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6-1-17 李強
作為有着5000多年發展史的文明古國,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被甩在了時代潮流的後面。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全體中國人的理想和奮鬥目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從理論和實踐上不斷深化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
經濟建設現代化
在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現代化方面,我國進行了多種探索。在較長的時間裡,我們曾采取計劃經濟體制,這在當時的中國也是新事物。曆史地看,該體制在兩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一是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重大工程、項目;二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實現了基本社會福利人人享有。然而,計劃經濟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它無法讓巨型人口社會的巨大市場活力和社會活力釋放出來。推進我國經濟走向現代化最為突出的創新,是大膽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1992年10月,我國明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标。此後,國民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78年我國人均GDP隻有200多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2008年突破3000美元。現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确立和完善功不可沒。
社會建設現代化
在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現代化方面,我國的探索和創新十分突出,尤其是探索構建了覆蓋巨大人口的現代醫療體系、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
舊中國沒有覆蓋全國的醫療保障體系。特别是廣大農村地區,幾乎沒有現代醫療設施和醫療人才。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創建了農村地區“合作醫療制度”,60年代後普及全國。由于城鄉差異較大,我國還采取巡回醫療隊的方式,讓城市醫療衛生工作者為廣大農村居民服務,培養農村醫療隊伍。進入21世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了全體農村居民。醫療衛生和醫療保障體系的現代化,極大提升了國人的健康水平。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提高到2012年的75歲,嬰兒死亡率由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14年的8.9‰。
在教育現代化上,我國也進行了很多探索和創新。新中國成立前,我國文盲率高達80%。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開展大規模掃盲運動,極大提高了識字人口的比例。此後,我國在農村普遍建立小學,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大衆化,2015年高校毛入學率達到37.5%,在國際上也屬于較高水平。
國家治理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繼“四個現代化”後我們黨提出的又一個現代化戰略目标。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是制度體系,國家治理能力的關鍵是制度執行力。因此,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是建立更加成熟定型、更具現代化特色的制度體系。
中國這個巨型社會自古以來就依靠巨大的管理體系運行。國家治理現代化,是要創造低成本、高效率、奉行良法善治、廣泛參與的治理體系。從當今社會發展形勢看,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一系列新技術為此提供了有力支持。建構這樣一種現代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
人的現代化
社會的主體是人,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包括人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權利義務、文明程度等全方位的現代化。如果中國人都能成為有理想、有信念、負責任的現代人,中國必将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更大尊重和支持。
以生活方式的現代化為例。一方面,我國現代産業體系已經建立起來,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5%;另一方面,高度工業化也帶來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因此,我們必須反思現代化的目的,返本開新。經常被人們提起的現代生活方式,往往以歐美的高能耗、高消費生活方式為代表,而這種生活方式與我國巨型人口社會的資源承載力嚴重沖突。這就需要我們探索和創造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生活方式,一種既便利又節約能源資源的綠色生活方式。
(作者為beat365院長、教授)