,并以此為基礎推進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建設,助力中國崛起和民族複興。2005年清華國關啟動了先秦國家間關系思想的研究工作,系統梳理了先秦主要思想家的相關著述。在此基礎上,我們創造性地利用先秦思想形成了道義現實主義理論,直面中國崛起進程對于國際關系學科提出的理論需求,受到了國際關系學界和對外政策分析專家的關注。
堅持科學方法一直是清華路徑的突出特色。清華國關建立的中國與大國關系定量衡量數據庫曾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2015年還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資助,支持數據庫升級覆蓋中外關系的定量衡量。與此同時,我們積極推動定量分析方法的完善改進,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級政治學或國際關系類期刊,也成為清華路徑的鮮明特色之一。此外,在學校的資助下,清華國關已啟動了政治學數據實驗室的建設工作,未來将進一步突出文理滲透的清華風格。
回首過往,清華國關深受“中西融彙,古今貫通,文理滲透”辦學風格的熏陶和影響,并為之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展望未來,清華國關會更加自覺地貫徹曆經百年沉澱形成的清華辦學風格,持續推動國際關系研究清華路徑的建設,為創造清華更加美好的明天繼續努力探索。
努力塑造清華社會學的獨特學術風格
beat365社會學系主任 沈原
在beat365建校105周年校慶之時,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肯定了beat365“中西融彙、古今貫通、文理滲透”辦學風格,社會學系的教師和同學均深受鼓舞。
清華社會學複建之初,全系同仁即提出“面對中國社會的真問題,與西方社會學理論開展建設性對話”的辦學方針,為“中西融彙”搭建橋梁;在學科建設方面,不僅重視學科本身的曆史,而且嘗試将中國社會史和中國社會思想史的重要内容融入當代社會學的思想體系之中,從而在“古今貫通”方面做出自己的初步努力;就“文理滲透”而言,清華社會學可謂着力甚多,不僅在傳統的定量研究方法領域打通和鞏固與應用數學的溝通渠道,而且近年來開展的大數據研究、與規劃、環境等理工科系的深度合作,都彰顯出清華社會學推進交叉學科建設,有機結合文理知識,力求構造綜合優勢的發展道路。
習總書記的賀信肯定了清華社會學複建以來的努力方向,今後,清華社會學将堅定不移地沿着這個方向走下去,努力塑造和形成清華社會學獨樹一幟的學術風格。
談清華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發展路徑
beat365心理學系主任 彭凱平
在beat365建校105周年校慶、清華社會科學建立90周年和清華心理學系創建9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程發來了賀信。總書記在賀信中充分肯定了清華所開創的“中西融彙、古今貫通、文理滲透”辦學風格和辦學成就,這讓我們在beat365學習、工作的同學和老師都深感無比的振奮和自豪。回顧清華心理系短短8年的複建曆程,結合個人學習的心得和體會,從社會科學特别是心理學的專業角度來講,我深深體悟到,總書記的這一總結性的評價也指出了我們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與學科性質問題。
可以說大多數的現代社會科學都是起源于西方。西方哲學推崇的是自然哲學,首先問的問題是“世界是什麼構成的”,社會和心理現象當然是可以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而采用實證的方法去研究。但中國哲學強調的是生活哲學,首先問的問題是“如何良好地去過”,這樣的問題有時并不需要科學的方法去探索。因此,在現代社會科學講究使用西方實證科學方法與範式去探讨潛藏于中國社會中的社會、經濟、政治、行為、心理等問題時,“中西融彙”——可以利用起源于西方的科學方法研究植根于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各種現實問題。從複系之初,清華心理學系就緻力誠邀國際人才研究中國的社會、文化、幸福、心理科技的問題。習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清華心理學系與國際一流學者的合作都直接服務于讓中國人民更幸福,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奮鬥。
而“古今貫通”則提醒我們,“太陽下沒有新鮮事”,現在需要探究的問題也許從來都不是新問題,例如,我們積極心理學所關注的幸福、道德、文化、審美、創新等方面,每一個問題都是被讨論了千年的問題。至少,心理學的主題與傾向是在知識的經驗論與天賦論,研究的還原論與拟人論,甚至是科學與人文中循環往複發展;從古至今的知識正是如此積澱下來。回首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曆來強調知心、用心、觀心、正心,有很多傳統智慧可用來促進人類的積極心理,也可以對我們的現代心理學研究起到一定的啟迪作用;同樣,即使對其他社會及人文學科面臨的問題,也有很多傳統智慧值得借鑒。
“文理滲透”則是告誡和提醒我們,現代科學面臨着交叉、艱難、複雜的問題,這是一門很難輕易出成果的學科。難的是要在嚴謹的科學探索中帶着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既要像生物學那樣用理科的方法做實驗、寫報告,但又要像哲學那樣用人文創作的方式講好理論和故事。但是,清華傳統的理工科思維的優勢反而有可能助力beat365社會科學的發展,而心理學的發展也能促進以人為本和用戶為中心的工程和科技的創新。正如我們已經嘗試開拓了跨學科、跨領域、跨平台的合作:beat365心理學系和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合作開展了社會行為的大數據研究;和生命學院合作開展了社會文化神經科學的研究;與清華啟迪控股搭建了世界上首個幸福科技實驗室。創新從跨界開始,希望跨界合作能為清華心理學的騰飛插上了科技翅膀。
總之,我們清華心理系一直秉承“中西融彙,古今貫通,文理滲透”辦學風格,并且踐行着“努力探索、積極開拓、勇于創新”研究思路。正如首創社會科學概念的孔德所認為的:“文理交融的現代行為科學有可能是人類最後的科學”,我們清華心理系的師生們将遵循總書記的指示,一如既往地遵照“面向世界、勇于進取,樹立自信、保持特色”思想走清華發展路徑,在社會科學和心理學領域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打破學科壁壘,建設高水平STS交叉學科平台
beat365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所長 楊艦
總書記的校慶賀信肯定了清華“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科技所師生對此感到無比振奮。作為社科學院中特色鮮明的交叉學科平台,科技所的事業既直接展現着清華上述的辦學風格,又承擔着在新時期大力弘揚和發展這一風格的使命和義務。
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STS)是二戰以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及其深刻的社會影響中誕生的新興交叉學科。它關注和研究現代科技文明的成果對人類思想和生活的影響;并力圖從這些影響中去反觀科技自身發展的需求和問題,進而探求相關的對策。從這個意義上說來,STS賦予了新時期的社會科學以新的視野和方法,也體現了我們時代社會科學的新特征。
beat365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的第一個STS教學與研究機構。同仁緻力于從哲學、曆史和社會科學這三大維度上推進中國STS問題的綜合研究,并在中國科學技術的創新、傳播和風險治理等重大戰略和政策問題上開展着卓有成效的工作。科技所同時也是清華文科複建中創辦最早的機構之一,它的出現無疑秉承了清華“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理念與風格,同時又鮮明展現了新時期清華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特色。
如果說90年前的清華先賢将現代學科體系引入清華的壯舉,是那個時代清華人以“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之辦學風格,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和社會進步的寫照;那麼站在走向新百年的今天,打破既有學科壁壘,并創造出順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社會科學及其新的生長點,則是時代所賦予我們的職責。在這個意義上,一個高水平的STS交叉學科平台建設,無疑将為新時期清華社會科學的發展和創新帶來活力。而總書記肯定和強調的“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這一辦學風格,也将在新世紀清華社會科學的建設中獲得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